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吧 关注:1,117贴子:3,057

国内开设民俗学专业的大学简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题


1楼2014-03-29 17:08回复
    中国人民大学 (硕士点,社会与人口学院)
    1、学科简介与专业概论
    民俗,以民间风俗和习俗为载体,传承着民族的文化与社会传统,也是当代文化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之一,对社会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学界基本认同民俗学为"一门研究民间风俗习惯及其它生活文化传承的社会科学",它的研究范围已从一般常识认为的"民间风俗"扩展到"民间社会"及文化生活的所有领域。
    民俗学由原先归属文学门类调整为归属社会学门类,这将有利于更加充分地探索民俗的性质与意义,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术研究的社会作用。同时将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的视角。方法和成果运用到民俗研究方面,将传统的民俗学研究发展至一个新的高度。
    民俗学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民俗学、少数民族民俗专题、中国民俗历史沿革、民俗学原理。
    2、师资力量、主要博导简况:
    本学科目前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均有出国留学和讲学经历。
    3、课程设置
    基础课程:(社会学概论)分层与流动、人类学概论、现代民俗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理论史、人类学原著选读、田野调查方法。
    专业课:
    环境与生态专题、少数民族民俗专题、法律人类学、分支人类学专题研究、发展问题研究、传播社会学、社区研究。
    4、硕士参考书目:
    1.《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边燕杰主编,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3.《外国社会学史》贾春增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刘少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5.《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版。
    6.《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主编。
    7.《民俗学原理》乌丙安,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
    8.《田野民族志》董晓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楼2014-03-29 21:00
    回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下设两个民俗学研究所,情况有点特殊,更细了解自行百度)
      (1)、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1、简介:
      成立于2000年,是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数字化民俗信息集成和国际交流的新型综合机构。现有教师6人,其中教授2人:董晓萍、萧放;副教授1人:朱霞;讲师2人:史玲玲、鞠熙。现任所长为董晓萍教授。
      设有“跨文化对话杂志”和“北京师范大学数字民俗学实验室”专业网站2个。
        2、研究方向:
        理论民俗学。研究国际民俗学的理论流派,我国民俗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对已被描述的民俗事象及其解释内涵的分析,对未被描述的民俗事象进行反思和补充,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民俗的变迁、民俗传承、民俗类型、民俗融合、民俗认同、民俗转型,以及全球化、地方化与民俗化等主要问题进行探讨,提倡跨文化比较研究。
        现代民俗学。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根据现代高校民俗学教育的发展需要,侧重就传统民俗延续到现代社会和现代学者研究视野中的主要部分开展研究,梳理出若干基本问题,如粮食民俗、水利民俗、土地民俗、性别民俗和宗教组织民俗等,加以分类探讨,并进行新的理论阐释。
        现代民间文艺学。本研究分支探讨现代民间文艺学研究的理论知识系统、方法论和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它的对象和性质,文本分析理论、现代传承理论,故事类型学,以及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变迁和走势。
        历史民俗学。研究中国历代民俗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的历史,对历史民俗文化现象进行当代文化阐释。采用三分结构探讨:民俗史、民俗学史和文献民俗志。
        宗教民俗学。介绍中印佛教文化比较与交流、海外汉学界研究中国民间宗教的学术史、世界三大宗教与中国民间宗教、中国明清民间宗教与民间宝卷,法国宗教人类学研究等内容。
        技术民俗学。探讨技术民俗学原理,国际技术人类学研究成果,技术民俗事象的分析方法,含民间科技和传统手工工艺民俗等分支研究,重点讨论民间技术与民俗的关系,民俗技术与多元文化传统的关系,关注全球化和现代化时期迅速发展的技术民俗基本理论问题。
        数字民俗学。数字民俗学是民俗学专业文理交叉的新兴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数字民俗学的概念、对象和性质,民俗学专业研发数字民俗信息集成的理念、途径和关键技术。
        跨文化比较民间文学研究。以海外汉学家与本专业教授合作研究为途径,介绍东西方国家跨文化研究的一般理论、方法、理论争论、现代学术流派,重点就中国与其他东方国家之间的跨文化比较民间文学研究建立资料系统,提出研究个案。
        城市社会学。就民俗学与社会学共同关心的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对象和民俗文化现象进行探索,重点开展城市社会的实证研究、城市史研究、社区研究、民间组织研究、流行文化现象研究、企业文化研究等方面的问题。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4-03-29 21:09
      回复

