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死后,吐蕃人为她立庙设祠,以示纪念。一些随她前来的文士工匠也一直受到丰厚的礼遇,他们死后,也纷纷陪葬在文成公主墓的两侧。至今文成公主和这些友好使者,仍被西藏人视为神明。
文成公主的故事,恐怕后人都知道。但是为什么说她是卓越的女大使呢?
我们说的吐蕃就是现在的西藏。相传吐蕃人是东晋末年南凉国王鲜卑人秃发利鹿孤的后代,因国家灭亡而辗转流浪迁移到青藏高原,为纪念祖先,他们以“秃发”为国号,后依语音相近传变为“吐蕃”。吐蕃人的生活方式和中原人大为不同。他们以游牧为主,饲养牦牛、马、猪和骆驼。唐太宗贞观八年,松赞干布即位为吐蕃赞普(国王),年仅13岁,并依靠论科耳、尚囊等辅臣,讨伐叛乱,统一吐蕃。当唐帝国称霸中原时,松赞干布也已称雄雪域高原,完成了对一些小国的兼并,定都逻娑(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
吐蕃人好战,“胃口”也大。唐太宗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即今天的四川松潘县。此时的唐朝正国富兵强,结果把吐蕃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胜者王侯败者寇,松赞干布只好俯首称臣,并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他一边谢罪,一边向唐朝廷求婚,以结永远安好。唐太宗经过一番考虑,“以和为贵”,还能争取到吐蕃这支力量,何乐而不为。于是,他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并在宫中物色了一个通晓诗书的宗室之女,封为文成公主,准备远嫁吐蕃。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个远亲李姓侯王的女儿,人长得端庄丰满,自幼饱读诗书。她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又充满了新奇的向往,没有让人做思想工作,她也就应允了。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一支送亲队伍浩浩荡荡,在送亲主持人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领下,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
当时唐太宗很是开明,他考虑到当时的吐蕃文化相对落后,在为文成公主准备的丰厚嫁妆中不但有各种五行经典、工艺技术、纺织农稼,还有医学论著和医疗器械,而最珍贵的一件陪嫁,则是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唐太宗深谋远虑,觉得只有对吐蕃加强笼络,才能保证大唐西南边陲的长治久安,因此千方百计帮助其发展经济和文化,为的是让吐蕃在潜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随大唐,就是听大唐的话。文成公主就是肩负着这项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务远嫁的。这支送亲的队伍当然也是前去协助她完成这项使命的——这是政治任务。
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安,他们经过一个多月的晓行夜宿,西行约3000公里,历经千难万险,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揭开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
这时,松赞干布亲自率领的大队迎亲人马也赶到了河源。松赞干布非常虔诚,一行见到大唐使臣江夏郡王李道宗磕头便拜,并行了求婚大礼。他已把大唐作为吐蕃的上国,显得异常尊重。李道宗请出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相见。只见文成公主盛服华美,神态端庄,气度文雅,与原始质朴甚至野蛮的吐蕃女子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而文成公主所见到的松赞干布,高大健壮的身材和眉宇间流露出来的豪爽之气,虽然被高原的烈日干晒和狂风吹打得黝黑而粗犷,却格外显得英武。这位驰骋高原的吐蕃王一见到中原的金枝玉叶,顿时为她而倾倒。而文成公主心中也暗自庆幸,自己算是嫁了一个魁伟丈夫。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至玉树(在今青海省)时,看到这里景色优美,气候宜人,而且长途跋涉,需要休息,两队人马便在一条山谷里住了一个月。文成公主闲暇时,拿出父皇送给她的谷物种子和菜籽与工匠一起向玉树人传授种植的方法,同时传授磨面、酿酒等技术。玉树人非常感激文成公主,当文成公主要离开继续向拉萨出发时,他们都依依不舍。
为了与文成公主有语言上的交流,松赞干布努力地向文成公主学说汉语,还脱下他穿惯了的皮裘,换上文成公主亲手为他缝制的丝质唐装。一对异族夫妻,感情渐渐融洽起来;互爱互敬,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
文成公主的故事,恐怕后人都知道。但是为什么说她是卓越的女大使呢?
