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夕照吧 关注:3贴子:1,147

于丹论庄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内容简介: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却称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些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逍遥游》。但是,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的理想境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状态呢?庄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1楼2007-12-13 16:31回复
     01:庄子何其人

       

      今天我们来说一个人,谁是庄子。庄子这个名字,大家传诵了很久,但是庄子是一个什么人,说法一直很模糊也很矛盾,都知道庄子是一个乘物以游心,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

      〔画外音〕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他的文章嬉笑怒骂尖酸刻薄,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庄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大家也都知道,金圣叹批六才子书,第一个就是《南华经》庄子,这样的一个人,嬉笑怒骂,可以说上穷碧落下黄泉,骂尽天下英雄,但是其实他的内心并不激烈。我们也知道,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写在书里面的东西,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词,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庄子这个人在天地之间,可以说看破了生死,超越了名利,看透了这一切一切。但他说自己是谁呢?庄生梦蝶,是耶非耶,谁也不知道庄子这个真人,他的生平究竟有多少故事。

      〔画外音〕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庄子名周,字子丘,是战国时期宋国蒙地人,生卒年未能确定,大约生于公元前369至前286年之间,与梁惠王、齐宣王、孟子、惠施等同时期,他曾经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年,追号庄子为南华真人。

      庄子这个人可以说,在一个乱世之中,他从天地大道,直到人间名利生死,看破的,穿越的,这一切一切了然于心,留到今天《庄子》这本书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那么,在庄子的这部书里面我们能看到的是什么呢?其实在这部书里,真正流传下来的思想,应该是一种天地自在逍遥游,而这样一番逍遥游里,庄子他看破的东西太多太多。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这两个字。

      应该说首先大家面临的就是利益的纷扰,利益的诱惑,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面临经济的问题,生存的困窘。那么,庄子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其实庄子的生活,从他的寓言里面可见一斑,他的生活一直是相当贫困的。庄子曾经说过一个故事。有一天,家里穷得实在是揭不开锅了,要去借米,等米下锅。他就去找当时叫监河侯,一个专门管水利的小官,看河的,生活比他要好一点,他说你呀,稍微借给我一点粮食吧。那个监河侯就说得非常漂亮,对他非常热情,说你看我现在正在忙着收租子,你等着我一旦把租子全收上来,我一下子就借给你300金。这个话说得很漂亮,300两黄金,这多大的一个资产啊。庄子一听,说我给你讲个故事。昨天我也从这个地方过,我听到有人叫我名字,四下看了一下没有看见谁,又找了一圈,最后低头看见,就是车沟轧出来的那个车辙印里面,有一条小鲫鱼,在那跳呢。

      〔配音〕小鲫鱼:你给我点水喝好吗?庄子:可以,但是我现在没有水,等我到吴越去,向吴越王请求,开通西江的水,引水回来迎接你回归大海怎么样?小鲫鱼:你明天早到到鱼市场上,买我回去算了。

      他说,那个小鲫鱼听了以后,就淡淡跟我说了一句话:他说你有一升水,现在就能救了我的命。要等到你把你把那么远的水都调来,你去看看,那个卖鱼干的铺子,或许还能找着我。庄子说完这个话就走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庄子在现实的境遇中,并不一个超越,洒脱,生活富足无忧的人,可以说他的生活促襟见肘,他要处处求人,他要等米下锅,这种生活的窘境,可能在一般常人之下。那大家可能更奇怪了,这样一个人,有什么资格逍遥游呢?一个人当他衣食不能保温饱的时候,他怎么还能有更高的追求呢?这里面其实有一个秘密,真正能够挡住人心的,永远是他最看重的标准(于丹心语)。
    


