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式不满的读者炮制出来讽刺的,谁知因为更新迅速就被起点编辑放进了推荐榜。消息一出立刻引发读者哗然,即使起点立刻将这两本书删除也已无济于事。
近几年网络小说的格局有所变化,出现了17K和纵横这种“编辑推荐,整本签约”模式的网络小说网站。但是起点模式对中国网络小说的影响力已然极大,核心读者群的阅读趣味已经养成,改变绝非一朝一夕的事儿。更何况,2010年后3G宽带业务推出,微博等社交网站强势崛起,对于那些略微高端的读者,网络小说已不是网络娱乐重要选择,起点模式下简单单调的小白小说很可能将继续强势下去。
前面的话可能要让人误会我反对网络小说的大众化,其实我没这个意思,更不认为今不如古。网络小说这十几年的发展非常迅速,已经成为了最重要的一种类型小说。甚至毫不客气的说,现在的网络小说就是当代通俗文化的代表。在技术快速进步,主要阅读方式逐渐转变为数字阅读的大前提下,网络小说与主流文学的合流是一个大趋势,到那时候现在这种网络小说写作、阅读、消费模式必然要变。现在看来,这十几年网络小说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是培养了一个数以亿计的读者群,一个是极大地拓展了写作题材和空间。但网络小说作为“文学”这种艺术体裁,成就确实有限,能流传后世的经典作品目前为止还看不到,只有少数几部能看见经典的影子而已。这是可以理解的,十几年毕竟只算一瞬间,网络小说作者们又普遍年轻缺少阅历,只要不去刻意迎合,写的多了自然水平会长进。
在这个合流的大趋势下,不但网络小说要长进,主流文学更要改进。我感觉近20年来中国的主流文学界就像一个温室,一个象牙塔,一个小圈子。只有挤进这个圈子里面,你写的才能称得上“文学”,反之永远是“类型小说”。平心论,贾平凹、刘震云的写作水平肯定要比所有网络小说写手高,但他们写的东西或题材不刺激,或表达方式太前卫,并没有多少人爱看。这个圈子还不是说作协的编制,而是一个从心里透出来的概念。郭敬明、酒徒包括唐家三少都是作协会员,但贾平凹见了这几个人会认他们是同类吗?恐怕不会。主流文学圈子一年出的作品不过数十,读过的人最多百万;网络小说作品一年无虑百万,点击量数百亿,但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里没有一个网络小说的名字。主流文学不“主流”,这才是最大的症结。所以我觉得这两种载体能够合流相互促进是最好的出路。
写了这么多话,其实我想说的一点没说清楚,只是一点点小杂感吧,算是这个坑的序言,下面正式开始填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