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喜欢古龙,只为那一份,仗剑江湖的潇洒与无奈。
江湖是什么?
江湖不是打打杀杀,不是尔虞我诈,不是爱恨情仇。
至少,不仅仅是这些。
有人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古龙先生的江湖,就在我们的心里。
正文:
选择《浣花洗剑录》作为第一篇评论的主题,是因为它本身在古龙的作品中,是相当有特点的一部。
《浣花洗剑录》出版于1964年,上承早期《苍穹》、《孤星》等的繁复细腻,后启《武林》、《大旗》等的新意勃发,因而它一方面具有传统武侠的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情节细腻的特点,又含有古龙对传统武侠小说一些理论的创新思考。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他对“武功”、“武道”以及“武人”所形成的系统性的观念,因此《浣花洗剑录》也可以说是古龙“武学”的一部教科书。
以下,笔者将根据《浣花洗剑录》这部作品的内容,从“武功”、“武道”、“武人”三个方面,浅析古龙的武学思想。
一、武功
武功分内功外功,如赵丽蓉奶奶所说的,“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练武之人必须要内外兼修才能有所成,这几乎已经成了人所尽知的道理。
有许多朋友认为古龙的人物根本没有内功,光凭速度取胜——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误会。如果仔细看过其早期、中期作品的人就能发现,古龙不但是写,而且是相当重视内功的。就以这部作品来看,不单单主角身上都有出神入化的内功修为,很多配角身上内力的描写也不罕见。如第四章中,五色帆船上迎客之使铃儿随手抛出一张名帖。“众人只当这轻笺必将被海风吹走,哪知这张轻笺却似有人托着一般,慢慢地、笔直地飘了下去。”虽然这种写法有些“神乎其技”,但不可否认这毕竟是对内功修为的显示。至于对主角的描写就更多,在此不多赘言。
古龙对于内龙虽然重视,却不迷信,并不认为有了内功就什么都齐了。更何况古龙书中很少有(当然并不是没有)奇遇之下获得深厚内功的人,多数还是自己修炼出来的,而修练内功的法门也多数是循序渐进,没有什么抄近的方法,因此在内功上作比拼,古龙人物很少有出类拔萃的,或者换句话说,如果是年纪差不多、休习路数差不多的人,在内功水平上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也正因为这样,古龙书中的人物在武功上的较量,在前中期多数是以招式或是兵刃来取胜——前者以这部《浣花洗剑》最为精彩,后者则推《情人箭》与《七种武器》甚佳夺目。至于到了后期又演进到以速度取胜,则与后文提到的古龙的“武道”有很大的关系。
再回到招式上。古龙写招式常常写得叫人眼花缭乱,他尤其擅长写二人搏斗,比如楚香帅独挑水母阴姬,蓝大先生对战王孙谷主,小李飞刀与嵩阳铁剑一场决战等等,往往能叫读者有目不暇接、惊心动魄的感觉; 却少有将群战场面写的细致精彩的(这一点古龙先生不如金庸大侠,我最欣赏金大侠武打场面就是群战)。在浣花之中,比较出色的两场比斗,一是五色船主紫衣侯对白衣人在海上惊涛中的对战,二就是在泰山之巅,武林大会上,方宝玉对阵于六大掌门。(当然除此之外书中还有不少精彩的比斗,不然也不叫武侠小说了。)
前者是于动荡之海上,风浪如山,金波万丈,二人忽而凌波如仙,忽而潜水似龙,交手上百招,直到紫衣侯连换九十六招剑法后方自胜了半招,却被对方剑上真气震断心脉,虽胜亦死。这一段写得跌宕起伏,忽喜忽悲,加上作者以华丽灿烂的笔触描写,更使读者如亲眼所见,震撼心魄。
而后者所写却是在武林大会将要结束的时候,六大掌门为了助方宝玉向天下之人展示其绝妙武功,在他周围布成一座剑阵——六剑若同时挥出,更何止三百年功力!而阵内方宝玉以静止静,直到计算好方位角度,以阳光反射之力巧妙突围而出!这一战是与前面一战的动态相反的处于静态之中——然而正是这一种平静却给人以窒息般的压迫力量!直至方宝玉倏尔逃脱的刹那,顿如云开雾散般的豁然开朗,又怎可说是不精彩!
从紫衣侯的百种剑招到方宝玉的一击制胜,同样都是对“武”的描写,内涵却大相径庭。而这种区别演变的过程也正是作者对武学逐渐领悟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伴随着主人公方宝玉的不断成长,而渐进的体现了出来。笔者以为,理解古龙“武道”的观点,是读者认识其后期作品中精炼的武打描写的一把钥匙,同时也只有理解了这种“武道”,才能够洞悉古龙武侠小说中“武”的精髓所在。
喜欢古龙,只为那一份,仗剑江湖的潇洒与无奈。
江湖是什么?