    2楼2007-12-13 16:32
    回复
      其实大家想一想,这仅仅是一个笑话吗?有很多时候,我们随手可得的事情,但是被我们观念上一个误区给遮蔽了。可以说庄子在他的一本书里,留下了很多隐约的他生活的影子,在这里有很多判断跟儒家彼此呼应。只不过儒家所看重的,永远是大地上圣贤的道德,永远看中的是人在此生中建功立业,这样一种成全;而道家看重的是更高旷的苍天上人的精神的自由,他看中的是人在最终成全以后的超越。可以说,中国的儒家思想,在社会这个尺度上,要求人担当,但道家的思想是在生命层面上要求人飞越。担当是我们的一份社会责任,超越是我们的生命境界(于丹心语)。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看过庄子很多的故事,你会打通他的一套生命哲学,这不简简单单以积极或消极而论,而是在我们生命不同的体系上给我们建立起来的参照系统。以庄子的话说,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完成天地之间一番逍遥游。也就是说,看破内心重重的樊篱障碍,得到宇宙静观天地辽阔之中人生的定位,在这样一个浩瀚的坐标系上,让人真正成为人,让我们的内心真正无所拘囿,让我们风发扬励,成为理想中的自己,让现实中种种的窘困,只在当下可以看破,而在永恒生命的引领上,有这样一翻逍遥游的境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永远去追寻。

        庄子告诉我们: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才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区别境界的大小,又如何才能达到这个大境界呢?请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讲于丹《庄子》心得《境界有大小》。

        于丹《庄子心得》02:境界有大小

         

        内容简介: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来判断一个事物的有无和无用,庄子却告诉我们,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庄子用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境界的大小可以完全不同地判断一个东西的有用和无用,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判断事物,而只有站在更高的境界上,懂得以逆向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才能获得成功的人生。于丹教授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庄子的寓言对于那些急功近利的追求,是一个很好的提醒,所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当你具有大境界时,才能理解什么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才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大境界?又怎样才能获得一个快乐的人生呢?

        我们有太多的时候,当我们安然的享受生活带给我们的秩序,我们日复一日,早晨起床,白天工作,晚上睡觉,看着大家怎么生活我们也怎样生活,我们想着手中有一技之长,我可以养家糊口,我可以过很好的日子,我们从来没有跳出自己现有各经验系统,重新质询一下,我还可以换一个角度吗,我目前所拥有的这些技能,我还有没有可能让他发挥更大的用处,于丹教授认为,真正的英雄是能够为自己的心作主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你可以了解整个世界、你可以了解他人,但是最难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心。这才是觉悟。而觉悟在佛家禅宗的开悟中,被描述为两个阶段,觉是一个阶段,比如说你听了某种知识,有一个人跟你说了一句话,所谓醍醐灌顶,突然之间眼界通透,这叫有所觉,但是你长长的一生的修为,遇到任何一个事情,做反观内心,去考虑突然之间又明白一点什么,这个长长的感受,和参化的过程叫做悟,也就是说,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过程。把所有点的瞬间,与长长一生的感受结合起来,你所到达的就是终于看见我的心。这是人生的大觉悟。

        人生境界有大小,而我们过往的生活,大体相同,所以重要的不在于,我们客观有什么样的寄寓,而在于主观有什么样的胸怀,不在于客观提供了,给我们哪些机会,而在于我们的心智,在有用与无用的判读上,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观,而去利用机会,如果今天我们,以觉悟的态度反观内心,重新审视庄子,那么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目的是释放自己,尽可能达到,一个逍遥游的境界。
      


      6楼2007-12-13 16:40
      回复

          (庄子用许多寓言故事,去告诉我们,境界的大小,完全可以判断一个东西的有用和无用。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判断事物,而只有站在更高的境界上,懂得以逆向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才能获得成功的人生。于丹教授认为,在现代的生活中庄子的寓言对于那些急功近利的追求是一个很好的提醒。所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当你具有大境界时,才能理解什么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才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大境界?有怎样才能获得一个快乐的人生呢?请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讲于丹《庄子》心得《境界有大小》。)

          在庄子的《逍遥游》中呢,有一个核心的命题,就是什么是大,什么是小。《逍遥游》其实无形的拓展了我们的想像空间,告诉我们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像,世间的小也远远超乎我们的想像。因为真正的大与小,不仅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所以大与小呢,它决不单纯是一种文学化描写的境界,更多的时候它表现在生活里边很多实用的规则,也就是说人的这一生,有生之年小大之境应用起来完全不同,会带给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