我们说的吐蕃就是现在的西藏。相传吐蕃人是东晋末年南凉国王鲜卑人秃发利鹿孤的后代,因国家灭亡而辗转流浪迁移到青藏高原,为纪念祖先,他们以“秃发”为国号,后依语音相近传变为“吐蕃”。吐蕃人的生活方式和中原人大为不同。他们以游牧为主,饲养牦牛、马、猪和骆驼。唐太宗贞观八年,松赞干布即位为吐蕃赞普(国王),年仅13岁,并依靠论科耳、尚囊等辅臣,讨伐叛乱,统一吐蕃。当唐帝国称霸中原时,松赞干布也已称雄雪域高原,完成了对一些小国的兼并,定都逻娑(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
吐蕃人好战,“胃口”也大。唐太宗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即今天的四川松潘县。此时的唐朝正国富兵强,结果把吐蕃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胜者王侯败者寇,松赞干布只好俯首称臣,并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他一边谢罪,一边向唐朝廷求婚,以结永远安好。唐太宗经过一番考虑,“以和为贵”,还能争取到吐蕃这支力量,何乐而不为。于是,他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并在宫中物色了一个通晓诗书的宗室之女,封为文成公主,准备远嫁吐蕃。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个远亲李姓侯王的女儿,人长得端庄丰满,自幼饱读诗书。她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又充满了新奇的向往,没有让人做思想工作,她也就应允了。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一支送亲队伍浩浩荡荡,在送亲主持人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领下,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
当时唐太宗很是开明,他考虑到当时的吐蕃文化相对落后,在为文成公主准备的丰厚嫁妆中不但有各种五行经典、工艺技术、纺织农稼,还有医学论著和医疗器械,而最珍贵的一件陪嫁,则是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唐太宗深谋远虑,觉得只有对吐蕃加强笼络,才能保证大唐西南边陲的长治久安,因此千方百计帮助其发展经济和文化,为的是让吐蕃在潜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随大唐,就是听大唐的话。文成公主就是肩负着这项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务远嫁的。这支送亲的队伍当然也是前去协助她完成这项使命的——这是政治任务。
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安,他们经过一个多月的晓行夜宿,西行约3000公里,历经千难万险,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揭开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
这时,松赞干布亲自率领的大队迎亲人马也赶到了河源。松赞干布非常虔诚,一行见到大唐使臣江夏郡王李道宗磕头便拜,并行了求婚大礼。他已把大唐作为吐蕃的上国,显得异常尊重。李道宗请出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相见。只见文成公主盛服华美,神态端庄,气度文雅,与原始质朴甚至野蛮的吐蕃女子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而文成公主所见到的松赞干布,高大健壮的身材和眉宇间流露出来的豪爽之气,虽然被高原的烈日干晒和狂风吹打得黝黑而粗犷,却格外显得英武。这位驰骋高原的吐蕃王一见到中原的金枝玉叶,顿时为她而倾倒。而文成公主心中也暗自庆幸,自己算是嫁了一个魁伟丈夫。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至玉树(在今青海省)时,看到这里景色优美,气候宜人,而且长途跋涉,需要休息,两队人马便在一条山谷里住了一个月。文成公主闲暇时,拿出父皇送给她的谷物种子和菜籽与工匠一起向玉树人传授种植的方法,同时传授磨面、酿酒等技术。玉树人非常感激文成公主,当文成公主要离开继续向拉萨出发时,他们都依依不舍。
为了与文成公主有语言上的交流,松赞干布努力地向文成公主学说汉语,还脱下他穿惯了的皮裘,换上文成公主亲手为他缝制的丝质唐装。一对异族夫妻,感情渐渐融洽起来;互爱互敬,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