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5月11日漏签0天
木村拓哉吧 关注:265,458贴子:429,402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 113回复贴,共8页
  • ,跳到 页  
<<返回木村拓哉吧
>0< 加载中...

回复:【感想】这是最好的时代

  • 取消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winnyleung
  • 九十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喜欢木村君许多年了,但真正从日本人文背景的基础上理解他还是近两三年的事。导致在写作中不断出现一些过程产物,实在有点抱歉。只好在得到新资料的时候再拟文补充。下文即是其中之一。
前文曾经提到过的常被用于木村君的日语词汇“男前”,在词典上的意思是倾向于较为爷们的男子汉,但在现代日语中已被俚语化,可以用于泛指“漂亮帅气”的男子。
在05年Smap的单曲《BANG!BANG!バカンス》中出现过“男前だね木村くん”这样的歌词,大多译为“木村桑很帅哦”。如果是我,大概会译为“木村桑很男子汉哦”。因为,当“男前”在木村拓哉本人身上使用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与男子汉气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日本传统意义上的“男前”,是有对周围人产生一种威压的意思的。
在众多其他共演艺人的访谈中,一次又一次地出现的描述,木村君在拍摄现场如何带动气氛、使全场具有紧张感等等。稻垣吾郎在NHK拍摄的Smap纪录片中,特意把一起工作时的“紧张”改称为“紧张感”,就是为了更恰当地表述紧张的氛围;共演《月之恋人》的滨田岳因为拍摄迟到而被假意生产的木村吓得惊惶失措……这些,其实都是对木村拓哉的“男前”中威压力的内涵的一种有力注解。
需要说明的是,传统意义上的“男前”,是木村拓哉所具有的个人化的独质而与“木拓”这个偶像身份所拥有的气质。所以,相泽直在SMAP× FNS27小时电视的评论中特别提到,输掉水泳大会后,木村瞬间变身为“木拓”下跪求饶,并说明他本人的真性情是断不肯有如此卑恭姿态的。而观众以及作为粉丝的我们,正是被木村这样的行为所折服,他的表现正是中国人的那句老话——“大丈夫能屈能伸”。
尽管时代在改变,传统的价值观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也再一次证明我的命题,木村拓哉是一个很传统的日本男人。
我也明白了,在NHK拍摄的Smap纪录片中,为何会把他的危机定义于他的自我与偶像身份之间的冲突。
但并不代表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不同于中国人、西方人都会强调的“表里如一”,日本的文化特质恰恰就是建立在两面、双重的基础之上的,他们认同甚至故意地维护这种表面现象与真实本质之间的差距,使外国人感觉大和文化永远如一个捉摸不透的谜:“菊与刀”、放浪与严谨、唯美与暴虐、小众自我与群体意识……其实,连日本人自己都会很着迷于他们自己的这个特质,并付之大量的精力进行研究,而很在乎别人怎么看待自我的这种性情根本就是日本化的另一个特质。
木村拓哉与木拓,正是他的身份与性情的两面。
从这个意义上就可以解释,在新陈代谢速度超快的日本艺能界,为什么木村拓哉可以站在顶峰超过20年。
持续不断地喜欢就是因为捉摸不透啊!

(谢谢@jp7044 对关于SMAP× FNS27小时电视的评论的翻译。)


