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一个在北京的保定人 文章
作为一个3.5线城市,在行政级别仍然占有重要地位的当下,如何管理那些中央来的行政事业单位,这座城市显然毫无经验。
保定与北京的关系终于确定了,我心里反而更不安了。
前些时候,有媒体曝出“保定将成为北京‘政治副中心’”的消息来,我就心头一紧,想着,保定的房价又要涨了。去年年底,我要在北京买房,挪用了妹妹原本打算换房的前期资金。妹妹一家就是在保定的,若这个消息确实,我真是误人不浅。
在经过一次辟谣后,消息还是成真了。3月26日,《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出台,明确了保定与北京的关系定位。虽然新华网的报道里没有提到“政治副中心”这个概念,但具体内容却与前次被辟谣的报道相差无几:“保定市作为畿辅节点城市,利用地缘优势,谋划建设集中承接首都行政事业等功能疏解的服务区……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养老等功能疏解。”
炒房者在官方消息出台前就已经下手了。“保定房价上涨10%”、“四个北京人买走250套保定房”……这类新闻很快就被媒体报道出来。这个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才刚刚19048元(每月连两千块都不到)的小城里,许多人应该和我一样担心吧:原本6000元左右的房价就已经很高,之后更是只能让人望楼兴叹了。
但这也只是短期内成长的烦恼,长期来看,这个政策对保定来说无疑是利好的。即便是那些中低收入阶层,因为经济活动中的“滴漏效应”,也会获得一些边缘的利益。比如,大量的市政建设必定会给建筑工人更多机会;餐饮行业的发展,也会增加就业岗位;教育、医疗资源搬迁到保定后,当地市民也能享受到更高质量的相关服务。至于中高收入阶层,利好就更明显了:政策的扶持,创业、就业机会的增多,房价的上涨,与北京之前更便捷的联系等等。
此前的保定虽然紧靠北京,但因为首都经济圈的“空吸效应”明显,人才、技术、资金大都被北京“吸”走,不但没有从区域位置中获益,反而因此受累。这一次,它终于迎来了一个转折的机遇。
但是,这座人口达到一千万,但二环外却依然满目荒凉的小城,能够抓住这次机会吗?除了“李刚”、“全国空气污染倒数”、“长城汽车”等标签外,在全国几乎籍籍无名的保定,能够承担起如此重要的任务吗?在历史上确曾大放异彩,“保卫大都,安定天下”,接纳过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重要人物的“直隶省府”,能否重现往日的荣光?
老实说,作为生于斯长于斯最亲爱的家人都在斯的我而言,并不那么乐观。
刚刚发布的这份文件,不过是河北省委、省政府的指导意见,但承接北京行政事业单位等诸多项目,却是一个需要中央层级协调的工作。“京津冀一体化”的概念提出十多年,都因为利益博弈、协调乏力而进展不大。这一次如何破解因利益得失而带来的阻力,尚需进一步的细化政策出台。
而在保定即将承担的任务中,明确提到承接医疗养老机构的疏散工作。这两类机构都对环境有着较高要求,保定显然在这方面弱势明显。就在这份文件发布后的第二天,保定的空气质量在全国位列倒数第五。可以预见到,为了能够承接这一任务,也为了实现“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和临空经济、现代物流等产业”的目标,保定必然需要一场与过去彻底决裂式的改变,这座城市的管理者,有这种能力和魄力吗?
考验巨大。按照河北省委、省政府的意见,保定未来要“按照国际化标准抓好城市建设管理”,但现在的保定,距离这一目标还差得太远。管理上的落后,都是在细节里体现:200万常驻人口的保定,只有40多万辆机动车,但已经显得拥堵难忍了;主要承担高铁运力的保定东站建起来后很久,通往市区的路都坑坑洼洼、破旧不堪,公交线路也少得可怜;城市区域规划也显得缺乏整体意识——这座城市不断向东向北发展,住宅楼拔地而起,但商业区域、医疗、教育等资源仍然集中在城南,市民购物、上学、就医都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相应的,保定的城市管理者们,要走得路更长。如果管理一个2.21万平方公里的小城,尚且问题重重,面对自北京的医疗、教育、行政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养老机构的搬迁问题,又该如何科学布局、合理规划?还有更大的难题:作为一个3.5线城市,在行政级别仍然占有重要地位的当下,如何管理那些中央来的行政事业单位,这座城市显然毫无经验。
承接北京的资源,实现城市的发展,这是一个很美好的前景,我当然也希望那片生养我的区域再现往昔的成功,但在这美好前景和个人希望背后,却是从利益博弈到管理理念的多重挑战。现在还只是一个模糊的开始,之后,则是一个巨大难解的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