          那么大家都知道,惠施和庄子是好朋友,所以呢惠子和庄子之间存在很多对话。《庄子》中写到说,惠子啊,有一天去问他,说你看魏王给了我一棵葫芦籽儿,我在家呢就种了这么一架葫芦。结果长出一个大葫芦来,有五担之大。这么大一葫芦看起来很丰硕饱满,最后我就发愁了,因为他太大了什么用都没有。他说我把这大葫芦要是一劈两半,用它当瓢去盛水的话,那个葫芦皮太薄。所以叫做其坚不能自举。要是盛上水,往起一举它就碎了。用它去盛米面粮食,盛什么东西都不行,因为皮薄而体积太大。所以想来想去说,葫芦这个东西种了干什么用的,不就是为了最后当容器,劈开当瓢来装点东西吗?什么都装不了了,所以惠子说:“这葫芦虽然大,却大得无用,我就把它打破算了。庄子呢想了想就开始给他讲故事。庄子先不说这个葫芦干什么,说我告诉你啊,宋国有这么一户人家。他们家还真是有稀世的瑰宝,就是家里有个秘方。这个秘方呢能够在寒冷的冬天让人手脚沾了水以后不皴。他们家有不皴手的药啊,所以就世世代代一漂洗为生。有一天,有一个过路的人偶尔听说他们家有这个秘方就来了。跟他商量,我以百金来购这个秘方。全家人一听,晚上就开了一个会。说咱们家这个秘方,虽然由来已久。但是全家人这样漂洗为生。咱们也没见过百金呢。人家花这么多钱,不就买个方子嘛,干嘛不给他呀,咱卖了吧。所以呢拿了百金以后太知足了,觉得这省去多少辛劳呢。这个过路的人呢,拿了这个秘方就走,他是去干什么呢?当时战国时候,各个地方都在诸侯混战之中,为了争地而战。那么在东南部就是吴越之争。吴越之地,我们知道是靠近水乡。这个人从宋国拿了秘方直奔吴国去跟吴王讲。如果你要是选在寒冬腊月真正向越人发起水战,那么你有此秘方,军士可以手脚不冻。手不生疮可以拿着兵刃。而越人没有这个秘方,你可以去试一试这个效果。吴王就听了他的建议,拿着小小一个秘方开始向越人发起了水战。这一战吴国大胜。所以这个提供秘方的人呢。裂地封侯,马上身价非同一般。你想想,这个方子给不同的人用,它可以带来不同的人生效果。如果你有大眼界呢?你会看到同样这样的一个秘方,但它会增值,它可能会决定一国的命运。从而它会带来提供秘方这个人自身的改变。那么庄子告诉他说,大葫芦也是一样,你怎么就认为它非要刨开当瓢使呢?如果它是一个完整的大葫芦,你为什么不用个网子把它系起来绑在腰间,用它当做游泳圈呢?所以你可以去浮游于江海啊!带着一个大葫芦自由自在地去漂泊。难道一个东西必须要被加工成某种规定建制的产品,它才一定叫做有用吗?

          (为什么相同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价值。庄子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用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的价值。于丹教授认为,眼界的高低境界的大小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即使在现代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7楼2007-12-13 16:40
        回复

            我曾经看到一本翻译过来的书,叫做《隐藏的财富》。这里面讲了一个故事,就是蒙哥马利写的一个故事。他说有一对兄弟在1845年,来到当时垦荒的纽约。这弟兄两呢漂泊来到这里,觉得生活很难继续。大家就商量说咱们怎么样能够活下去?作为外来的移民,两个德国裔的小伙子,哥哥原来还有一技之长,就是在德国的时候做泡菜做得很好。这弟弟呢太年轻什么都不会。所以他哥哥说,纽约这么繁华的一个都市,我们作为外乡人太难生存了,我走了,我去到一个乡间去加利福尼亚继续我做我的泡菜。他弟弟想说反正我也没有手艺,我就一横心,一跺脚,我就留在这儿,我白天打工我晚上求学。我总要学点什么。他学了什么呢?留在纽约以后,他就去攻读了地质学和冶金学。他哥哥到了加利福尼亚比较富庶的一个乡间。留下来看到一个很廉价的土地,买下来就在这儿开始种卷心菜——咱们说的那种洋白菜。种了一地洋白菜,就为了最后腌泡菜。这个哥哥很辛勤。因为他觉得他有一技之长,他就每天都在种菜。四年以后,弟弟大学毕业了,到加利福尼亚来看望他哥哥。他哥哥说:“你现在手里都拥有什么呀?”他弟弟说,我除了拿了个文凭,别的什么都没有。他哥哥说,你还是应该跟我扎扎实实地干活啊。我带你看一看我种的这个菜园子吧。就把弟弟带到了一望无垠的卷心菜的菜园子里。他说你看看,我干的这种成就。他弟弟呢就蹲下来看了看菜,然后扒拉一下菜底下的土,在那儿看了很久,进屋去那了一个脸盆盛满了水,把土一捧以捧地放在里面漂洗。往下在看,然后他就非常惊讶地抬头看着他的哥哥。他说我现在要测一下你这块土地。因为他发现脸盆底下,有一些金灿灿的亮闪闪的这样一些金属屑。等到他运用他的冶金和采矿所有的知识鉴定之后。他长叹一声,他说哥哥你知道吗?你是在一座金矿上在种卷心菜。其实我们有太多的时候,当我们安然得享受生活带给我们的秩序。我们日复一日,早晨起床白天工作晚上睡觉,看着大家怎么生活我们也将怎样生活。我们想着手中有一技之长,我可以养家糊口,我可以过很好的日子。我们从来没有跳出自己现有的经验系统,重新质询一下我还可以换个角度吗?。我目前所拥有的这些技能,我还有没有可能让它发挥更大的用处?也就是说,庄子在《逍遥游》里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永恒的问题:什么叫做有用?