  • winnyleung
  • 九十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即使我正在谈论的是偶像文化,但并不代表不涉及现今的社会背景。可以直言的是,今天全球经济正面临着一个低谷,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困难、中年失业问题严重、劳动力老龄化等等问题,基本上困扰着全球每一个国家,包括我们。
因为问题的相似,我总是不期然地联想起上世纪90年代的中期。八十年代是日本经济的鼎盛期,繁荣的程度达到一个普通的办公室女白领,一个人每月领到的薪水,在支付了房租、伙食等基本生活开支后,还可以购买世界知名奢侈品牌的包包。而九十年代,随着经济泡沫的爆破,使日本迎来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经济背景。其中,1995年是第一个谷底,应届的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特别困难,报纸把他们面对的困难说成是“就职冰河期”。在那么个时代环境里,年轻一代不分男女都没有钱也没有心思再去买名牌。
让我们回到令木村拓哉红到一发不可收拾的《悠长假期》吧,拍摄与播出的时间正是1996年。大学毕业后没有考上研究院只能在钢琴教室打散工的濑名秀俊,正是当时很大部分年轻人的真实写照。再者,在大家都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如果有人告诉你“Don’t worry, Be happy”以及“当人生遇上不如意的时候,就把它当作是上天给予你的假期”,那不啻于一支有效的强心针。而濑名坚持自己的理想并最终赢得钢琴比赛找到光明前途,即使不能让那些迷惘的年轻人依样照做,至少能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处境并不是最糟糕的而且希望尚在人间。
一种观念的诉求,与时代的潮流相契合的时候,那么在瞬间它就会广为流传。
一部电视剧能够普遍地反应与慰藉那个时代的大部分人,那么几乎全部的人都会成为它的观众。
一个人如果能够真实地表达大家正处在的状态,并让大家产生“我们的确是这样”的认同感,那么这个人一定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
这就是“时势造英雄”。
这就是为什么木村拓哉能够在90年代中期突然间红得发紫的时代背景。
这就是为什么《悠长假期》能够取得标志性高收视的原因,以及今天为何无法复制那样的成绩的原因,除非又有一部能够正好切中当下时代背景的剧本出现。
从这样的角度去看,现在20岁左右的年轻一代的木村饭,重温一次《悠长假期》很有现实指导意义哦。


(这两张截图无从割舍,因为都有着太浓厚的时代意味,只能都摆上去了,尤其是对于我这样曾经在社会中切身感受过90年代中后期的经济低潮的人来说。)


2025-05-11 19:47:05
广告
  • winnyleung
  • 九十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这是很多年前抄下的一段话,写得很好,堪称文字版的“红的境界”,抄录如下。)
红足十多年的他,在偶像淘汰率相当高的日本,却真正的是一个传奇。他在电视剧里骑了摩托车,那款车型马上就脱销;他因为角色的需要剪短了标志性的长发,全日本的男性仿佛在一夜之间都成了干练的短发;他穿着一套橘红色的羽绒服在镜头前晃来晃去,第二天大街上橘红就成了当季流行色;他在广告中拿着口红,那款口红就创下了全日本的销售记录。当他为女性杂志《anan》拍摄了一辑充满野性和欲望话题照片后,整个日本都陷入了抢购的风潮。他结婚了,当着数万名来听演唱会的粉丝,平静的诉说这个震动日本的消息。可是,偶像并没有破灭。
在他的身上混合着纯真与性感,可爱与嚣张,我们总能从他的身上寻找到我们理想中所描绘的美丽特质。他已经超越了世俗所定义的偶像标准,沉淀下来的是一个让人膜拜的神话。


  • winnyleung
  • 九十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木村君:
又是一年,又是你的生日,照例先说一句,生日快乐!
以往每一年的这个时候,就是表白的日子。混在你的千万粉丝里,一起默默地祝福你。今年好像有点不一样,因为到了这个该说话的时候,却有种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
可能因为,今年的4月1日我开了专门的文字帖去写关于你的文字。选在愚人节,本是无意之举,却证明了我不过是个愚人罢了。愚顽也好、愚忠也好,如此执着如此痴,不正是愚到了极点?
但我宁愿选择在那个如《2046》里描述的树洞里,继续诉说着关于你的一切。因为,对于我来说,你的名字,已是我人生中不可缺少的参照物和标识物。为了怀旧,也为了纪念,文字是最好的方式。
不过,今天,就像以往很多年的每一个你的生日,所有的念想一起涌上心头,自然不知从何说起。
那就说说比较特别的今年吧。
终于,隔着千万人海而不是隔着个屏幕,我亲眼看到了你。很平静,没有激动与泪水,想表达的更多的是我无尽感激的心情。这个,我是说得出来的。谢谢,真的是非常感谢,谢谢你一直以来、十多年如一日地努力工作——电视剧里、综艺节目里、演唱会里……正是你的工作,为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个饭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快乐、欢笑、幸福,以及生命的光彩、充实与希望。
《小王子》的作者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在他的另一部著作《风沙星辰》中写道:“生命教给我们,爱并非存在于互相的凝视,而是两个人一起望向外在的统一方向。”如果能容许我们把放于你身上的感情称之为“爱”,我希望,我能够一直站在舞台下,与你一起凝望通向幸福美好的未来。
今后的五年、十年、二十年,还有很多很多年,都要如此,一起去感受活着的美好。
木村君,生日快乐!


