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知读者汇吧 关注:75贴子:1,423
  • 7回复贴,共1

【文章分享】读余华《活着》有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4-04-02 12:17回复
    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描写了一位富家纨绔子弟福贵烂赌成性,赔光了祖上的家产,活活气死了年迈的父亲,落到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境地。然而,这不过是厄运的开端,在为母亲进城找大夫途中却被国军拉去当壮丁,再次回到家已是两年后,母亲早已去世,而女儿凤霞也因病失语,本以为就此可以安静平凡度日,却不料世事弄人,儿子有庆、女儿凤霞、妻子家珍、女婿二喜、外孙苦根,都随着时间的流逝逐一死去,最后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2楼2014-04-02 12:19
    回复
      余华在谈起这部小说的创作缘由时说:“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民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这样一篇小说,就是这篇《活着》。”《活着》是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所活着。这在余华的叙述中获得了一种感人的力量。


      3楼2014-04-02 12:20
      回复
        每读一页,都会让我们止不住地流泪。在这戏剧而近似有点荒诞的人生中,富贵“承受着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富贵没有被残酷的命运所击垮,他默默的承受着这一切苦难,无怨无悔的“活着”,“活着”是他生命的唯一要求,“活着便是幸福”。活着,生命才有意义,无论你以怎样的姿态活着。余华解释这种“活着”的人生哲学时说:“活着的力量来自于忍受,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人活着本身而活着,那种“为……而活”的人生态度,只能让人生消耗在各种无聊的手中,唯有为活着本身而活着,才是生命的真谛,这种对生命的认识,是一种绚烂之极复归平淡的豁然。叶立文说:“活着是生命的唯一要求,苦难在所难免,人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超然而不失热爱地活在这片土地上,让生命不论高贵卑贱,都继续下去。”


        4楼2014-04-02 12:21
        回复
          除此之外,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坐在‘我’对面的这位老人,用这样的语气谈论着十多年前死去的妻子(以及其他),使‘我’的内心涌上一股难言的温情,仿佛是一片青草的风中摇曳,‘我’看见宁静在遥远处波动。”“可是我再也没有遇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的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这样的老人在乡间实在难以遇上,也许是困苦的生活损坏了他们的记忆。”一个人可以做到看到自己过去的模样,看到自己过去走路的模样,已不是一件易事,对于一个经历生命巨大残酷的老人,做到了“不让困苦的生活损坏记忆”,并且可以用如此温暖人心的语气如此精彩的讲述自己,没有埋怨,没有唏嘘,心如平镜,有一种看透尘世的超然,是洗尽铅华后的平静,此何止一种乐观的心态可形容的。


          5楼2014-04-02 12:22
          回复
            读《活着》,我总是不禁想到史铁生的《命若琴弦》,那个七十年来走了多少里路,挨了多少回晒,心里受了多少委屈,真正地一根一根尽心尽力的弹断一千根琴弦却始终未能睁眼看世界的老瞎子,史铁生通过这样一个人物,告诉我们:目的本没有,生命原是一种过程。生命的意义本身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关键在于人的生存态度,人可以凭借自己的生存信念,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去赋予生命一种全新的意义。这与《活着》中作者用了黑色幽默的笔触或者说是调侃的语调所体现的理念是殊途同归的。


            6楼2014-04-02 12:23
            回复
              这本书说真的 哥真的是看哭了 到了最后觉得特别压抑


              7楼2014-04-21 23:14
              回复
                小弟看完后真的很压抑,但弟顶住了,没哭,只是觉得我真受不了


                8楼2014-04-23 13: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