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未知的沉默中,电梯停下了。
——
——要知道,凡事木已成舟便无法挽回;人们往往做事不加考虑,事后却有闲空去思索追悔。(《理查三世》)
比尤蒂·格雷·川宁。
现任的川宁子爵,原川宁家族的家主。
约在18年前身体出现意外,确认没有好转迹象后,把家主权利移交给川宁家族长老会及丈夫巴斯·齐罗冯特拉·川宁,隐居家中好好养病,外界几乎再无消息。
从用木炭条勾出第一笔草稿开始,也差不多快5年了。
达芬奇画《蒙娜丽莎》用了十年,这段时间足以让昔日的少妇脸上爬满皱纹。但画家笔下的她,却依旧年轻,笑靥一如当年一见。
因为她的那个笑容连同一小部分年轻的灵魂碎片,在那一瞬间烙印在了画家的灵魂里。直到画作完成的那一瞬间,那片碎片才找到了真正的宿主,在画作中长眠。
真正的艺术品一定要寄居着灵魂,只有灵魂才能撼动其他灵魂,就拿我最喜欢的两位画家来说吧。
爱德华·蒙克的《卡尔·约翰大街的夜晚》以及《呐喊》中好好留着作者自己徘徊不知何处,痛苦而孤独的灵魂;《生命之舞》则是作者吸引到了散开在空气中的许多人的灵魂碎片,将其整合后以笔和颜料展现出来。
文森特·梵高把灵魂中的不安和激奋,压抑和无力的抗争放在了《乌鸦群飞的麦田》,把困惑、似是而非的解脱寄托在了《星月夜》,把从绝望中挣脱开来的希望,还有炽热燃烧的火焰和光留给了11副《向日葵》。
创造艺术品和夺取生命一样,都要把灵魂撕裂开来,把其中的一部分拿出来才做得到。蒙克也好,梵高也好;他们所拿出来的灵魂太多了,作品也才能这么优秀。只可惜,被勉强粘起来的碎片和整体比起来太脆弱了,根本无法在这个世界中长久的生存,最终只有崩溃一条路可以走。
虽然外界对陈茜的评价很高,女性的米开朗基罗、性转的拉斐尔什么的接踵而来,但陈茜自己从来不觉得自己配得上这些称呼。
她所欠缺的正是灵魂。
没有患上精神分裂症和忧郁症的觉悟,撕裂自己的灵魂,奋斗一生也不可能成为至高的艺术家。
不过,这幅画应该不一样。
虽然她不是阴阳师一类的角色,但在进入书房的那一瞬间还是感觉到了残留在这个房间里的灵魂的气息,其来源是放在靠近门口的书架底下几层的几本书。
在基地建成后,许多原来在川宁庄园的藏品慢慢搬了进来,藏书也是如此。除去在快二十年前的一次无人伤亡的火灾中烧毁的部分,依照老管家的说法,剩余的书都是尽可能按照原位摆放的,再在空余的位置摆上其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