  • winnyleung
  • 九十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没有免俗的生日蛋糕来了。
对着蛋糕,再说了一次感激的话语:谢谢你,木村君,生日快乐!
今天,感受到来自人间的善意。
我选了日式芝士蛋糕,让店里的师傅直接在上面写字。大家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原来芝士蛋糕的表面比较软,用普通的巧克力酱是会融掉的,结果化得一塌糊涂,完全看不清楚写什么。正当我犹豫是否自己吃掉就算数的时候,店员小哥与师傅让我到旁边坐着等他们一会儿。结果是,他们立马现调了更为浓稠的巧克力,重新拿来一个新的蛋糕,很细致地为我再写了一遍。
当我如愿拿到这个蛋糕的时候,非常感激之余,只有不断地道谢。
(我知道,字化掉的那个肯定没有办法再出售,要作废处理的。)
活着真好啊!


  • winnyleung
  • 九十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遇到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张爱玲
喜欢上木村君,我从不敢轻易说出“值得”这样的字眼。他不是消费品,更不是可以放在天平上用等值感情来衡量比较的。有时候,我甚至很小心眼地以为,“值得”二字简直就是对他的轻蔑。
这两天,因为高仓健桑的逝世,心中的感情很不应该地把作为后辈的木村拓哉拉上。尽管这样做不是很合乎礼数,但在读到关于健桑的小故事时,一幕幕似曾相识的情景还是会涌上心头。健桑被日本人视为神,中国人会有点不以为然,认为日本人是一切皆可神化的泛神论者。但健桑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无一不是让每一个人能从心底里生出敬意来的,其中包括很多大导演。这又与宗教信仰所产生的感情有什么不同?所以啊,日本人不是什么宗教都可以信,而是日本人很聪明,什么样的宗教都能接受罢了,甚至会在每个人自己的心中创造自己专属的宗教——高仓健那样的神。
在我的心里,木村君就是像高仓健那样的存在。
信仰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传统宗教的解体,在现代人的心里造成了空虚感。喜欢木村拓哉,却能够令我的心里时刻盈满神圣感,那样的信仰为什么不可以呢?如果是从这个意义上称呼他为“大神”,我绝无异议。可惜,通常都不是,所以我还是按照吧规奉劝各位新饭不要这样称呼他。
这就是张爱玲所说的那话的角度,以及日本人对于高仓健桑的感情:只可仰视、只可远远地深深鞠躬、不可惊动。
谢谢@爱说话的小燕子近日在微博里转了这条PV的链接。尽管被很多人说剪接的技术粗糙,但制作者包含其中的最细腻的感情我是明白的。那是曾经让我感动得泪流满面的。我本来以为不会再看到,竟然可以重遇,隔了那么多年,还是让我五内翻腾。
木村拓哉啊,不是“等我长大了来爱你”,而是这样的一份感情:
在你的面前,我永远只是那个仰视你的小女孩。

请细心去体会其中的每一句歌词吧:
难以忘记初次见你
一双迷人的眼睛
在我脑海里
你的身影
挥散不去
握你的双手感觉你的温柔
真的有点透不过气
你的天真
我想珍惜
看到你受委屈我会伤心
只怕我自己会爱上你
不敢让自己靠得太近
怕我没什么能够给你
爱你也需要很大的勇气
只怕我自己会爱上你
想念只让自己苦了自己
爱上你是我情非得已
(因为百度不支持链接,只好让各位自行移步了: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995157/)