        (2)、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
        1、简介:
        现设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民间叙事学、民俗志学、历史人类学。三个方向彼此衔接,共同构成“民间叙事与历史记忆”的长远发展走向。本所师生在充分重视历史文献整理与使用的同时,大力加强了民俗学田野作业,通过搜集大量资料和观察体验民间生活,使所从事的学问进一步关注现实和服务于社会。
        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现有在编教师6人,其中教授 3 人,副教授 2人,讲师 1 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社会文化学、民间信仰研究、民间组织制度研究、宗教民俗学、民间叙事学、民间文艺学导论、宗教民俗学、民俗学导论、田野作业方法论、中外民俗学史等。
        本所还承担了全校和文学院本科生的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和神话学等课程的教学任务。
        万建中(所长),博士(学历,下同),教授 博导(职称,下同)。
        刘铁梁,硕士,教授 博导。
        杨利慧(女),博士,教授 博导。
        康丽(女),博士,副教授 硕导。
        岳永逸,博士,副教授 硕导。
        彭牧(女),博士,讲师。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4-03-29 21:26
        回复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民俗学(含民间文学)是中央民族大学传统优势学科,2000年获得民俗学硕士学位点,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点,2010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学院的民俗学博士点作为全国三个同类博士点之一,在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研究、民间叙事文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业绩;形成了三个稳定的学科方向,即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少数民族口承文化研究、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的价值转换与文化创意研究。


          5楼2014-03-29 21:36
          收起回复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郑土有 教授 博导
            学术经历:
            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9月至1987年7月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获文艺学硕士学位,师从罗永麟先生;1987年7月至2004年8月就职于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民间文艺家协会,曾任《中国民间文化》编辑部主任、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办公室及艺术室主任等职,期间2001年9月至2004年7月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文艺学专业,获文艺学博士学位,师从陈勤建先生;2004年9月始就职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为艺术人类学与民间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民俗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其中,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任日本神户市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任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外国人研究员。目前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上海市文联委员。


            6楼2014-03-29 21:44
            回复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 硕士点 博士点)
              学术传统悠久。早在大夏大学期间,大夏大学文学院院长谢六逸先生,除致力于神话学研究,还组织吴泽霖教授等开展西南苗族的民俗调查研究活动,其成就载入了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史册。20世纪50年代,我校罗永麟教授和北师大,复旦大学等校教授一起率先开设中国民间文学课程,成为中国民间文学教学的开创单位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华东师范大学开始招收民俗学及其相关专业硕士生百余人,博士生30余人,一批出自我校的民俗学研究者活跃在国内外的学术舞台上,成为许多著名高校的民俗学学科负责人。从上个世纪开始,华东师大开始具有一定规模的民俗学教学团队。2009年,成立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2012年,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更名为民俗学研究所。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实力雄厚,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拥有民俗学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并向国内外接收访问学者,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研究所承担一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和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担任诸多政府部门的专家顾问,与海内外高校民俗学院系建立广泛联系,学术交流频繁。


              12楼2014-04-07 19:37
              收起回复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人类学民俗学研究所 硕士点)上海大学人类学民俗学所成立于2011年,由原有的人类学研究中心、人类学研究所发展而来,2003年获得人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本所现有专职教师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博士7人(其中海外3人)。
                致力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发展与推广人类学与民俗学学科,关注人类的合作机制、社会秩序的构成、公共性等议题。主要研究方向有经济人类学、历史人类学、族群研究、全球化与多元文化、宗教人类学、环境民俗学等。现招收人类学、民俗学硕士生,人类学博士生。


                13楼2014-04-07 20:04
                回复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硕士点)
                  本学科硕士点建于2006年,该学科现有硕士生导师3名:翁敏华教授、詹丹教授和范荧教授。分设民俗与戏剧文学、民俗与古代小说和都市民俗三个方向。该学科成员近年来致力于传统节日与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民俗等领域的研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市教委级项目,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学科成员还注重田野调查,获得了一手的民俗资料,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现硕士点带头人为詹丹教授。