          8楼2007-12-13 16:40
          回复
            作为家长我们经常会跟孩子说,你趴在窗台上看了一下午蝴蝶你做的是没用的事。这一下午如果你练钢琴是有用的。我们可能跟孩子说,你这一下午就在那儿和泥巴,搭城堡,这是没用的。如果这一下午,你练打字他是有用的。其实我曾经见过一个科学试验。就是把一个会跳的小虫子放在瓶子里。它明明可以跳很高,把盖子盖上以后让它跳。它一跳,啪!碰到了顶掉了下来。啪!再一跳碰到顶掉下来了。看它反复跳跃,等到它越跳越低的时候。你把盖子再拧开,你看这小虫还在跳。但它永远不会跳出这个瓶子了。因为它认为,头顶上那个盖子将是不可逾越的。你什么时候打开了这个盖子,它已经不知道还有可以超越的可能了。我们今天的教育有一种可悲的现象,就是父母用自己全部的爱为孩子界定了太多有用的盖子。让孩子们认为,作为一个葫芦它以后只能成为瓢而不可能成为一个巨大的游泳圈带着人浮游于江海;作为一块土壤这上面是可以种菜的也许可以种粮食,但是没有人去深入地追问土壤下面可能埋藏的矿藏。这一切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以一种常规的思维束缚了自己的心智,而有我们的生活态度决定了我们可怜的局限。这种局限本来是可以打破的。打破这种局限我们才有可能去憧憬真正的逍遥游。

              真正的逍遥,其实是无羁无绊的。也许大家说,你讲这些个大葫芦的事,我们去找这个找那个,这个对今天的生活能有多大的用处呢?我们不去探讨太深刻的庄子的哲学思想。我们仅仅从有用无用相互转化这一点上来看,我们探讨一下逆向思维。也就是说一个人是不是一定要循规蹈矩、按照程序、按照规则去设计自己呢?我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大的公司它在招发报员,用的是国际通用的摩尔斯密码。那么他说谁熟悉这种密码可以到这儿来应聘。然后来了很多很多说我对这个电码非常熟悉的人坐在外面应聘一排一排的。大家来了以后就觉得这个环境太嘈杂了。因为这是个大公司来来往往的,这个大平面里边还有四五十人来回在跑,而且有很嘈杂的声音,互相都在说话都在打电话。你想他要用密码,他还有很多明码,他们互相在说,充满了嘈杂的声音。然后外面有这么二三十人一排一排坐在那儿等着面试。面试是在最里边一个很神秘的小屋子。大家就等着什么时候来叫他。这个时候有一个迟到的小伙子他来了,他连座位都没有他站在这些人中间,他站了一会儿。然后他径直就往那个门走过去了。所有的人都很奇怪说也没叫我们呀,他也不排队怎么去了呢?他就进去了。进去过了一会儿,这个主管招聘的人事经理带着小伙子出来了,对所有坐在这儿的应聘者说:“对不起,这个职位已经有人了,你们可以回去了。”大家知道是什么答案吗?