  • winnyleung
  • 九十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在Smap里的香取慎吾,主持司仪能力与中居正广是并驾齐驱的,同样长于组织话题、擅于搞气氛,在演员方面也毫不逊色于其他四人。在他所演绎过的众多角色当中,我很看重的是《新选组》里的近藤勇,一个以“诚”为毕生信念的历史人物。
生于幕府末年的近藤勇,以个人之力组织、维持着“新选组”,至死效忠即将覆灭的德川幕府。尽管大众以“识时务者为俊杰”,但这种无怨无悔地对抗着历史潮流的悲剧人物一直深得日本人看重,所谓的“失败的英雄”,从源义经到近藤勇再到西乡隆盛。日本民众不会管他效忠的是哪个,只要是从一而终地效忠个人价值即“初心”,就拥有他们常说的“诚”的特质,而值得爱戴。
我以为,慎吾拥有与近藤勇一致的“诚”。
一来,日本导演在选角上,一直都十分注重演员本身与角色之间微妙的相似之处,而且不只是外型上,更多的是演员的个人性格特质。如,高仓健一生都在扮演刚毅的男子汉角色,草剪刚戏里戏外都是个平易近人的老好人。因此,慎吾肯定有着与近藤勇相似的个人魅力。
二来,在Smap里的慎吾的确是以“诚”为存在的。他从不因为年纪最小而自我任性,反而是一个相当稳固的托底,处处以团队为先,也用自己的机敏在节目中为其他几位作补充。
所以,在节目里经常看到:慎吾口口声声地说自己最想成为的艺人是木村拓哉;提起木村所赠物品相机、钱包等等,慎吾往往也是毫不掩饰的喜形于色;甚至在慎吾主持的节目里有一集“俳优木村拓哉”的专题。以慎吾之“诚”,我会相信他那些对木村的敬仰之话是出自肺腑的,而木村拓哉真是一个值得香取慎吾敬佩的人。
香取慎吾与木村拓哉,是两种不同形式但同样内核的“诚”,这很能说明为什么这两个人会如此投缘。


  • winnyleung
  • 九十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昨天是稻垣吾郎41岁的生日,在小港向Goro酱说了生日快乐,趁便来写写他。
很久以前自己写的一个梗。如果小仙子允许你做一天Smap里的其中一人,你愿意变成哪一个?
我的答案是:稻垣吾郎。
在NHK的纪录片“工作流派之Smap”里,木村拓哉说:Goro是他在团里唯一的聊天对象。就因这一句,惹起我无限的向往。
在纪录片里以及演唱会、电视剧的花絮里,总是能看到木村与职员们欢快地聊天的镜头,就如任何一个办公室里常见的谈天说地。有说笑,或许也有工作,但总是自由、平等地交流着。他爽朗地大笑着,带出欢乐的气氛。
这样的场景,不羡慕才怪呢?
若能成为稻垣吾郎,就能够参与其中,可以成为木村拓哉的聊天对象,多好啊,哪怕只有一天也好。
但若真的落到实处,又该说些什么话题呢?
吾郎喜欢的红酒,他应该没有兴趣吧?摄影,他应该更在行?高尔夫,他不是也在打了吧,但应该还是更喜欢冲浪?吾郎通晓的各种各样的冷僻小知识如何?总觉得他其实也知道不少,何况他更在意的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交流……
通通都不妥,还是等木村君来带起话题吧。他说什么也是好的,稻垣吾郎只有在旁边静静听着的份儿,顶多就是偶尔回应一下“哦?”、“是这样的吗?”。
一脸崇拜地看着木村君说话,捕捉住他的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印记下他的每一个声调,已经很足够了。
真实的稻垣吾郎大概常常在做这样的事,甚至于在电视节目里。
因着这自私且任性的理由,稻垣吾郎是Smap里我第二喜欢的人。


