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
北纬26°、东经97°附近的中缅印交界处、缅甸的最北方,有一座蛮荒的原始丛林,俗称为“野人山”。“野人山”又名克钦山区、枯门岭、胡康河谷山,以北是喜马拉雅山脉,东西皆为高耸入云的横断山脉所夹峙。由于山大林密,瘴疠横行,在此居住的门巴族尚未开化,且曾有野人出没,因此这片方圆数百里的无人区被统称为“野人山”。“野人山”长200 公里,为迈立开江和亲敦江上源各支流的分水岭。最高点本帕本山,海拔 3411米,是缅甸少数海拔超过3000 米的高峰之一。“野人山”为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山区多为原始丛林,气候恶劣。每年5 月下旬到10 月间,是“野人山”的雨季。连绵不断的大雨不仅使森林里的蚊蚋和蚂蟥异常活跃,更使得山洪不断爆发,瘴气四处生成。如此恶劣的气候和环境,一般人根本无法在此生存,因此这片原始丛林也基本无人涉足。然而,1942 年,中国远征军数万精英进入了这片“人间地狱”,几乎遭遇了“灭顶之灾”,几万忠魂最终变成了累累白骨。
“败走野人山”惨剧的源起,是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的失利。1941 年12 月23 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为了守住中国运送海外战争物资唯一的出海口,保卫西南大后方,支援在缅英军,打了4 年仗、已经疲惫不堪的中国人拼出了血本、派出最精锐的部队,组建了远征军。这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然而,这样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在刚踏出国门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接下来的惨败。
由于害怕中国军队进入缅甸会损害英国在缅的既得利益,英方将远征军入缅的时间一拖再拖,导致浩浩荡荡的中国大军在入缅的道路上走走停停。直到1942 年2 月中旬,中国远征军只有第6 军的49 师、93 师进入缅甸景东地区,其余各部仍在滇缅公路集结待命。此时由于缅甸战事吃紧,英国人却又急着要远征军入缅参战。2 月16 日,蒋介石下令先运送第5军入缅,以第200师为先头部队。3月8日,第200 师到达同古。而留给他们的,却是已经丧失了的战机、一路溃逃的英国盟军、被英军烧毁的重要战略物资,以及已经失守的重要港口仰光。由于英国坚持“先欧后亚”的既定方针,战局一旦不利,便对保卫缅甸完全失去兴趣,一退再退。刚刚到达缅甸、本应与英军汇合作战的远征军,遇到的却是英军仓皇逃脱的背影,以及在身后追赶英军、斗志高昂的日本兵。中国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作战,瞬间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
由于中美英三方在最高指挥权上争执不休,导致战机一误再误,战场形势不断恶化。当中国第5 军在缅甸中路准备和日军进行平满纳大战时,东西两线频频告急:西路方面,溃逃的一万英军在仁安羌被8 千日军包围,向中国军队呼喊救援,孙立人亲率新38 师113 团千余人前往救援,创造了以少胜多的“仁安羌大捷”的奇迹。而被救下的英军如惊弓之鸟,扔掉战场、一路溃逃,将远征军全部暴露给了日本人。东路,以行军神速著称的日军第56 师团冲散了把守要地棠吉的中国杂牌部队暂55 师和新28 师,一鼓作气占领曼德勒与中国云南之间的交通要地腊戍,切断滇缅公路,阻挡中国军回国退路。如此一来,在中路平满纳准备会战的中国远征军第5 军,不仅左、右两翼都没有掩护,还有被敌人截断后路、包围歼灭的危险。是继续会战还是撤出包围,各方争执之后,时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的罗卓英最后决定放弃平满纳会战,执行战略撤退。而谁也没有想到,撤退,才是远征军真正灾难的开始。
据统计,第一次入缅作战,中国远征军共投入约10 万人,最终,只有4 万人生还。而在牺牲的6万人中,因战斗牺牲的将士1 万多,撤退中“非战斗减员”的人数为4 万多。由于决策失误,导致数以万计中国士兵惨死,身为第五军军长的杜聿明恐怕难辞其咎。
1942 年5 月7 日,杜聿明接到蒋介石指令,要第5 军向密支那、片马转移,“勿再犹豫停顿”。可就在数万中国大军开始向密支那退却时,日军第56 师团的坦克部队在日本空军配合下,再次赶在中国军队之前,一举拿下了防守空虚的密支那。5 月8日,行进途中的杜聿明得知密支那已被日军攻占。其实当时占领密支那的日军不到1 万人,而杜聿明带领的远征军人数共近3 万人。如果当时杜聿明听从部下建议,决心死拼,突出重围,把部队带回国内也并非没有可能。可是接二连三的失败让杜聿明英雄气短下不了决心。此时,罗卓英来电,下令军队全部向英普哈尔东( 英帕尔)150 公里的温藻撤退。是继续听蒋介石之命回中国,还是遵从罗卓英令撤印度,杜聿明徘徊不定。
