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上吧 关注:3贴子:151
  • 13回复贴,共1
产生
南齐永明年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谐。这样,“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这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是谢眺(464左右--499)。谢眺以山水诗著名,诗风清新流丽。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1楼2014-04-05 07:34回复
    定形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这四杰分别是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四杰”之后,陈子昂(661--702)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2楼2014-04-05 07:35
    回复
      成熟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李颀的边塞诗数量不多,成就却很突出,《古意》一首、《古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王之焕是年辈较老的边塞诗人,一首《凉州词》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鹳雀楼》诗意高远,富于启示性.中唐诗歌是盛唐诗歌的延续。这时期的作品以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痛苦为主流。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即新乐府运动。元稹、张籍、王建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元稹(779--831)的主要作品是乐府古题19首和新乐府12首。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说,元诗都非常接近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易懂是他们共同的特色,这是源于他们文学观点的一致。张籍和王建虽无明确的文学主张,但他们以丰富的创作成为新乐府运动的中坚。同情农民疾苦是张籍乐府诗的主题,以《野老歌》最为著名。风格与上述几人十分相近的李绅诗作虽不多,但《悯农》诗二首却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读者。


      3楼2014-04-05 07:36
      回复
        除新乐府运动之外,这一时期还另有一派诗人,这就是韩愈、孟郊、李贺等人。他们的诗歌艺术比之白居易另有创造,自成一家。韩愈(768--824)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善以文入诗,把新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带入了诗坛,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但同时也带来以文为诗,讲才学,追求险怪的风气。孟郊(751--814)与贾岛(779--843)都以“苦吟”而著名,追求奇险,苦思锤炼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刘禹锡(772--842)是一位有意创作民歌的诗人,他的许多《竹枝词》描写真实,很受人们喜爱。此外,他的律诗和绝句也很有名。柳宗元(773--819)的诗如他的散文一样,多抒发个人的悲愤和抑郁。他的山水诗情致婉转,描绘简洁,处处显示出他清峻高洁的个性,如《江雪》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李贺(790--816)在诗歌的形象、意境、比喻上不走前人之路,拥有中唐独树一帜之风格,开辟了奇崛幽峭、浓丽凄清的浪漫主义新天地。《苏小小墓》、《梦天》等都是充分体现他的独特风格之作。


        4楼2014-04-05 07:36
        回复
          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杜牧(803--852)的诗以七言绝句见长,《江南春》、《山行》、《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是他的代表作。
          李商隐(813--858)以爱情诗见长。他的七律学杜甫,用典精巧,对偶工整,如《马嵬》就很有代表性;他的七言绝句也十分有功力,《夜雨寄北》、《嫦娥》等是其中的名作。晚唐后期,出现了一批继承中唐新乐府精神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他们的诗锋芒毕露,直指时弊。


          5楼2014-04-05 07:36
          回复
            诗发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辉煌灿烂,但却自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刻画,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诗同音乐关系疏远。
            最能体现宋诗特色的是苏轼和黄庭坚(1045--1105)的诗。黄庭坚诗风奇特拗崛,在当时影响广于苏轼,他与陈师道一起开创了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宋初的梅尧臣(1002--1060)、苏舜钦(1008--1048)并称“苏梅”,为奠定宋诗基础之人。欧阳修、王安石(1021--1086)的诗对扫荡西昆体的浮艳之风起过很大作用。国难深重的南宋时期,诗作常充满忧郁、激愤之情。陆游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与他同时的还有以“田园杂兴”诗而出名的范成大(1126--1193)和以写景说理而自具面目的杨万里(1124--1206)。文天祥(1236--1282)是南宋最后一个大诗人,高扬着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过零丁洋》是他的代表作。
            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


            6楼2014-04-05 07:37
            回复
              改革
              清代诗词流派众多,但大多数作家均未摆脱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套子,难有超出前人之处。清末龚自珍(1792--1841)以其先进的思想,打破了清中叶以来诗坛的沉寂,领近代文学史风气之先。他的诗常着眼于社会、历史和政治的观点来揭露现实,使诗成为现实社会的批判工具。后来的黄遵宪(1848--1905)、康有为(1858--1927)、梁启超(1873--1929)等新诗派更是将诗歌直接用做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载体。
              “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1917年胡适(1879--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8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在新诗诞生过程中,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创作主力。经过他们的努力,新诗形成了没有一定格律,不拘泥于音韵,不讲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质朴,以白话入行的基本共性。最早出版的新诗集有:胡适的《尝试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和郭沫若的《女神》。


              7楼2014-04-05 07:37
              回复
                基本句型
                现分别以大A小a大B小b来表示。现把四种句型写出来,分别以 -表示平声以 | 表示仄声,以 + 表示可平可仄。下面讲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时会用到。四个句型即:
                a,(--)| | | - -
                b,(--)| | - - |
                c,(| | )- - | | -
                d,(| | )- -— | |
                加上括号里两个平仄就是七言,去掉括号里两个平仄就是五言。


                12楼2014-04-05 07:40
                回复
                  粘对
                  对: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平仄类型相反,就叫对。
                  粘: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平仄类型相同,就叫粘。
                  一三五七都是出句,二四六八都是对句
                  二四六八是对句,那么三五七就是粘
                  所以根据粘对的规律,格律诗在一般正常情况下可以分成四种类型,也就是四种形式。即:
                  七言平起平收,五言则为仄起平收,起指首句第一个字,收指首句最后一个字。
                  (1)出A,(--)| | | - -出
                  (2)对B,(| | )- - | | — 对――首联
                  (3)出b,(| | )- -- | | 粘
                  (4)对A,(--)| | | - -对――颔联
                  (5)出a,(--)| | -- | 粘
                  (6)对B,(| | )- - | | - 对――颈联
                  (7)出b,(| | )- -- | | 粘
                  (8)对A,(--)| | | - -对――尾联
                  把第一句大A句型换成小a句型,其余不变,就成了另一种格式,七言叫平起仄收,五言称仄起仄收。