2025-05-11 19:41:05
广告
  • winnyleung
  • 九十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据中居正广自己说,他有严重的洁癖,平生最怕跟人家有身体接触包括与粉丝握手。因我自己也有类似的毛病,所以也不认为他故作姿态。但他还经常说:“我们是明星,是云上之人,你们是触碰不到我们的。”以及“说什么想和大家一起过圣诞节,对不起,都是骗人的。想要自己过。”虽然是说笑,但这真有点烦人。各家偶像都在忙不叠地真亲民、扮亲切,他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有中居饭解释,这是苦心,提醒各位饭不要把偶像与恋人等同起来,要考虑自己的真实生活。
窃以为,中居正广所言与木村拓哉所做,实在是异曲同工。
分别只是一个在嘴皮上耍耍口舌,另一个是真刀真剑地证明给你看:我要结婚了,我是个真实的人,决不会为了成全你们的“梦中情人”的念想而独身或隐婚一辈子。
这“苦心”可有用?
当然没有。
这个人家的老公,演唱会还是场场满座,买周边仍然要大排长龙,日本妹子见之始终是掩嘴惊呼,各路女艺人仍是镜头前如痴如醉地公然花痴……一一列举并不为取笑人家。
日本人把挑战颠覆社会约定之禁忌的爱恋称之为“不伦之恋”,而日本人在这方面的爱好更是冠绝全球。据讲,日本的车站中书店的小说陈列架里,1/4为普通小说,另外3/4均为官能小说即感观刺激小说,其中又以乱伦或不伦为主题的居多。
《失乐园》的作者渡边淳一说:“(打破伦常的爱恋)很多读者都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但是在内心当中隐藏的另一个自我可能会认为会做这种事情。我希望我写的小说能够扎进读者内心深处隐藏的欲望。”
中居正广与木村拓哉之举动,初衷与真实想法可能各有不同,却正是如渡边所言的“扎进内心深处隐藏的欲望”,实在刺激了日本粉丝们的“不伦”私念,故越是这样的姿态越受欢迎。不过,这也不是个个偶像仿效得了的。若没有过硬的自身条件与实力,东施效颦,结果只会自绝粉丝。
在我自己的虚拟世界里,何尝不是一样对着他浮想连翩。可以自我圆场的是,我认识木村拓哉的时候,他还是独身美男子,有那么一点幻想,也是可怜可悯吧。


  • winnyleung
  • 九十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日本女性欣赏美男子,并不只有“玉树临风”、“貌似潘安”那几样。中国的女性文学很稀罕,日本的文学却是自女性开始的,甚至在男作家当道的当今日本文坛,日本文学仍被称之为“女性文学”,使得日本的审美观也整体地倾向于女性化。因此,对美男子的审美,一直在日本文学中占据着颇重的份量,甚或影响到今天大众文化也是男性偶像比重高于女性偶像。
日本女性文学的始祖,除了大家都知道的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另一部就是同样闻名于世的清少纳言的《枕草子》。
相比于《源氏物语》完整的小说体系,《枕草子》更像是一部“美经”,关于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不美的,一一加以描述。因为作者是女性,所以审美的对象除了风花雪月,有相当大的比例是针对男性。
其中,有对男性外貌的审美,“男人的眼睛是越大越好,太细小了便像是女人的,但是大得与汤碗相似,也是可怕的”。追本溯源,竟发现相隔千年的审美情趣仍在今天的日本人身上传承着。男人的眼睛啊,要大的才美,但也要大得恰当。
《枕草子》中更有大量描写是关于男人与女人之间的交往。大都只是一个个的场景,并没有前因后果,铺陈的是过程、对答,但有着无穷趣味。让我也抄一段看看:
“有好色而独身的男子,昨夜不知道在哪里住宿的,清早回来,还是很困的样子,将砚台拉过来,用心磨墨,并不是随便拿起笔来乱写,却是很用心地给情人写信,那种从容的态度看了是很有意思的。”
是不是很像SmapXSmap里常有的情景短剧环节?原来这个是日本女性的审美取向,是为了表现何为美男子,果然有意思。
即兴情景短剧,并不是杰尼斯偶像的专利,但却是必修课。一直以来,这个是木村拓哉的强项,杰尼斯甚至整个日本娱乐圈无出其右。
《真实恋爱故事》、《心跳指数》之类的短剧,虽然也很能让女性心动,但还是有化妆、布景,也可以预先设计台词。但那种即兴来的,其实真的很考验个人功力。
一来,不靠衣装打扮,经常是穿着Birstro里的厨师服;二来,情景的设计也很简单,思考的时间相当短,还需自己设计台词,用寥寥数语令女性怦然心动。中居一声“Star”就开演,比剧集或真实中的恋爱还要高难度,凭借的是从内心、表情到型体、语言的对男性魅力的全面表现。
木村总是能够非常出色地完成这样的挑战,多年的个人修为,令他几乎是战无不胜。宝冢歌舞团那次,自然是看得我脸红心跳。我看重的还有131118SXS“海女四人组”那期。很日常甚至带点土气的情景设定,故意粗声粗气地说起方言的木村,没有耍帅,就是一脸的严肃诚恳,但还是让人从心底欢喜。身边若有这样的男性存在,再怎么简朴的生活,也是很有意思的。
“这是很有意思的”,是《枕草子》中清少纳言的常用语。即兴情景短剧里的木村拓哉,也是很有意思的哦。

