蔡斌生吧 关注:8贴子:578
  • 0回复贴,共1

文人的风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李国文
“凡史官记事,善恶必书”,说真话,讲真理,写真实,在这几位历史学家身上所体现出的文人风骨,是我们为人和为文时最需要秉持的宝贵精神。
东汉时期的蔡邕,迫于压力,依附军阀董卓。卓败,被杀,陈尸街头,这位大学问家一时糊涂,跑去掉了几滴眼泪,表示了一点同情。立刻被王允收下廷尉,兴师问罪。
这位王司徒,巧施连环计,将十八路诸侯联军也无可奈何的董卓,置于死地时,阴谋筹划,巧施离间,是个很有头脑,很懂策略,识大度,能忍让的政治家。他为了实施其美人计,考虑到“豁不出孩子套不来狼”,要同时拿下董卓、吕布两个色鬼,必须要有妙若天仙的国色天香,于中调拨挑唆,才能奏效。想来想去,这样一个美女间谍,不但要有姿色,更要有智慧,最合适者,莫如自已府上最得意,最信任,视如亲女的貂蝉了。他当然舍不得,可是为了社稷江山,他也就忍痛割爱,这种器识,这等胸襟,真是很令人钦敬的。
 然而,除掉董卓以后,眼巴巴地看着貂蝉随吕布而去,王司徒的府上,再也听不到,看不见这小妞的莺歌燕舞,心里空落落的,酸溜溜的,很不是味。于是,也就是在《三国演义》上看到的,此公在功成名立,掌握朝政以后,性格丕变,举措失常,特别的狭隘暴躁,特别的热衷报复。看来,将貂蝉作为钓饵奉献出去以后,失去了情感依托的对象,精神上的损伤,造成心理上的失衡,因此,王允理智控制不住感情,不但赦天下独不赦董卓余党,从而激起新乱;对蔡邕的过错,也绝不加以原谅,引起世人物议。
 后汉的蔡邕,众望所归,领衔文坛,是继马融、郑玄以后的大学者。大家了解这个书呆子,不过觉得爱杀人的董卓,居然没有杀他还重用他,有一点点知己之意,才昏了头地干出傻事,这就是学问太大而不晓人情世故的结果。好在蔡邕明白得快,转弯也快,知道站错了队,也知道深自悔痛,希望给他一个立功赎罪的机会,检讨书写了好多次,中心意思说,刀下留人,放我一条生路,“愿黥首为刑以继汉史”。
 坐在牢中的这位书呆子,苦苦哀求,《史记》是司马迁写的,《汉书》是班彪、班固、班昭写的,这一代的国史,就让我在残生中写完吧!大家认为他这个要求不算过分,也相信他是做此项工作的最佳人选。王允当时是一言九鼎的人物,绝对的当权派,他说不行,就是不行。把脸一板:“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
 “太尉金日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邕遂死狱中。允悔,欲止而不及。时年六十一。缙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因为蔡邕“其撰集汉事,未见录以继后史。适作《灵纪》及十章,又补诸列传四十二篇,因李之乱多不存。”(《后汉书》)
 现在来考量王允,他不纳众议,坚持己见:将这种耍笔杆子的留下来,有什么用?难道由他在史传中任意诽谤,而让后世笑话我等吗?其实,这正是表明他的心虚。既然你在书写着历史,或者,在创造着历史,就不必在意史官们笔下怎么写,任由后人评说,多好,他不,他对史书看得太重。这就是近人孟森在《明史讲义》第一章里所说的了:“凡中国所谓正史,必作史者得当时君主所特许行世。然古多由史家有志乎作,国家从而是认之;至唐,始有君主倡始,择人而任以修史之事,谓之敕撰。敕撰之史,不由一人主稿,杂众手而成之。” 这位明清史研究的大学者告诉我们,中国历朝历代的正史,其官方色彩是相当浓厚的。唯其是官方的,那些为官的统治者,才在乎自己在史书中,被写成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唐代李贤,被武则天逼死的章怀太子,与同僚注释《后汉书》时,在《蔡邕传》王允大发雷霆非处死蔡邕那段文字后注:“凡史官记事,善恶必书。”这是为史者的天职啊!懂得这点,也就了解千百年来,握有权柄的统治者,一定封杀史家的嘴和笔的原因所在。


1楼2014-03-26 00:5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