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礼阿姜潘尊者以往正念动中禅历代真实传承祖师
《噶拉玛经》
不可只因他是口传已久,就信以为真;不可只因为它是奉行已久,就信以为真;不可只因它是道听途说,就信以为真;不可只因它是载诸典籍,就信以为真;不可只因它是符合我见,就信以为真;不可只因它是符合哲理,就信以为真;不可只因它是顺乎我思,就信以为真;不可只因它是合我理论,就信以为真;不可只因说者看来可信,就信以为真;不可只因它是导师所说,就信以为真;嘎啦玛人,每当你亲身体验到:这些是不善的,有害的,为智者所斥,遵行后得到无益或疼苦的,就要弃舍这些。嘎啦玛人,每当你亲身体验到:这些是善的,无害的,为智者所赞,遵行后得到有益或快乐的,就要实行这些。
说明:1) 在做十四个手部动作的同时,相应的默念“动、停、动、停、动、停......”,这时所默念的“动、停”二字就是正念。这种修习方法属于最原始的释迦牟尼正法,目的是通过对此法的修习,发现、形成和强化修行者的觉知,形成强大的觉知力,达致离苦得乐、究竟解脱,它没有任何经典做依据,靠的是依此成套路的方法自证自知。依此方法深入修习,每个修行者自己就能成为经典,每个修习者自己就是自己的师傅
2)在这种修法中,关键是要知道什莫是觉知,要体验到觉知。觉知是身心一体同时发生的,而不可能是单纯的身体或者心识能够产生的一种体验。在阿姜潘正念动中禅中,一次觉知包括了身心同时发生的一次动和一次停,缺一就不构成一次觉知.
3)在做十四个手部动作时,要注意:① 默念动时,手部动;也可以说成是:手部动时,默念动。② 默念停时,手部停;也可以说成是:手部停时,默念停。这两句话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身心一体一致,而不能有先后,主从的分别。③ 如果手部动时,不默念,只是不停地动的话,就容易形成一种奢摩他;④ 如果手部固定于十四个动作之一时间比较长时,也就是静止不动时,此时也是奢摩他的一种。⑤如果不默念动停,而是直接的知道,此时实际上就是将动和停混为一体,而不能将一次觉知分为清晰的、两个不同的当下,此种情况下大多会修成奢摩他 。
4)在做十四个手部动作时应该保持的体态和心态是:不疾不徐,不高不低,不松不紧,无人无我,无外无内,手到心到,心到手到,流畅自然
《噶拉玛经》
不可只因他是口传已久,就信以为真;不可只因为它是奉行已久,就信以为真;不可只因它是道听途说,就信以为真;不可只因它是载诸典籍,就信以为真;不可只因它是符合我见,就信以为真;不可只因它是符合哲理,就信以为真;不可只因它是顺乎我思,就信以为真;不可只因它是合我理论,就信以为真;不可只因说者看来可信,就信以为真;不可只因它是导师所说,就信以为真;嘎啦玛人,每当你亲身体验到:这些是不善的,有害的,为智者所斥,遵行后得到无益或疼苦的,就要弃舍这些。嘎啦玛人,每当你亲身体验到:这些是善的,无害的,为智者所赞,遵行后得到有益或快乐的,就要实行这些。
说明:1) 在做十四个手部动作的同时,相应的默念“动、停、动、停、动、停......”,这时所默念的“动、停”二字就是正念。这种修习方法属于最原始的释迦牟尼正法,目的是通过对此法的修习,发现、形成和强化修行者的觉知,形成强大的觉知力,达致离苦得乐、究竟解脱,它没有任何经典做依据,靠的是依此成套路的方法自证自知。依此方法深入修习,每个修行者自己就能成为经典,每个修习者自己就是自己的师傅
2)在这种修法中,关键是要知道什莫是觉知,要体验到觉知。觉知是身心一体同时发生的,而不可能是单纯的身体或者心识能够产生的一种体验。在阿姜潘正念动中禅中,一次觉知包括了身心同时发生的一次动和一次停,缺一就不构成一次觉知.
3)在做十四个手部动作时,要注意:① 默念动时,手部动;也可以说成是:手部动时,默念动。② 默念停时,手部停;也可以说成是:手部停时,默念停。这两句话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身心一体一致,而不能有先后,主从的分别。③ 如果手部动时,不默念,只是不停地动的话,就容易形成一种奢摩他;④ 如果手部固定于十四个动作之一时间比较长时,也就是静止不动时,此时也是奢摩他的一种。⑤如果不默念动停,而是直接的知道,此时实际上就是将动和停混为一体,而不能将一次觉知分为清晰的、两个不同的当下,此种情况下大多会修成奢摩他 。
4)在做十四个手部动作时应该保持的体态和心态是:不疾不徐,不高不低,不松不紧,无人无我,无外无内,手到心到,心到手到,流畅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