(我这个懒得截图的家伙,就随便找了其他短剧的来充数,反正大家都看过不少,反正也很容易找到。若有没有看过的新饭,又指定看那一期,请移步小港吧。)


  • winnyleung
  • 九十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191楼说了蔡澜先生评木村,要不要看他如何评价《伴雨行》?
不要是最好的。我无意中读到,结果心酸得想哭,实在不忍把各位木村饭也拉下水一起抱头郁闷。还是只抄关于木村的部分吧。
“扮现代耶稣的木村拓哉,自己也不知道做些什么,一味自虐。在这种烂片中还搏命演戏,可怜的木村,想在国际也争出名堂,接了不少所谓名导演的戏,最后一次又一次地失望。”
此语再次证明,蔡澜先生是真心爱惜木村的才华以及努力,很为他接了陈英雄这部“大烂片”以及另一位“所谓名导演”王家卫的《2046》而不值。
在此谢过蔡澜先生。
也希望木村不要因“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而止步国际,大前辈高仓健先生可以作为木村的参照。在nhk的记录片中,高仓健生前曾说,他是在四十岁的后半阶段才改变戏路,然后才开始得到国际影坛的关注和奖项。
今年才42岁的木村君,前面的路还很长,请不要轻易放弃大银幕,我也相信他一直没有放弃,等待的只是一个机会吧。


  • winnyleung
  • 九十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谁能凭爱意要富士山私有……”?
一年前,高唱《富士山下》,流露的是无可奢望的绝望,自怜的是自我寂寞的心。
于是,在2014年里,找一个方式,把这绝望变成希望,期望抹走那得不到的孤独。
因而,有了9月的东京巨蛋之旅。
人类,天生就是喜好辨别真假的生物,总以为真的比假的要好。虚拟的数码影像,无论来得多么及时,现实的直觉总会提醒:那并不比得上亲近来得让人兴奋。
亲近,是为了,与自己未知的或所知的,找寻一个更亲密而准确的接合点,即使并不能以手触摸。
那个接合点,只能是眼光所及。
在那三个小时里,全神专注于他,旁若无人,眼中绝对没有大屏幕也没有其他人。一边窃喜自己的眼光战胜了摄像机顾全大局、平均分配的缺失,一边独对熟悉而永远打不开的大门。
这就是“富士山私有”的执念。
若人人持此念头,五万人的场馆,就是五万个体的孤独。
“一生一世等一天需要代价……”
我们期待门里那人前来应门,可是孤独的自己还呆站在座位中。
在门外等一生一世,比从未亲见更孤独,可谓孤独的最大化。
难怪有人看了演唱会后会想要离开。
“谁都只得那双手靠拥抱亦难任你拥有,要拥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
我其实并不知晓自己懂了没有。


