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温吧 关注:79贴子:1,028
  • 24回复贴,共1

按古律作诗。@埃德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诗。
汉代以后《诗》则专指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并由此而专指于散文相对的韵文形式。
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人作品,题材繁多,一般分为古体诗和新体诗,如四言、五言、七言、五律、七律、乐府、趣味诗等。
诗的创作一般要求押韵,对仗和符合起、承、转、合的基本要求。
近现代以来则专指通过意象写意类文字,如朦胧诗等。
四言、
五言、
七言、
五律、
七律、
乐府、
趣味诗、
打油诗、
三行诗、
朦胧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3-30 19:51回复
    【四言】
    四个字。多指诗句的字数。
    《宋书·乐志一》:“ 魏 氏哥诗,或二言,或三言,或四言,或五言,与古诗不类。” 明 吴讷 《文章辨体·序说》:“《国风》、《雅》、《颂》之诗,率以四言成章;若五、七言之句,则间出而仅有也。”
    /
    四言诗。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 汉 初四言, 韦孟 首唱;匡谏之义,继轨 周 人。”
    /
    古诗四言绝句赏析
    过故洛城
    白居易
    故城门前春日斜,故城门里无人家。
    仄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平。
    市朝欲认不知处,漠漠野田飞草花。
    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yi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惜花
    白居易
    可怜夭艳正当时,刚被狂风一夜吹。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今日流莺来旧处,百般言语泥空枝。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3-30 20:19
    收起回复
      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因此,所谓仿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3-30 21:02
      收起回复
        平仄区分:
        一声平「阴平」。妈
        二声扬「阳平」。嘛
        三声拐弯「上」。马「阳仄」
        四声降 「去」。骂「阴仄」
        标注:
        普通话没有「入」音。
        南方共计:
        1平,2扬,3弯,4降,5入。
        北方共计:
        1234没有5。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3-30 21:09
        收起回复
          诗歌古体诗社会背景:
          在其最初的发展阶段,一般依据语音的自然节奏和口语的韵律而形成某种音乐性的效果。
          小结:
          所以润垚认为:现在文学返璞归真,同时根据文学造诣,亦可接古,亦可反古,更可游戏时遵从八股、骈文、格律要求。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3-30 21:50
          回复
            《如何快速入门文学?关键知识速记》
            接续……
            盛唐/文学高级节点:
            到了盛唐,律诗兴起,诗歌就具有了严格的格律。
            这种诗歌,我们称它为古典格律诗体。中国古典格律诗应包括唐代的近体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散曲。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3-30 21:58
            回复
              《唐诗三百首》的编者:
              把诗分为
              古诗、
              律诗、
              绝句
              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
              古诗、
              律诗、
              绝句
              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3-30 22:03
              收起回复
                润垚觉得不去复杂理解:
                诗:
                四言。打油诗常用。古体诗。
                五言。
                七言。
                后者,。古体诗。近体诗(格律平仄)。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3-30 22:09
                回复
                  诗称: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平仄风。
                  从字数上看:
                  四言诗、
                  五言诗、
                  七言诗,
                  六言诗。
                  关键节点: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
                  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六言不提。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3-30 22:15
                  回复
                    古体诗和现代仿古诗:
                    仿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
                    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
                    /
                    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
                    /
                    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
                    所以现代人作古诗,尤其打油诗,艺术感、语感、心感、创意、借喻等,君不必拘泥尽可能的去发挥,别具一格。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3-30 22:22
                    回复
                      乐府:
                      产生于汉代,是用于配音乐的,。
                      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诗”。
                      这种乐府诗称为
                      “曲”、
                      “辞”、
                      “歌”、
                      “行”
                      等。
                      唐代以后,文人摹拟这种诗体而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
                      小结:
                      由于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词大概产生于盛唐。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3-30 22:31
                      回复
                        四绝/古绝
                        四绝亦称古绝。分五言和七言。五个字四句(四绝)。七个字四绝。
                        特点:
                        古绝既然是和律绝对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诗格律束缚的。
                        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
                        /
                        它是古体诗的一种。
                        /
                        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古绝:
                        用仄韵;(有粘对律句的说法,但也有反之。与韵的平仄无关)
                        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
                        /
                        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如果不用律句,只能算是古绝。
                        /
                        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的,因为在律诗兴起以后,即使写古绝,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响。
                        /
                        典型:
                        夜 思(二首)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解析:
                        "疑是"句有"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举头"句不粘,"低头"句不对,所以是古绝。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4-03-31 01:41
                        回复
                          四言/高句丽诗词歌赋
                          高句丽时期文学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由于历史久远, 高句丽时期诗词歌赋遗存不多。
                          迄今 仅史,记载中发现4首。
                          其一是公元前 17年十月,儒留王为怀念爱妃雉姬 而作四言诗,是迄今为止所知集安。
                          集安是历史第一位留名诗人。
                          /
                          琉璃明王
                          翩翩黄鸟,雌雄相依。
                          念我之独,谁其与归。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4-03-31 01:55
                          回复
                            邹类利:(公元前?~公元18年待考),亦称高类利、高孺留,高句丽开国君主东明圣王之长子,母亲为礼氏。著名高句丽王朝的第二代国君,高句丽瑠璃明王(儒留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19~公元18年为期三十七年
                            他在扶余出生长大。后来与母亲一同前往高句丽投奔父亲邹牟(朱蒙)。邹牟逝世后,于西汉鸿嘉二年(公元前19年)继任为高句丽的君主。
                            有关琉璃明王及高句丽国君之记载,主要见于《三国史记》。而在《三国志》、《魏书》中有关这段时期的记载与之差异颇大,故难以相合。本书以《广开土境大王碑》记载为准。在其父邹牟建高句丽国之时,邹类利于东扶余长成后,与其母礼氏一同出逃至高句丽,并被立为太子。当时朱蒙封召西奴为妃,育有两子,分别是高温祚、高沸流,由于邹类利被立为太子,两人地位不保,于是南迁,后来高温祚另建了百济王国。
                            邹武恤的王妃为松氏,多勿侯松让之女(公元前?~前17年)
                            继室松氏,多勿侯松让之女(生卒年待考),继室禾姬,鹘川人。 继室雉姬,汉人。母不详
                            王子:
                            高都切:琉璃明王长子,原太子,公元1年春天正月时早逝。
                            高解明:琉璃明王次子,公元4年春天的二月被封为太子,公元9年被琉璃明王赐死,遂自杀,年仅二十一岁。
                            高武恤:琉璃明王第三子,亦称高无恤,公元14年继任为太子,即后来之大武神王。
                            高如津:《魏书》称作高如律、高如栗,公元18年夏天的四月时掉进水里后死亡。
                            高解色朱:又名高解邑朱,即后来之闵中王。
                            高再思:后来的太祖王生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4-03-31 02: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