              (这位迟到的小伙子,为什么会径直闯进那个神秘的小屋。而这位闯进去的小伙子又为什么会得到发报员的职位。这里面的秘密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广告之后请继续收看于丹《庄子》心得《境界有大小》。)

              (一个大公司在招发报员,几十个人在一个神秘的小屋外面等待应聘。而一位迟到的小伙子却径直闯进门去。)

              进去过了一会儿,这个主管招聘的人事经理带着小伙子出来了,对所有坐在这儿的应聘者说:“对不起,这个职位已经有人了,你们可以回去了。”所有人都愤愤不平,说他迟到了,他径直闯进去了。我们等待这么久,你为什么一个问题没问连机会都没给我们,我们没有参加面试就被辞退了。人事经理说,真正的秘密在于,我们特别营造了这样一个嘈杂的环境,而就在这个环境中一直在以摩尔斯密码的电波在说‘谁要是听懂了这个密码,现在请直接进入小房间’。这个小伙子来了,在这儿站了一会儿,他听见了所以他进去了。而所有人按照既定的规则认为我要坐在这里等待。所以所有人不会再想这个时候我去分辨一下这么嘈杂的声音中,还有一种密码语言。所以什么是真正懂得这个密码的人呢?他通过这个测试知道了这个小伙子以他的敏锐,以他的逆向思维,以他抓住机遇的勇敢,他配得到这个职位。这是一个现代生活的故事。这样的机遇谁说不会随时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呢?我们都知道庄子是大智之人。其实大智慧者永远不教给我们小技巧,他教给我们的是境界和眼光。这种逍遥游的境界,我们心向往之。但是我们这种把大而有用完整地看待一个事物的眼光真正了然于心了吗?如果我们有这样的眼光也许你也会抓住从你眼前走过的每一个机遇。
            


            9楼2007-12-13 16:41
            回复

                在今天我们讨论企业文化现代管理,有一个很时髦的词叫做核心竞争力。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问问自己的人生,我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所谓核心竞争力是不可仿效的,也就是说是唯一性的。在今天这个时代没有什么叫做最好的,只有什么叫做唯一的。一个葫芦如果长得小可以当瓢用它有用;一棵树长得小它可以去做桌子椅子它有用;但是一个葫芦长到最大不必把它破开当游泳圈,它还是有用;一棵树长到最大可以仅仅为人遮风避雨,它也是有用。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他人。

                树的故事在《庄子》里面讲得特别多,不光在《逍遥游》中,在后面的《人间世》庄子还在讲。他说我出门去看到了有一棵栎树,这棵树被这个地方人奉为社神,已经是棵神树了。这树有多大啊。他的话一说很夸张,他说几千头牛在这个树底下乘凉,那树阴都遮得过来。有那么大。他说这个大树有好几百丈粗。然后有多高呢?就是看上去多少丈不生枝子。那个树枝都在几丈之上,这树大吧。但是立于当涂,没有一个木匠愿意砍它,这是为什么呢?木匠就说了,这种木叫做散木,就是长得太大了,所以这个树它就不紧实,木质非常浮散。用木匠内行人的话来说呢?就这样一棵树要是做船,那船很快就沉;要是做房梁,那个房梁很快就朽;要是做门板,那个门很快就会散;做器物,这个器物很快就会折,所以这样一个东西,它做什么都不行。那么在《人间世》中,说了令人深思的一句话。他说梦见这个木头来跟人对话“喂喂喂,你白天胡说什么,你说我是一棵没用的树,如果我有用的话,不就早给你们砍掉了吗?我哪能活到今天啊?”这个散木说,你看我这么一棵大树,由于我什么都做不了,所以我在这儿就被奉为社神了。那么如果我要是一棵有用的树呢?这大树说你觉得我该羡慕谁?我应该羡慕那些瓜果梨桃那些果木吗?那是大家最认为有用之材,每年硕果累累,大家对它赞不绝口。然后这棵栎树说,你看它大枝子全都被撅断了,小枝子也全都被拉弯了,那上面结的果实,年年一熟人们就来剥夺它。所以它年年生命都要付出很多,它都要受伤害。这么折腾它能不早死吗?它说你看我就不用早死啊。其实《人间世》里边讲了很多这样的故事。它说这个树木啊,如果你要是长到这么一围两围这个粗那么有很多栓羊的栓猴的要想当桩子使的人看见这么粗的树就来砍你了。如果你再长到三围四围,一抱更宽一点说有很多做房梁的人就开始算计你把你砍走了。如果你长得再大,有七八围的树说那有富贵人家要大棺椁,做棺木就该算计了,有这个做棺材板多好啊。也就是说你从小到大,长到那个规格,总会有一种低廉的有用价值观来评价你,把你雕琢为某种器具。但是如果你长得超乎人想象。你真是长到百抱合围,这样的大树我在西藏的林芝地区曾经看见过。那是我所见过的最大的树,要二十来个人拉着手围着这个树,那么大的树。长到那么大的树,这就变成了大家的朝圣了,谁去了都要去看一看它,然后大家在这个树底下唱歌跳舞喝青稞酒。那个场景和庄子描述的一模一样。大家以这样的心来对待它的时候,还有谁说把这棵树砍了回去做个箱子。这想法你连有都不会有的,这就是因为它的大已经超乎人们对于一般规格的想象。

