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汉居吧 关注:273贴子:5,765
  • 19回复贴,共1

【三周年】我们一起走过的这三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就以走遍中国的这份稿件,作为纪山水汉居三周年的文章吧。
时间略晚,内容仅为祭宗泽,较片面,望海涵。


IP属地:江苏1楼2014-04-04 06:43回复
    〇、摘要
    以一位留美学子的网络文章为契机,一群散落于海内外的镇江学子通过网络结识并相约季夏时节回乡于宗泽墓前穿着汉服,祭祀宗忠简公。自2011年起,三年之间,祭祀从无中断,礼仪制度更是不断纠正改进。我们正以青年学子的绵薄之力,唤醒这座城市对民族英雄的记忆与崇敬,重建里党乡民对华夏民族古老却郑重的衣冠制度、礼乐文明的认知与尊重。宗泽墓的终于修缮,纪念公园的新近落成,是同袍努力的初效。继往开来,我们的事业,始于衣冠,达于博远,立志由表及里的重拾礼义廉耻的国民精神,以至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


    IP属地:江苏2楼2014-04-04 06:45
    收起回复
      三、辛卯年(2011)
      第一年的祭典筹备分线上和线下两大阶段。线上部分是利用网络资源为祭典蓄势,主要形式是创作与镇江文化有关的文章。自当年5月1日起,以每周一篇的频率网络连载,共计八篇,定名为《北府军系列文章》。文章创作团队由留学法国的镇江学子王文韬领衔,六位作者遍布全球三个国家六座城市。系列文章的发布利用镇江本地论坛、人人网、微博、贴吧、天涯、豆瓣、铁血论坛等网络平台,其维护和评论追踪团队由复旦中文系的吴可领衔。具体篇目及作者如下:
      《北府军系列文章之一·家乡与他乡》 吴可 (中国,上海复旦大学)
      《北府军系列文章之二·北府之前世与今生》 王文韬(法国,亚眠大学)
      《北府军系列文章之三·古墓与城垣的故事》 陆京州(中国,北京中央财经大学)
      《北府军系列文章之四·北府古城记》 王文韬(法国,亚眠大学)
      《北府军系列文章之五·北固亭稼轩北望》 王文韬(法国,亚眠大学)
      《北府军系列文章之六·千秋北府兵无敌》 杨逸明(美国,新墨西哥大学)
      《北府军系列文章之七·镇江,当时只道是寻常》 顾怡 (中国,常州大学)
      《北府军系列文章之八·镇江府,一梦千年》 陈旻 (中国,南京林业大学)
      当年6月底,筹备组在外求学的镇江学子相继归来,而此时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连载也已完成,第一部分的网络蓄势告一段落,效果很是不错,这要感谢当初提议连载的吴可。此时,筹备转入线下阶段,之前散落各地的镇江学子与镇江汉服社团山水汉居进行了一次整合,共同投入到祭礼的筹备中来。山水汉居,这个镇江最大的汉服社团,在2011年1月9日刚成立时,其实是一个只有三位同袍的QQ群。经过几个月的发展壮大,在初创成员泓宇、糖妞、妏清、江飞的不懈努力下,我们于当年的端午节,在北固山下的长江之滨,着汉服祭祀屈原,射五毒,共庆汉族传统节日。这是山水汉居自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汉服活动,而活动中所积累的经验,也为后来的祭祀宗泽提供了助力。
      筹备组兵分多路,各司其职。杨逸明、吴可、王文韬负责宗泽墓现场勘查及媒体联络;糖妞、妏清、江飞负责祭祀物资准备及后勤组招募;关键的祭祀典礼的礼仪流程由杨逸明和常州同袍方叙伦主持考订,以明制释奠礼为蓝本,参照吴笑飞先生撰写之《通用祭祀仪程》,参详集礼制度与頖宫制度,并根据团队与现场实际情况制定而成。由于受人员、资金、服装所限,此次祭祀无瘗毛血,亦将“三献”缩减为“一献”,实为遗憾之处。但我们至少做到了献官以深衣幅巾出席,执事有统一着装,所有参礼人员皆着汉服。祭文由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的陆京州执笔,参考军界通用祭文,以端庄的文辞,叙述了宗帅彪炳史册、震古烁今的一生。关于祭文,还有个令人闻之动容的小细节。当时陆兄家中不巧停电,电脑和网络皆不能用,为不逾期遂用手机将292字的祭文逐字输入,编成超长短信发送至筹备组。正式祭祀前,我们进行了两次墓园洒扫和排练,所有参与祭祀人员于祭祀前两天自觉斋戒,所有准备工作已全部到位。
      2011年7月17日,夏历辛卯六月十七,小雨。镇江学子公祭宗泽元帅,风雨无阻。祭典中,通赞(主持)由王文韬担任,献官(主祭者)由杨逸明担任,执事由糖妞、妏清担任,吴可、陆京州、高逸凡领衔镇江诸学子参礼。祭礼于巳正时分(10时)开始,众人净手后于宗忠简公神位前立定,跟随通赞的唱令开始祭祀仪式。从祭祀的一开始,天公就不作美,一直下着雨。然而,非但身着汉服参礼的我们不曾有过一丝慌乱,观礼的人群亦竭力保持着安静与肃穆,据事后镇江论坛上的一位网友叙述,他能够很清楚的听到雨水击打在伞面上的声音。由于观礼者皆立于数米高的台阶之下,杨兄必须以极大的声音诵读祭文,以便他们能够听清。“二十四疏乞高宗回銮,奈何天意不测,北伐未始而公竟先去,军民痛恸,朝野震动。吾辈常读将军之传,及至三呼“过河”,犹如霹雳在耳,恨不能生于当时,以为将军前驱!”在高亢雄浑的诵读声中,我们终于为这氛围所感染,几欲泪下。
      那天在现场观礼的市民有上百人,加之阴雨不断,并不宽敞的墓园里难免显得有些忙乱。在场的记者主要以本地媒体为主,兼有省内报社的驻镇记者。镇江电视台的新闻频道和民生频道,派出两路记者同在现场进行拍摄报道,并在祭礼之后邀请我们的主创人员专门做了一期访谈节目,对我们的祭礼及城市文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全国发行、省内影响力最大的扬子晚报,在第二天用了整个版面对我们的活动进行了详实报道。在镇江市的京江晚报更是上了第二天的头版。说实在的,正式开始前,对这次祭礼能达到的效果我们自己心中也没有底。在镇江这样一座城市里,进行如此异乎寻常的活动,不被嘲笑、冷遇,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感谢诸多媒体人对那次祭礼的鼎力支持,从采访中,从事后的报道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用心,感受到他们的理解和对我们的保护。《论语》载,“知其不可而为之”。凡事莫问可不可能,但求应不应当。