  • winnyleung
  • 九十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细节是魔鬼”,这是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师密斯•凡•德罗在总结他成功经验时的所作的高度概括。但凡这类话语,概括性越高的,可以涵盖的领域越加丰富。
此话若运用于表演艺术,表演者的表情动作就是细节,且是表演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否则,人们也不会责难只有外在条件的表演者为“花瓶”。在电视电影时代,通过摄像镜头的放大,表演者的每一个动作都能被观众清晰地观察到,皱眉、抿嘴、瞪眼,高清时代,细微甚至于张开鼻翼、扩大瞳孔,都逃不过观众的眼睛。
这时,只有把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好,才能成为完美的表演者。
木村拓哉是一个很擅长处理细节的表演者,无论在舞台上还是在戏剧里。
举一个新鲜的例子吧。14年的con开场式是Smap五人分别表演被追杀的场面,从大银幕的VTR情节中切入现场舞台。这种表演若要有效果,就必须与VTR中的表情动作无缝衔接,才能让观众产生虚实不分的梦幻感。
说起来容易,这个表演做起来,却是很考验功力的。因为VTR是提前录制的,此一时非彼一时,要找回当时的感觉绝非容易。何况这是面对观众的第一眼,立时进入状态又是一件难事。何况,刚刚开场,还有可能出现各种混乱状况。
我自己当时在现场看,因为新鲜感十足,所以也没有关注过多。但到了看DVD,所有细节就曝露无遗。
稻垣吾郎在VTR中风流倜傥,掀起床单亮相的慌张,多少显得有点滑稽;香取慎吾是能够把假做到极致的,如某饭说他“笑得很假也是可爱的”,这次也不例外,反正就是从头到尾在笑,无论需要他表演的是什么;草剪刚是一贯的以不在状态为由头,装成准备不足的样子惹观众笑,大家也不会很在意他出场时那些茫然的眼神动作;中居正广的独门秘笈是插科打诨,就是让人搞不懂他是认真还是搞笑,让他的表演实力深浅难辨。
相比之下,难怪有饭会说他们四位是在用自己烘托木村拓哉。我也心生疑惑,他们是真的做不到还是故意装成做不到。
因为,木村的出场表演,是最符合这个舞台效果的要求的。
狡黠魅惑的表情,一跃而出的身体语言,与VTR中如出一辙。被称之为“杀阵”的舞蹈式对打动作,与舞蹈员配合的时机相当准确,力量表达因而非常到位。
更惊喜的是,他还在当中好整以暇地适时向观众抛了个媚眼。现场看,我当然没有留意。过后在DVD看,这个动作,他做来是如此从容不迫,肯定是经过他精心准备的。
这个媚眼,就是舞台表演中的细节,而木村拓哉对于细节的把握,简直到了可怕的地步。
人在控制自己的身体语言上是有极限的。大脑要记住每一个动作如何做、什么时候做、做的力度与方向,信息量之大不亚于一字不漏地背一本厚书。要做到完整无缺,是相当不易之事。木村拓哉能做到上述种种不容易的要求以外,还能增加细节,把表演效果推向更高,就是不易之中的不易。
我没有在“神座”近距离看过他的舞台表演,不知道当其时能否感受到细节。但透过摄像机的放大再放大,却更能凸显得他的细节表演之流畅,如雨水滴入清泉,激起波澜,瞬间又融和为一。足见他真是一个为舞台而生的人。
建筑大师密斯所言,是说细节处理不当会成为破坏整个作品的魔鬼。
对于木村拓哉而言,他处理得当的细节,就是诱惑观众的“魔鬼”。因为,若在意过一次,就会开始不断地追寻他精心打造的细节,食髓知味、欲罢不能。
“细节是魔鬼”啊!