                (一棵树不能成为栋梁,却能长成参天大树成为人们朝圣的对象。庄子的寓言对于我们现代生活中急功近利的追求不是一个提醒吗?当我们以世俗的小境界去观察事物时常常会以眼前的有用和无用来进行判断。当你具有大境界时,才能够理解什么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大境界呢?)

                我们今天所谓的有用,可能都是一些局部的有用。而真正这样一种保全大人生以大眼界去做。那么苏东坡有句话叫做“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就是他说的无事得此生。李白也是一样,一辈子谑浪笑傲,一辈子不服权贵。到老的时候杜甫去看他,说看看你老年还有什么遗憾的事啊。一看,李白说,我就是求仙了道在这儿炼丹还没炼好。所以他说我想起来晋代写《抱朴子》写神仙书的这个葛洪葛神仙。我从心里觉得我就对不住他。杜甫听得瞠目结舌。他说这样一个人上不愧皇帝下不愧父母,偏偏觉得自己愧这么一个不着调的炼丹之人。这是什么人生啊?所以杜甫为他写了一首绝句:“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说这就是李白的人生。“秋来”指人间晚秋。一生要回顾自己的时候,心中有什么惭愧吗?这人还在飘仍然是一个无根之人,这叫“秋来相顾”还像蓬草一样飘着。问他有遗憾吗?他说“未就丹砂愧葛洪”。那么杜甫说好,你的人生是“纵酒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一句“为谁雄”三个字问得好啊。这说明在这个世界上,他不为君主、不为青史、不为功名。他不需要留下一个封号,他为的只是自己的心。所以他是一个无所羁绊的天地英雄。这种天地英雄就是中唐李贺在诗中所说的:“世上英雄本无主。”我们不要老觉得那种为国尽忠效忠与君王或者是效忠与一个主子那样的一种忠臣死世。这些人是英雄吗?真正的英雄是能够为自己的心做主的人。这样的一种由自己的心智而决定的人生会给我们每个人开拓出不同的境界。这是什么,这就是生命的觉悟。觉悟这个词是一个佛家用语。大家可以看一看觉悟这两个字的写法很有意思。觉是下面有一个见字。悟是什么?竖心一个五。也就是说,悟其实是我们的心。觉悟,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是看见我的心。这种觉悟我们问问自己,终其一生有几个人看见了自己的心。你可以了解真个世界,你可以了解他人。这个世界太难了解就是看见我的心,这才是觉悟。而觉悟在佛家禅宗的开悟中,被描述为两个阶段。觉是一个阶段。比如说你听了某种知识,有一个人跟你说了一句话。所谓醍醐灌顶,突然之间眼界通透,这叫有所觉。但是你长长的一生的修为,遇到任何一个事情做反观内心,去考虑突然之间又明白一点什么。这个长长的感受和如何参化的过程叫做悟。也就是说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过程。把所有点的瞬间与长长一生的感受结合起来,你所到达的就是终于看见我的心。这是人生的大觉悟。