5 月9 日,杜聿明以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副司令长官的名义,在英多召集各师师长开会研究突围部署。杜聿明决心放弃从密支那正面突破,选择从孟拱以西以北进入国境。会议后,立即兵分四路,从不同方向撤退。
唯一不同意杜聿明方案的,是新38 师师长孙立人。他认为北撤回国路途遥远,眼看雨季就要来临,没有食物,进入原始丛林定是死路一条。在完成了掩护第5 军北撤的任务后,孙立人不惜违抗军令,毅然决定带领新38 师撤往印度。新38 师摆脱日军追兵后,进入缅印边境的山林地区。为了避免官兵在茫茫林海中失散,孙立人下令用绑腿和背包带前后拉成一条线。为了辨别方向,他又派士兵爬到最高的大树上,根据太阳的升落测定方向,直到后来找到几个当地人做向导,才顺利走出密林。6 月8 日,新38 师全师退到印度英帕尔,在中国远征军各部中,新38 师是唯一保持完整建制撤退的一个师。战前的9000 余人,经过仁安羌大捷以及各种阻击战,退回印度后,还剩余7000 健儿。正是这支幸存的新38 师,成为了日后远征军反攻的主力。
而杜聿明带领的第5 军主力,在到达小村庄莫的后,已没有公路可走。杜聿明下令销毁一切重型装备,原来乘坐车辆的1500 名重伤病员就地安置( 最杜聿明后这些伤病员全部自焚殉国),其余部队官兵则每人肩背轻装和5 天的粮食,进入了恐怖的“野人山”。由于杜聿明犹豫不决耽误了大量时间,远征军进入“野人山”后便赶上了恐怖的雨季。雨倾盆而来,山温骤降。蚂蝗开始成群结队,循着人的气息随时袭来,无孔不入。有人在三分钟的解手时间里大腿上爬上四条,有人在林中走五分钟后在衣领内找出六条。森林里的蚊虫,或零零散散而来,或铺天盖地袭来,不但吸血还传播致命的疾病。“从来没见过的”食人巨蚁,在腐尸上吃饱后,又爬到活人身上消遣。毒蛇不断出没,山洪时而爆发,瘴气到处肆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惨死他乡。杜聿明回忆说,“一个发高热的人,一经昏迷不醒,又被蚂蝗吸血,蚂蚁侵袭,大雨冲洗,数小时内就变成白骨”。
“到处都是尸体。有时半夜爬到路边窝棚睡觉,早上起来看到自己睡在整整齐齐一排一排的死人中间。尸体发酵膨胀,军装撕开一个个大口子,在尸体上蠕动的蛆、苍蝇、蚂蚁不计其数,也大得出奇。”很多人因不堪忍受而自杀。除第96 师中途改走了其他路线外,杜聿明带领的大军约1.5 万人,在原始丛林里徘徊了114 天,最后,仅剩2000 多人活着出来。据计算,进入“野人山”的远征军平均每天死亡131 人,平均每公里死亡23 人(也就是每43 米就有一个士兵倒下),死亡率高达86%。这也是远征军五条撤退路线中,最艰苦、最漫长、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条路线。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著名诗人穆旦当时作为中校翻译官,也随军进入缅甸抗日战场,并且跟随杜聿明一同进入了野人山,最终幸运地逃脱了出来,还写下了纪实诗篇:《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
……
人:
离开文明,是离开了众多的敌人,
在青苔藤蔓间,在百年的枯叶上,
死去了世间的声音。这青青杂草,
这红色小花,和花丛中的嗡营,
这不知名的虫类,爬行或飞走,
和跳跃的猿鸣,鸟叫,和水中的
游鱼,路上的蟒和象和更大的畏惧,
以自然之名,全得到自然的崇奉,
无始无终,窒息在难懂的梦里。
我不和谐的旅程把一切惊动。
……
祭歌:
在阴暗的树下,在急流的水边,
逝去的六月和七月,在无人的山间,
你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
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
那刻骨的饥饿,那山洪的冲击,
那毒虫的啮咬和痛楚的夜晚,
你们受不了要向人讲述,
如今却是欣欣的树木把一切遗忘。
过去的是你们对死的抗争,
你们死去为了要活的人们的生存,
那白热的纷争还没有停止,
你们却在森林的周期内,不再听闻。
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
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
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
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