  • winnyleung
  • 九十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正如只有欧洲人才能分得清楚英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什么的,我们亚洲人才能分得清楚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尽管在欧洲人眼里我们都差不多。虽然我们一般都不会弄错,但每个人的辨别标准可能都不一样。
我自己区分中国人和日本人,主要是看姿态。中国人除了极个别,身体一般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弯曲或摇摆。而绝大多数日本人,除了鞠躬的时候,一般都是腰杆挺直,走路的时候更甚。在国内看惯了国人的姿态,并不会有特别的感觉。但在日本的时候,因为有周边的对比,一看到那些散漫、摇晃的身影,就知道那是中国人。
在亚洲人当中,日本人的挺拔的姿态是相当鲜明的特征,甚至对于世界其他国家人的来说也是如此。因为姿态的端正,使他们做起事情来有一种紧张、正经的状态。
第一次去日本的时候,就充分感受到这一点。当时,我的人还在飞机上,看到地面上一位维修员,在弯腰检查飞机的滑轮。但飞机从他身边经过时,他立刻站正身子,向飞机行注目礼,直到飞机离开以后才继续维修,而这个时候他的身边并没有其他任何人。光凭这个腰杆挺直的姿态,我就联想到这位维修员平时的工作是多么的认真努力。
那个腰杆挺拔得连日本人自己都心生崇敬的木村拓哉,我开始明白为什么他扭腰起舞时会特别好看。就像我们的中国功夫讲究马步要稳一样,只要腰背挺直,身体其他部分的摆动就能有一个依赖的重心。且腰杆越直,这个重心越稳,头、手、脚的摇曳越能自如。有控制的摆动才是能够产生美感的舞蹈。也因为这样,他摆出再怎么妩媚的姿态都不会觉得有女子气。
而且,他有着作为偶像的自觉责任感,使他在任何场合的姿态,比其他日本人还要来得挺拔。可以说,在他身上看到的是更为典型的日本人的姿态之美。这一点,我很欢喜。
在日本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在前往台场的百合海鸥号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估计是七十开外的年纪。穿着细心熨烫过的雪白衬衫、全套黑色西装,打着同色领带,外面套着毛呢的长大衣。整整十多分钟的车程,他都是同一个坐姿:双脚并拢,膝上平放着手提包,双手再平放在包上,挺直的脊背轻贴在座椅靠背上,眼神直视前方。尽管车厢有轻微的摇晃,但他的头上像有一根看不见的线悬着,使他始终保持着笔挺的姿态。真是个精神饱满的老人家啊。
我暇想着,七十岁的木村拓哉,大约也是这样的姿态,也是那样地让人注目。


2025-05-11 19:35:05
广告
  • winnyleung
  • 九十九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与现在不同,以前的偶像明星并不怎么喜欢出书。当我知道木村拓哉写有《开放区》的时候,很是意外也很是惊喜。后来结集成书,也不管自己的日文是基础到不能再基础的水平,还是执意地买下了。
虽然很多人都认为通过翻译来研究原著是不可能的,有如透过木刻版画来认识景物原有色彩一样困难。但是,日本这个自甘外语苦手的国家却似乎从没有这方面的担忧。日本女作家酒井顺子的随笔集《都与京》写道:“即使不懂日文,只要有热情、时间和金钱,要熟透东京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更意外的是不懂日文的人,却有更多研究日本的热情。”套她的话,我这个不懂日文的人,付出那么多的热情、时间和金钱,想熟知一个木村拓哉,大概也不是难事。更因为不懂,所以更有热情吧。
回到《开放区》,因为知道语言的障碍,自作聪明地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探求更为接近原意的方法。现在用的两个翻译版本分别是,一个是源自拓哉森林的翻译版本,另外一个是@jp7044y 发表在微博上的翻译。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根据刊登在杂志《Myojo》上的文字翻译的,jp7044y用的是结集后的版本。因为结集出版时作了删节,特别是一些有时效性的文字都被删掉了。如果希望追忆当时那人那事的饭,我还是会推荐看一下前者的翻译。
此外,结集时把文章的顺序不按杂志发表先后打乱,亲笔书写部分也有所不同。据说都是按木村本人的提案。他的用意为何,大家不妨自己去研读一下。
再有一点,由于日文为粘着语的特性,日本人说话一般会把微妙的意思隐含在话语里。所以,仔细揣摩原文里的各种含义,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即使所得未必是完全相反的结论,但从中发现一些原来没有在意的细微末节,也会让自己喜爱某人的心,多了一个安放的地方。
例如,第一节题为“木村拓哉”的文中的这样一句。
“我在自己的广播中也会自我介绍说:「大家晚安! 我是DJ Kimutaku!」不过那种时候约有7成带有轻蔑的意味在。”
“在我主持的广播节目中,我有时也会自我介绍说‘大家晚上好,我是主持人木拓。’这样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我是在俯视‘木拓’这个家伙。”
木村拓哉与“木拓”之间的羁绊究竟有多少,是“七成”吗?
木村拓哉是在“俯视”还是“轻蔑”“木拓”呢?
这的确是值得深思的地方。
前者为拓哉森林的翻译,后者为jp7044y的翻译,我个人是倾向于后者的。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 113回复贴,共8页
  • ,跳到 页  
<<返回木村拓哉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