                  16楼2014-04-07 20:10
                  回复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山东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民俗学、民间文学教学与科研的高校之一,在民俗学、民间文学、神话学各领域的教学和学术有着悠久传统。山东大学诸多先贤都在中国民俗学史上留下了不俗的学术业绩,如顾颉刚曾在1930年代任教于齐鲁大学(山东大学前身),王统照收集整理了山东地区第一本民间故事集《山东民间故事》(1937),其他如闻一多、童书业、高亨的神话研究,丁山的上古宗教和神话研究,陆侃如、冯沅君关于神话、楚辞、俗文学的研究,游国恩的楚辞研究,台静农的歌谣研究,沈从文的古物和服饰民俗研究,老舍的俗文学研究,关德栋、车锡伦、李万鹏的俗文学研究,路遥的民间宗教研究等等,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山东大学在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理论研究、俗文学研究、神话学研究、典籍民俗研究等方面的深厚传统。
                    1978年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复兴的大背景下,山东大学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87 年 11 月,在原社会学系民俗学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该所当时是国内唯一有独立建制的民俗学专业研究机构。徐经泽、叶涛曾任所长,现任所长张士闪。2002 年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成立,民俗学研究所并入研究院。1998年山东大学成为我国首批民俗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现设有理论民俗学、中国民俗史、区域民俗研究、民间文献研究、艺术民俗学、民间信仰研究6个研究方向。2002年山东大学获得中国民间文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现设有中国民间文学理论、中国民间文学史、民俗学与民间叙事研究、神话学、口头诗学、艺术民俗学6个研究方向,同时增设民间文学硕士点,现设有民间文学理论研究、中国民间文学史、中国俗文学、神话学4个研究方向。本所现为博士后流动站招生单位。挂靠在山东大学的山东省民俗学会,秘书处也设在该所,张士闪现任该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2008年,该所成为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研究基地,基地主任张士闪,副主任李浩;2009年该所成为文化部中国节日文化研究基地,基地主任张士闪,副主任刘宗迪。


                    17楼2014-04-07 20:28
                    收起回复
                      张士闪(所长),1964年11月生于山东淄博,获山东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法学)博士学位。现任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民俗研究》(CSSCI)主编,《节日研究》主编,山东大学·文化部中国节日文化研究基地主任,为山东省第五批中青年学术骨干(2001)、齐鲁文化英才(2011),列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主要研究领域为民俗学基础理论、艺术民俗学、村落文化研究,所任课程艺术民俗学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2006)。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多项,先后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在《文史哲》、《中国农村观察》、《民族艺术》、《民俗研究》及《新华文摘》等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曾召集“乡民艺术与近现代华北社会学术研讨会”(2006)、“近现代社会变迁与中国民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等学术会议,并主编有《齐鲁民俗》等丛书。
                      学术兼职主要有山东艺术学院教授、艺术民俗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潍坊学院教授、山东省民俗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等。社会兼职有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等。


                      19楼2014-04-07 20:30
                      回复
                        刘宗迪,教授,山东即墨人,1963年9月生。
                        [学习和工作经历]
                        1979年9月—1983年7月,就读于南京大学气象系大气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9月—1991年7月,就读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师从高尔泰、苏恒先生,获文学硕士学位;1998年9月—2001年7月,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民俗学专业,师从钟敬文先生,获法学博士学位;2001年7月—2003年7月,任职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7月—2010年9月,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翌年被聘为副研究员;2010年9月被聘为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齐鲁青年学者,担任民俗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和教学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学、神话学、口头传统研究,尤其致力于以民俗学、神话学的方法解读中国早期文献和历史。
                        主要讲授民间文学理论、神话学的历史及理论、中国古代民俗学文献选读、中国古代神话研究等课程。


                        20楼2014-04-07 20:31
                        回复
                          朱以青,女,1962年出生。1984年6月山东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87年7月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1996年12月在山东大学马列部晋升为副教授。获得山东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山东大学第二届开拓未来奖等荣誉称号。1999年调至山东大学出版社工作。2005年9月晋升为编审。2011年初调至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
                          期间在《中国经济史研究》、《文史哲》、《世界经济与政治》、《山东大学学报》、《东岳论丛》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编/参编著作十多部。2000年受聘为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至今仍有三名在读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出版文化;文化生态学与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


                          21楼2014-04-07 20:31
                          回复
                            李浩,男,1969年生,广东大浦人。聊城师范学院历史系1987级本科生,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1996级历史学硕士,1999年留校任教,2003年获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副教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民俗史及中国社会史。主持济南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项,并参与山东省社会 科学规划项目和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在《中国社会历史评论》、《文献》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22楼2014-04-07 20:32
                            回复
                              刁统菊,女,汉族,1976年4月生于山东滕州。1999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02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民俗学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导师叶涛教授;2005年6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民俗学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导师刘铁梁教授。2005年7月起,就职于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现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副教授。学术兼职为山东省民俗学会副秘书长。


                              23楼2014-04-07 20: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