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叫做“好播客”?
想要做一个好播客,自己心里首先得要有一个定义、一个蓝图,才能照着那个理想模型去一步步靠近嘛。
有人可能要说了,这有何难!“好播客”就是大家都爱听的呗!
但是,仔细一想,这个设想实际上非常空泛。
首先空泛的地方在于:“大家”到底是一群什么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是北京人还是上海人?是男人还是女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是一个月挣三万的人还是一个月挣三千的人?……这样的问题还能问很多很多,因为这帮人确实具有不同的属性,他们彼此之间爱听的东西很可能是不一样的。
而且,每个个体爱听的东西也不一定是稳定的。比如说你这档节目吧,我早上起来刷牙洗脸做早餐的时候还挺喜欢听的,但是我坐地铁上班的时候就不高兴听了;又或者,晚上睡觉之前听听还挺不错的,但你要我中午吃饭的时候听还是算了吧。所以,什么时候爱听,爱在哪儿听,也是不可以忽略的因素。
去考虑清楚这些问题,又或者,至少已经意识到了自己需要去考虑这些问题,这个过程,用有逼格一点的方式来说,叫做“受众定位”。作为播客的运营者,你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答案,将会决定你的播客节目的形式、内容、风格等等一系列属性,也就会因此决定你的播客节目将会被怎样的人听见、又会被怎样的人喜欢。
不过,从“受众”二字牵扯出去的,是一门非常宏大的学问,定位只是第一步,后续还需要做非常多的调查和分析,才能确保你对于播客所做的安排能够吻合你的目标受众群体的喜好。
你可能要仰天长啸道,天哪,这个过程太费神费时了!有没有一些捷径可以走一走?
答案是……
有的。这篇文章接下来的部分,就是我个人对于“好播客”的定义,完全不从特定的目标受众群体入手,仅仅谈论一般规律。
二、从“好播客”到“好听”
播客是用耳朵听的,所以,“什么叫做‘好播客’”这样一个问题,基本可以替换成“怎样算好听”。
“好听”,对我来说,有循序渐进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物理意义上的好听,是入耳瞬间的愉悦的感受。
第二个层次是形式上的好听。也就是说,这则信息是适合用听觉来传达和接收的,也是易于用听觉来消化的。
第三个层次是内容上的好听。换句话说,这个内容是值得听的。
三、物理意义上的好听
这是一道最低的门槛。不过,由于我是一个在听觉上口味极为挑剔的人,在这个部分我的标准可能会比很多人都要窄得多,是一个非黑即白的简单粗暴的衡量模式:只要不是好听,就一定是难听,没有一个“虽然不算好听但还能听下去”的那样的中间过度地带。基本上,连物理意义上的好听都达不到的播客节目,我是会立刻把页面叉叉掉的。当然,也有例外:如果这个播客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是惊为天人的优秀,它在物理意义上的难听我也暂且可以忍受。
我大致把物理意义上的好听分为三小点操作细则。
1、【物理意义上的好听】之【主播声线】
如果可以选择,我当然愿意听一个清亮优美的声音,而不是一个沙哑干涩的声音。没办法,时代就是这么残酷。既然你来做播客,那就是选择了一个听觉主宰的世界,那你就必须要经得起声控们的刁难。所以,如果你希望运营一个有比较好的前景的播客,尤其是语言类、谈话类播客的话,最好挑一些声音条件好的人来当主播。
如果主播是没办法换人了,那就尽量在一些细节的地方避免声线不好听的雷区。比如说,我个人,在早上刚起来的时候、感冒的时候、长时间熬夜的时候,声音是极其难听的,所以,可以选择的话,我是不会在那些时候录节目的。我相信,每个主播都大致知道,自己在什么情况下声音状况是最好的,那就尽量把那些最好的声音状况带给听众吧。
2、【物理意义上的好听】之【吐字发音】(主要是普通话)
我母亲曾经是电台的播音员,所以她在普通话吐字发音的问题上有非常严重的洁癖。一直到现在,她听我的节目,还是会三天两头地来纠我的吐字发音问题。她的职业习惯导致了她对易错字有非常灵敏的警报系统。就比如说,刚刚那一句里的“洁癖”,“癖”就是个易错字,它念三声,不是四声。不过我不会让她得逞的,因为她亲手把我也培养成了一个不亚于她的强迫症。