      IP属地:江苏5楼2014-04-04 06:46
      回复
        六、影响
        辛卯年祭典的巨大影响力,也间接为宗泽墓修缮提供了些许助力,一年而环境清,次年而公园修,三年而祠堂立,这便是汉服运动及礼乐复兴之于现实的积极意义。着汉服,行汉礼,祭宗泽,始于一篇《心底的故乡》,始于一次彻夜长谈,始于几位学子的一个约定,他们决计不会想到,它将牵涉到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在镇江,这座并不大的江南小城,掀起一股文化新风。连续三年的祭礼,让越来越多的家乡人认识了汉服,想起了城东京岘山下长眠于此的民族英雄宗泽元帅。我们感谢这些年前前后后参与其中的诸位志士仁人,因为同一个信念,我们走到一起,无私奉献;感谢这些年或冒着风雨、或顶着烈日前去观礼的诸位;感谢这些年或言语上、或行动上支持我们的诸位;感谢这些年或不理解、或嘲讽我们的诸位,因为你们让祭礼一点点进步,因为你们有些许态度的转变让我们倍感欣慰。始于衣冠,达于博远。


        IP属地:江苏8楼2014-04-04 06:47
        回复
          七、未来规划
          我们曾在第一年的祭典中郑重做出承诺,祭祀会一年一年做下去。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我们如果能够慎行亲长的丧礼,不忘记对祖先的祭祀,则民风便自然会趋向醇厚了。借着第三年祭典中射艺展示的契机,山水汉居成立下属弓箭社“北府射声营”(北府为镇江别称;射声营,为西汉北军八营、东汉北军五营之一,是汉军弓弩精锐。),兼有强身健体、社团娱乐、表演展示等性质。我们希望进一步完善射艺展示,能够做成真正的乡射礼,与祭祀宗帅相结合,形成一个兼有祭礼和射礼的镇江市传统文化活动,暂名为“北府夏祭”。


          IP属地:江苏9楼2014-04-04 06:47
          回复
            喵~那你投稿了没?


            IP属地:江苏10楼2014-04-04 12:14
            收起回复
              我都把三周年给忘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4-06 12:08
              收起回复
                时光荏苒啊,三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一不短了。山水汉居从当初的几人发展到现在群里的两百多人。实属不易。这其中虽然有很多同袍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我们的队伍,但是汉服的复兴事业,并没有停滞不前。虽然我们的活动有诸多的不足,但是我们会接好前人的棒!期待今年的宗泽祭能够更加完善!


                13楼2014-04-10 13:5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