                  13楼2014-04-05 07:41
                  回复
                    七言仄起平收式,五言为平起平收式
                    〈1〉出B,(| | )- - | | - 出
                    〈2〉对A,(--)| | | - - 对――首联
                    〈3〉出a,(--)| | -- | 粘
                    〈4〉对B,(| | )- - | | - 对――颔联
                    〈5〉出B,(| | )- -| | - 粘
                    〈6〉对A,(--)| | | - -对――颈联
                    〈7〉出a,(--)| | -- | 粘
                    〈8〉对B,(| | )- - | | - 对――尾联
                    把第一句大B句型换成小b句型,其余不变,就是别一种格式,七方叫仄起仄收,五言叫平起仄收。也不再打出来了。


                    14楼2014-04-05 07:41
                    回复
                      押韵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也不全是。一句中除了韵字,只有一个平声,即犯孤平,(一般指大B句型)犯孤平为诗家大忌
                      现在可以不论平仄的地方标出来
                      A,(+ -)+ | | - - 即一三不论
                      a,(+ -)+ | - - | 即一三不论
                      B,(+ | )- - + | - 即一五不论
                      b,(+ | )+ - - | | 即一三不论
                      去前两个平仄就是五言的格式,不论的地方仍是上面所标的地方


                      15楼2014-04-05 07:42
                      回复
                        拗救
                        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就叫“拗”。出现了拗字,可在本句或在对句适当的位置,将一个仄声改为平声,以示挽救,叫“救”
                        ×表示拗字。#表示应救字
                        A,(+ -)+ | | - -
                        a,(+ -)+ | - - |
                        × ×
                        B,(+ | )- - + | -
                        × #
                        b,(+ | )+ - - | |
                        × #
                        下面具体讲一下各类句型的拗救:
                        b,型句拗救
                        在五言中,三字拗四字救
                        在七言中,五字拗六字救
                        B型句拗救
                        在五言中,一字拗三字救
                        在七言中,三字拗五字救
                        a型句拗救
                        〔1〕, 在五言中,三字拗,对句三字救。
                        在七言中,五字拗,对句五字救
                        此种拗救亦可以拗而不救
                        〔2〕,在五言中 ,四字拗,对句三字救
                        在七言中,六字拗,对句五字救
                        此为大拗,必救
                        〔3〕,在五言中,三四字同时拗,对句三字救
                        在七言中,五六字同时拗,对句五字救
                        此为特拗,必救
                        〔4〕,双救
                        即在上句小a句型里出现拗字,在对句大B句型里也出现拗字,B句型中的救字
                        可以双救它们
                        A句型不存在拗救


                        16楼2014-04-05 07:43
                        回复
                          对仗
                          对仗的基础是词性。词性分为11类。即:名,动,形,量,代,(此为实词)副,介,连,助,叹(此为虚词)
                          对仗即实对实(名对名,动对动,形对形,数对数,代对代等)虚对虚(副对副,介对介,连对连,助对助等)
                          另:重叠词对重叠词,联绵词对联绵词(即联合词,二字不能拆开,如差参,葡萄,蜘蛛。)联绵词多为双声,叠韵,或即双声又叠韵,如辗转。
                          名词:事物的名称,
                          动词:动作的名称
                          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的词,如大小,红绿。
                          数词:表示数量的词
                          代词:即代名词
                          副词:在动词和形容词前表示程度,范围,肯定,否定的词,
                          介词:起介绍作用的词,不能单独用,必须组成介词结构才能做句子成份,如,向前走的向,于,为,与等
                          连词:起连接作用。如,而,以,则。且
                          助词:时态助词,着了过
                          结构助词,的地得(而以)
                          语气助词,啊,呀,吗等(矣,哉,也,呼)
                          叹词:啊,唉,独立于句子之外,单独做句子
                          另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活用的字以活用时的词性为准,还有多音多义字,还有一字同时有几种词性的,要根据场合来分了
                          句子的成份分为六种,既主谓宾,定状补。
                          主语为名词代词,谓语为动词形容词,宾语为名词代词
                          名词前面加的字语加定语
                          形动词前面加的字词叫状语
                          动形词后面加的字词叫补语
                          名+动=主谓词组
                          动+名代=动宾词组
                          定+名=偏正词组
                          状+动=偏正词组
                          动形+补=后补词组
                          等等不一一叙述了
                          律诗的对仗不但要求词性相对,还要求上下句中组成的句子结构相一致。即,主谓
                          词组对主谓词组,联合词对联合词组,偏正词组对偏正词组,动(介)宾词组对动(介)宾词组,动(形)补词组对动(形)补词组。


                          17楼2014-04-05 07:44
                          回复
                            律诗与绝句
                            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型于唐朝初年,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为其格律严密而得名。一般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故而又分别被命名为五律和七律。诗体分为四联,首颔颈尾,每联上句为“出句”,下句为“对句”,这就是律诗最基本的结构。其中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在后详述),各联对句须押韵,首联出句可押可不押。
                            绝句一说为律诗之短截部分,因只有四句而得名,故而其平仄与押韵较之律诗大体上并无二致,仍为二四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但实际上,绝句成型还要在律诗之早,只是相对于唐时近体绝句平仄较为自由,所以将唐律成型之前的绝句称为“古绝句”,以示与近体绝句的区别。(为了后文叙述方便,可以暂且将绝句看作律诗中的首颔两联,一定注意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20楼2014-04-05 07: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