这是我的生长背景,由不得我选,所以我对听觉节目的基本期望就是字正腔圆的。毕竟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当我听到普通话不标准的节目,我还是会本能地感觉到不舒服。当然,不是所有听众都像我这样难搞,但是,尽力把吐字发音做到位,是我认可的一种不糊弄听众的态度。
说好普通话是一个长时间积累的问题。可以常备两本书,一个是新华字典,另一个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有不确定的立刻就查,没事儿也可以随便翻翻。
3、【物理意义上的好听】之【设备与技术问题,以及其他】
在我开始做播客之前,我还玩过好几年翻唱,所以麦克风对我来说是一个老朋友了。一个好的麦克风所抓取和呈现出来的声音样本应该是清晰的、饱满的、最大限度避免失真的。而有一些不够好的麦克风所录制的声音就听起来颗粒感很重、很不光滑,很大限度地削弱了主播的声音条件优势,总之听起来就是让耳朵觉得很委屈。“如何挑选一个适合自己的好的麦克风”这一点要展开来说的话很长,况且我个人并不算专家。网上有很多大神级人物写的攻略,在此不赘述。
也有的情况是,麦克风本身并不算很糟糕,但是录音的环境听起来特别嘈杂特别凌乱,就像一条拥挤的下水道。这样子的播客节目我一般也是会毅然决然拉黑的。下次麻烦找个隔音条件好的地方,或者本身就很安静的地方录节目吧。
还可能有情况是,麦克风不算次,录音环境也够安静,但是主播出现喷麦炸麦的状况,又或者是爆破音齿音层出不穷,听着总觉得被喷了一耳朵口水。爆破音和齿音的问题可以通过防风罩来规避,再不济还可以通过后期来修正;但是,喷麦是救不回来的,录音的时候就该离麦克风远点儿。至于录音姿势、离麦克风的距离等等,这些录音注意事项,网上也有很多攻略贴,我也不展开了。
又或者是在后期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说,响度优化做得特别不体贴。你一段话说完了,打算把背景音乐音量提上去,结果手上没个轻重,一提提太多了,你让听众的耳朵怎么受得了这样的惊吓?所以,剪辑节目要导出的时候千万得亲自从头到尾听一遍。
其实设备与技术问题囊括的内容还有很多,一一列举不太现实,就先说到这。
四、形式上的好听
我自问不是一个出口成章的人,所以我自己所经手的播客节目,即使听起来再口语化、再像闲聊,也都一定是有稿件照着念的。你可能会觉得,这听起来技术含量很低嘛!实际上,这包含了一个播客节目在呈现方式上的两门很重要的学问:一门是“稿件”,一门是“照着念”。
想要做一个好播客,自己心里首先得要有一个定义、一个蓝图,才能照着那个理想模型去一步步靠近嘛。
有人可能要说了,这有何难!“好播客”就是大家都爱听的呗!
但是,仔细一想,这个设想实际上非常空泛。
首先空泛的地方在于:“大家”到底是一群什么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是北京人还是上海人?是男人还是女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是一个月挣三万的人还是一个月挣三千的人?……这样的问题还能问很多很多,因为这帮人确实具有不同的属性,他们彼此之间爱听的东西很可能是不一样的。
而且,每个个体爱听的东西也不一定是稳定的。比如说你这档节目吧,我早上起来刷牙洗脸做早餐的时候还挺喜欢听的,但是我坐地铁上班的时候就不高兴听了;又或者,晚上睡觉之前听听还挺不错的,但你要我中午吃饭的时候听还是算了吧。所以,什么时候爱听,爱在哪儿听,也是不可以忽略的因素。
去考虑清楚这些问题,又或者,至少已经意识到了自己需要去考虑这些问题,这个过程,用有逼格一点的方式来说,叫做“受众定位”。作为播客的运营者,你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答案,将会决定你的播客节目的形式、内容、风格等等一系列属性,也就会因此决定你的播客节目将会被怎样的人听见、又会被怎样的人喜欢。
不过,从“受众”二字牵扯出去的,是一门非常宏大的学问,定位只是第一步,后续还需要做非常多的调查和分析,才能确保你对于播客所做的安排能够吻合你的目标受众群体的喜好。
你可能要仰天长啸道,天哪,这个过程太费神费时了!有没有一些捷径可以走一走?
