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家那村的由来】
据说,当年武植迁居孔宋庄之后,街坊邻居都以“武大”称呼他,武双福老人说,那其实是一种尊称,于是后世也称其为“武大郎”。自武植一代开始,武氏后人在这个古老的村子中已经繁衍生息了数百年,武双福老人是其第24代传人,据了解,在武氏族谱中,村里已经有第27代武氏传人了。
武双福老人日夜看守着祠堂,对于村子及武植的故事已经十分熟悉,他为记者讲述了村子的由来。
历经几个朝代,武家那村有了现在的名字,以前这里并不叫武家那,而是叫孔宋庄。武双福老人说,历史上,这里经历了金、元等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战乱征伐,包括水旱蝗疫,使得这里的百姓民不聊生,流离失所,所见之处一片荒芜萧索。
到元朝仁宗的时候,朝廷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也就是在这个时间,有一户从山西省晋阳搬迁到了孔宋庄。这户人家姓武,只有母子二人,儿子单字一个植字,年方20岁。按照当时的规定,武氏母子被分到了15亩地。于是母亲纺线织布,儿子耕作农田,武家从此之后便在孔宋庄落户生活了下来。
200多年后的一天,当时的大清国乾隆皇帝下江南,沿着运河就来到了孔宋庄,在听说了这里的情况后,乾隆皇帝有些奇怪:既然村子叫做孔宋庄,可是为啥村里没有一个姓孔的人呢,这不是明显的名不副实嘛。既然
村里很多人都是武氏族亲,于是当朝天子便金口一开,将孔宋庄更名为了武家那村。以后,村里又陆续地搬迁进来别姓的人家,武姓的人数便渐渐不再是最多的了。
明代武植墓为地下墓室,吊棺葬,400年来一直保存完好。1946年本村农会初次破掘。墓室为圆形,青砖垒造,掘墓时发现一口楠木棺材,部分随葬品,两具骨殖。武植骨殖高大,推算生前有1.8米之多。1967年其墓再次被破,墓室砖被扒出,棺已碎不复存在,只发现少量制钱和几个破碗盏。1994年又重修墓室。
【一个完全区别与《水浒传》的正直刚义的武植】
在1946年初武植墓被掘开时,武双福曾亲眼看到里面的楠木悬棺,根据出土的武植骨殖推算,其生前身高至少一米八,从根本上否定了施耐庵笔下的“三寸丁,谷树皮”形象。
武植,字田岭,少时聪颖,能文善武,中年中进士,拜山东阳谷县七品县令。他为官清廉,除暴安良,深得百姓爱戴。
他既然是如此刚正之人,为何在《水浒传》中变成一副不堪模样?指着祠堂墙壁上的绘画故事,武双福老人作出解释。
武植有一少年同窗黄堂,黄堂名落孙山后,不幸家中又着了大火。便去找时任山东阳谷县令的武植借钱。他来到阳谷县一住半月,只是来的当天见了武植一面,因为武植一直忙于政务,无暇顾及黄堂。黄堂以为武植是故意避而不见,所以一气之下回了清河县。一路上,他为泄私愤,于路边道旁树上、墙上写了很多武植的坏话,如“武大郎攀杠子——上下够不着”等等,还画了很多讥讽武植形象的图画。
回到家中,只见一座新盖的房屋亮亮堂堂。黄堂一问妻子才知道,原来武植得知黄堂的遭遇后就派人送来银钱,并帮着盖好了房子,本想一切准备妥当后再告诉黄堂。黄堂懊悔不已,急忙赶回阳谷县,把他一路所写所画的东西全部涂抹掉。谁知这些东西正好被施耐庵看到,并写进了他那部千古传诵的《水浒传》中,流传天下。
【委琐西门庆该打 善良潘金莲被颂 】
《水浒传》中与武大郎有关连的人物并不多,除了其弟武松之外,另一位就是被描写与其妻有染的西门庆,其中表述武大郎被西门庆所害而亡。可记者在武家那村听到的说法,与此完全不一。
阳谷县的紫石街上有一家“吴大烧饼店”,店主当然就叫吴大。吴大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尽管一直安分经营自己的生意,却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当地一霸——西门庆。
西门庆折磨吴大当然是有利可图。他想让吴大让出烧饼店,所以几次三番找吴大的麻烦,并且白吃烧饼不给钱,最后吴大忍无可忍将西门庆告到武植处。
武植当然是秉公断案,拒绝了西门庆的贿赂,并将其暴打一顿。西门庆怀恨在心,便到处诽谤武植与吴大系出一门,也是卖烧饼出身。“武大”、“吴大”发音相似,故在《水浒传》中,出现了另一个与武植相反的委琐形象。
祠堂里挂有潘金莲的画像,附文曰:“某年,大比武植金榜题名,黄金庄潘氏大家闺秀潘金莲,适配武植。武植深得地方百姓爱戴。而夫人潘氏,夫唱妇随,纺花织布,又常将为官务要勤廉之语,念于夫婿耳边。”
在武植塑像旁边绘有其妻潘金莲的画像,画像作了以上文字注解。武双福老人说,潘金莲实为清河县黄金庄人氏,且是一名大家闺秀。当时,她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毅然嫁了家境贫寒的武植(当时武植还没有中状元),夫唱妇随,安居乐业。
后人挖掘出来的乾隆年间的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