              10楼2007-12-13 16:41
              回复

                  我们今天的生活,往往是什么呢?往往是无事忙。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比喻:说有一个人有一天想要往墙上挂幅画,然后就忙忙叨叨地找来了锤子,找来了钉子,一钉,发现说这个钉子吃不住这幅画,那怎么办呢?说我得打一个小木头锲子,让这个钉子能够吃住,然后就去找木头,找着了以后说不行,我必须得去找把斧子,就找斧子,找着以后觉得斧子也不行,得锯,又去找锯,找到锯条以后说没有这个手柄,然后又去找手柄,就这样一轮一轮找下来,等到他把所有的东西都凑齐的时候,他已经不知道要干什么了,他早就忘了那幅画了。其实这有点象我们今天的生活,我们今天的生活像黎巴嫩著名的诗人纪伯伦说的那样,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很多时候我们会置身于这样的茫然中。我们在行走,我们在奔波,我们终日碌碌,但是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画外音〕当一个人迷失在功名利碌之中时,常常会忘记了人生本身的意义。庄子淡泊功名,虽然生活非常贫困,但当楚国的大臣来请他去做官时,他却去不肯去。于丹教授认为:贫困恰恰成就了庄子,使他能够在淡泊为大的境界中,感悟到人生中许许多多真正的道理。

                  只要我们可以让心静下来,真正就会有空灵之境,让我们的眼睛锐利起来,我们会看到不经意处有很多至极的道理,我看到过这样一个报道:这是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名字——世界著名的男高音帕瓦罗蒂。帕瓦罗蒂在年轻的时候,刚开始盛名远扬的时候,整个人是非常紧张的,而且他觉得他的噪子不堪重负。有一次他在全世界巡回演出的过程中,人非常非常累,那么他在一个酒店里面,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觉得生怕自己再唱下去,噪子支撑不了了。这个时候非常烦人,隔壁的那个客房有个小婴儿,这孩子呢就是个哭夜郎。夜里不停地哭,一声一声地哭。帕瓦罗蒂越睡不着越烦,越睡不着觉越烦,后来终于他也睡不着了,他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婴儿的啼哭,哭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为什么他的声音还象他第一声那么洪亮?然后他就不停地听,不停地想,后来他发现了由于小婴儿一切都没有发育,婴儿是不会单独用噪子的,所以婴儿的哭声是丹田之气,他是一股气在往上顶。帕瓦罗蒂突然想明白,成年人就是我们的肢体已经长得太开了,我们各个部位可以独立运用了,所以人往往会孤立的吊噪子,唱不过一个小时就嘶哑了。如果我们回到蒙昧的孩提时代,我们学着用丹田运气的话,也许就会省了噪子。所以他就开始练丹田用气,那么他不仅这一次演出大获成功,而且奠定了他在世界歌剧舞台上这样一个霸主地位。这个故事里面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人从这些不经意的地方,从最小的强细微处能够见出精妙的大道理。这一点就在于你是不是用心,是不是真正的能够从这些个细节里面,获得你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感悟(于丹心语)。


                13楼2007-12-13 16:41
                回复
                  有很多人一生追逐辉煌,总是希望在喧喧嚷嚷之中,不要说辞让天下了,连一个职位,一个小小的兼职机会,我们都不肯放弃。因为我们耐不住寂寞,我们需要这些外在的辉煌来证明我们自己的能力。但是其实呢,有这样一句谚语,说在真正的比赛中,冠军永远跑在掌声之前。这句话很耐人寻味,大家想一想,其实一个长长的比赛,不管是几百米还是马拉松,冠军跑到终点之前,观众席上是没有掌声的。只有冠军冲过了线,掌声响起。而后面更多的掌声是为后进者加油的,是因为他们落伍了,在鼓励他们。所以落后的人听到的掌声比冠军要多,其实冠军是在大寂寞中第一个冲到终点的人,而这种大寂寞最终会打开掌声的辉煌。所以这句话也很耐人寻味,叫做冠军永远跑在掌声之前。其实这句话也对我们每一个人是一种启发,就是古人的散淡,古人的恬静,古人的辞让在于什么呢?在于他们留一份寂寞给生命,让生命终于可以开阔(于丹心语)。