答案是……
有的。这篇文章接下来的部分,就是我个人对于“好播客”的定义,完全不从特定的目标受众群体入手,仅仅谈论一般规律。
二、从“好播客”到“好听”
播客是用耳朵听的,所以,“什么叫做‘好播客’”这样一个问题,基本可以替换成“怎样算好听”。
“好听”,对我来说,有循序渐进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物理意义上的好听,是入耳瞬间的愉悦的感受。
第二个层次是形式上的好听。也就是说,这则信息是适合用听觉来传达和接收的,也是易于用听觉来消化的。
第三个层次是内容上的好听。换句话说,这个内容是值得听的。
三、物理意义上的好听
这是一道最低的门槛。不过,由于我是一个在听觉上口味极为挑剔的人,在这个部分我的标准可能会比很多人都要窄得多,是一个非黑即白的简单粗暴的衡量模式:只要不是好听,就一定是难听,没有一个“虽然不算好听但还能听下去”的那样的中间过度地带。基本上,连物理意义上的好听都达不到的播客节目,我是会立刻把页面叉叉掉的。当然,也有例外:如果这个播客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是惊为天人的优秀,它在物理意义上的难听我也暂且可以忍受。
我大致把物理意义上的好听分为三小点操作细则。
1、【物理意义上的好听】之【主播声线】
如果可以选择,我当然愿意听一个清亮优美的声音,而不是一个沙哑干涩的声音。没办法,时代就是这么残酷。既然你来做播客,那就是选择了一个听觉主宰的世界,那你就必须要经得起声控们的刁难。所以,如果你希望运营一个有比较好的前景的播客,尤其是语言类、谈话类播客的话,最好挑一些声音条件好的人来当主播。
如果主播是没办法换人了,那就尽量在一些细节的地方避免声线不好听的雷区。比如说,我个人,在早上刚起来的时候、感冒的时候、长时间熬夜的时候,声音是极其难听的,所以,可以选择的话,我是不会在那些时候录节目的。我相信,每个主播都大致知道,自己在什么情况下声音状况是最好的,那就尽量把那些最好的声音状况带给听众吧。
2、【物理意义上的好听】之【吐字发音】(主要是普通话)
我母亲曾经是电台的播音员,所以她在普通话吐字发音的问题上有非常严重的洁癖。一直到现在,她听我的节目,还是会三天两头地来纠我的吐字发音问题。她的职业习惯导致了她对易错字有非常灵敏的警报系统。就比如说,刚刚那一句里的“洁癖”,“癖”就是个易错字,它念三声,不是四声。不过我不会让她得逞的,因为她亲手把我也培养成了一个不亚于她的强迫症。
这是我的生长背景,由不得我选,所以我对听觉节目的基本期望就是字正腔圆的。毕竟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当我听到普通话不标准的节目,我还是会本能地感觉到不舒服。当然,不是所有听众都像我这样难搞,但是,尽力把吐字发音做到位,是我认可的一种不糊弄听众的态度。
说好普通话是一个长时间积累的问题。可以常备两本书,一个是新华字典,另一个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有不确定的立刻就查,没事儿也可以随便翻翻。
3、【物理意义上的好听】之【设备与技术问题,以及其他】
在我开始做播客之前,我还玩过好几年翻唱,所以麦克风对我来说是一个老朋友了。一个好的麦克风所抓取和呈现出来的声音样本应该是清晰的、饱满的、最大限度避免失真的。而有一些不够好的麦克风所录制的声音就听起来颗粒感很重、很不光滑,很大限度地削弱了主播的声音条件优势,总之听起来就是让耳朵觉得很委屈。“如何挑选一个适合自己的好的麦克风”这一点要展开来说的话很长,况且我个人并不算专家。网上有很多大神级人物写的攻略,在此不赘述。
也有的情况是,麦克风本身并不算很糟糕,但是录音的环境听起来特别嘈杂特别凌乱,就像一条拥挤的下水道。这样子的播客节目我一般也是会毅然决然拉黑的。下次麻烦找个隔音条件好的地方,或者本身就很安静的地方录节目吧。
还可能有情况是,麦克风不算次,录音环境也够安静,但是主播出现喷麦炸麦的状况,又或者是爆破音齿音层出不穷,听着总觉得被喷了一耳朵口水。爆破音和齿音的问题可以通过防风罩来规避,再不济还可以通过后期来修正;但是,喷麦是救不回来的,录音的时候就该离麦克风远点儿。至于录音姿势、离麦克风的距离等等,这些录音注意事项,网上也有很多攻略贴,我也不展开了。
又或者是在后期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说,响度优化做得特别不体贴。你一段话说完了,打算把背景音乐音量提上去,结果手上没个轻重,一提提太多了,你让听众的耳朵怎么受得了这样的惊吓?所以,剪辑节目要导出的时候千万得亲自从头到尾听一遍。
其实设备与技术问题囊括的内容还有很多,一一列举不太现实,就先说到这。
四、形式上的好听
我自问不是一个出口成章的人,所以我自己所经手的播客节目,即使听起来再口语化、再像闲聊,也都一定是有稿件照着念的。你可能会觉得,这听起来技术含量很低嘛!实际上,这包含了一个播客节目在呈现方式上的两门很重要的学问:一门是“稿件”,一门是“照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