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龟以为自己是田亮呢,从桌子上跳下来伸直了脖子想压水花儿,好好的壳子形同虚设,那还有不摔死的理儿?迎头赶上的初衷往往变成迎头撞伤的沮丧。
龟龟不懂事倒还罢了,人要老这么干就值得深思了。央视刚刚开播一部战争片《亮剑》,打出了“中国版《兄弟连》”的旗号。且不论该剧水平的高低,单这个宣传噱头就亮出了借风行船的小算盘。其实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近几年来,光中国版《辛德勒的名单》就有两个:《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和刚刚播完的《上海风云》,陈凯歌的《无极》是中国版《魔戒》,徐克的《蜀山》是中国版《星战》。就连大街上卖烧饼火腿夹鸡蛋的也举出个木牌“中式汉堡”,乍一看还以为真和国际接轨了。
本来你的作品未必差,若非要和人家比的话,就给点特色亮点绝活儿,好过一厢情愿地攀亲论亲家。但凡叫“中国版×××”,“堪比美国×××”的作品,我们都不必投入太多的热情,这种委琐而没创意的宣传已经太老旧了。还不如明着抄,比如那些“向某某致敬”,《功夫》致敬李小龙,《英雄》致敬黑泽明,《惊声尖笑》向前辈致敬的同时居然把自己搞成了经典。
动不动就加上“中国版”的前缀,不但会使人淡忘作品本身,同时还会玷污原版。《亮剑》特别强调“最逼真的战争场面”、“全剧都在打仗”,难道这就是《兄弟连》的精髓吗?另一部电视剧《梅花档案》也曾拿“真尸出镜”来吆喝场子,如果我们想欣赏那些脑子啊、肠子啊,大可以到解剖室去参观;如果想追求真实感,大可以在扎啤摊上看邻桌的哥们儿抡酒瓶子群殴,还用得着坐在电视机前,想象这个脑壳子是橡胶的呢还是石膏做的?
所以我对龟龟说,乖,做个龟挺好的,别想着自己是甲壳版田亮或两栖版田亮,田亮还不会用嘴巴抓小鱼呢,你做自己远比去做别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