江湖不是打打杀杀,不是尔虞我诈,不是爱恨情仇。
至少,不仅仅是这些。
有人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古龙先生的江湖,就在我们的心里。
正文:
选择《浣花洗剑录》作为第一篇评论的主题,是因为它本身在古龙的作品中,是相当有特点的一部。
《浣花洗剑录》出版于1964年,上承早期《苍穹》、《孤星》等的繁复细腻,后启《武林》、《大旗》等的新意勃发,因而它一方面具有传统武侠的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情节细腻的特点,又含有古龙对传统武侠小说一些理论的创新思考。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他对“武功”、“武道”以及“武人”所形成的系统性的观念,因此《浣花洗剑录》也可以说是古龙“武学”的一部教科书。
以下,笔者将根据《浣花洗剑录》这部作品的内容,从“武功”、“武道”、“武人”三个方面,浅析古龙的武学思想。
一、武功
武功分内功外功,如赵丽蓉奶奶所说的,“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练武之人必须要内外兼修才能有所成,这几乎已经成了人所尽知的道理。
有许多朋友认为古龙的人物根本没有内功,光凭速度取胜——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误会。如果仔细看过其早期、中期作品的人就能发现,古龙不但是写,而且是相当重视内功的。就以这部作品来看,不单单主角身上都有出神入化的内功修为,很多配角身上内力的描写也不罕见。如第四章中,五色帆船上迎客之使铃儿随手抛出一张名帖。“众人只当这轻笺必将被海风吹走,哪知这张轻笺却似有人托着一般,慢慢地、笔直地飘了下去。”虽然这种写法有些“神乎其技”,但不可否认这毕竟是对内功修为的显示。至于对主角的描写就更多,在此不多赘言。
古龙对于内龙虽然重视,却不迷信,并不认为有了内功就什么都齐了。更何况古龙书中很少有(当然并不是没有)奇遇之下获得深厚内功的人,多数还是自己修炼出来的,而修练内功的法门也多数是循序渐进,没有什么抄近的方法,因此在内功上作比拼,古龙人物很少有出类拔萃的,或者换句话说,如果是年纪差不多、休习路数差不多的人,在内功水平上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也正因为这样,古龙书中的人物在武功上的较量,在前中期多数是以招式或是兵刃来取胜——前者以这部《浣花洗剑》最为精彩,后者则推《情人箭》与《七种武器》甚佳夺目。至于到了后期又演进到以速度取胜,则与后文提到的古龙的“武道”有很大的关系。
再回到招式上。古龙写招式常常写得叫人眼花缭乱,他尤其擅长写二人搏斗,比如楚香帅独挑水母阴姬,蓝大先生对战王孙谷主,小李飞刀与嵩阳铁剑一场决战等等,往往能叫读者有目不暇接、惊心动魄的感觉; 却少有将群战场面写的细致精彩的(这一点古龙先生不如金庸大侠,我最欣赏金大侠武打场面就是群战)。在浣花之中,比较出色的两场比斗,一是五色船主紫衣侯对白衣人在海上惊涛中的对战,二就是在泰山之巅,武林大会上,方宝玉对阵于六大掌门。(当然除此之外书中还有不少精彩的比斗,不然也不叫武侠小说了。)
前者是于动荡之海上,风浪如山,金波万丈,二人忽而凌波如仙,忽而潜水似龙,交手上百招,直到紫衣侯连换九十六招剑法后方自胜了半招,却被对方剑上真气震断心脉,虽胜亦死。这一段写得跌宕起伏,忽喜忽悲,加上作者以华丽灿烂的笔触描写,更使读者如亲眼所见,震撼心魄。
而后者所写却是在武林大会将要结束的时候,六大掌门为了助方宝玉向天下之人展示其绝妙武功,在他周围布成一座剑阵——六剑若同时挥出,更何止三百年功力!而阵内方宝玉以静止静,直到计算好方位角度,以阳光反射之力巧妙突围而出!这一战是与前面一战的动态相反的处于静态之中——然而正是这一种平静却给人以窒息般的压迫力量!直至方宝玉倏尔逃脱的刹那,顿如云开雾散般的豁然开朗,又怎可说是不精彩!
从紫衣侯的百种剑招到方宝玉的一击制胜,同样都是对“武”的描写,内涵却大相径庭。而这种区别演变的过程也正是作者对武学逐渐领悟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伴随着主人公方宝玉的不断成长,而渐进的体现了出来。笔者以为,理解古龙“武道”的观点,是读者认识其后期作品中精炼的武打描写的一把钥匙,同时也只有理解了这种“武道”,才能够洞悉古龙武侠小说中“武”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