                    而我们今天希望用繁忙驱散寂寞,让寂寞不留心间。寂寞不是一件好的东西吗?寂寞有时候并不意味着愁苦,寂寞其实意味着一段静止下来的时光,当你自己独自去面对的时候,有可能会看到你意想不到的境界。这种境界在《逍遥游》里面有很多的描述,有的时候它是借助一种寓言,它说到两个修道之人,肩吾去问连叔。

                    〔配音〕肩吾:我听说一个不可思议的人,他可以不吃饭,不喝水,还可以在天地间自由地翱翔,你说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人?连叔:你不相信这样的事情,是因为你没有开阔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我告诉你吧,这样的人确实存在,他可以磅礴万物,做起事来气定神闲。

                    连叔说,这样的神人完全是可以做得到的,而这个人的气定神闲到何等程度,大旱之年可以做到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旱得天崩地裂了,土都被烤焦了,而这个人不觉得热,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有这样的定力。那么连叔说得就更邪乎了,说这样的人就算他身上的那些皮屑,那些尘垢,就足以捏一个尧舜了,这个人就有这么大的道德,就有这样的功力和境界。其实这样的一个人,显然是杜撰出来的神话人物,可是他证明了庄子的小与大之间的辩别,最终的落点,不是给你讲神话,而是给你谈人生。就是人生的经历不同,由经历和悟性最终决定了你的眼界(于丹心语)。

                    那么这种眼界反过来,一个人的生活是可以由态度来改变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先天的性格和后天的机遇,以至于的他的价值观,最终会决定了命运。我们经常说命运这个东西,往往太客观了,完全依托于机遇,其实你自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会决定了你的取与舍,这里面需要有一种理性,清明的理性是在这样一个嘈杂物化世界中,拯救生命的一种力量。但同时我们需要一种欢欣的感性,这种感性之心使得我们触目生春。我们所及之处充满了欢乐,那么这个意向在宋代的笔记文中有一个特别好的故事记载。又是说到苏东坡和佛印,这一对冤家经常共同出游,看到很多的世象情景,但他们有自己的解读。有一天两人结伴出游,走到一个随随便便的木匠铺,看见这个木匠呢正在那儿做家具,拿出一个墨盒,啪一弹墨线,佛印一见,马上就拿起这个墨盒来,做了一首诗:吾有两间房,一间赁与转轮王,有时拉出一线路,天下妖魔不敢当。这话说的是墨盒,他说我的这个房子,有一间租给了转轮王,墨盒里不是有个轮子吗,然后能把这线给拉出来,他说我拉出一线路的时候,天下妖魔不敢当,为什么呢?这个墨线就是所谓规矩的矩,这一弹它给出来的就是正直,墨线代表的就是正直与准则。所以他说在这样的一个正直与准则的标准制衡之下,所有的妖魔鬼怪是不能出来的。这就是人心中的这间房,要有一把尺子,要有公正,做人要有底线,要不超越,这才能够做到这个世界上行为的守则。接着苏东坡就说:吾有一张琴,五条丝弦藏在腹,有时将来马上弹,尽出天下无声曲。苏东坡说我也有一样东西,不是墨盒而是一架琴。那么五条琴弦都藏在我的肚子里,有时将来就是我自己随心所至的时候,拿出来就弹,其实你们别人听不到,我的心智可以听到的声音是尽出天下无声曲。那么无声的音乐,是至极的天籁,这架琴是什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心中感性的欢欣。每到一个风景,每到一处地方,心中有一种悲悯之情,有一种欢欣之意可以流露出来。其实苏轼与佛印分别代表了中国给人格理想上的两个支点,这就叫做依于仁,游于艺。依于仁,就是指一个君子内心要有仁爱的准则,这是一种标准,象一个墨盒弹出的墨线一样,清清楚楚不容置疑,摆在那里作为底线;而游于艺就是人的自由境界,这个艺是艺术的艺,也就是苏东坡心中的那架琴,一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游万仞可以凭借的音乐,那么他在一个寂寞的世界上,他还会不甘吗?那么他面对所有纷纭的世象时候,他不能超越吗?
                  


                  14楼2007-12-13 16:42
                  回复

                      〔画外音〕庄子生活中战火纷飞、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但他的心却是那样的淡定。于丹教授认为,不同价值观念的人,在经历相同的事时,会得到完全不同的人生感悟。正因为庄子超越的功名利禄,方可逍遥人生。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么多的乍富之人,我们的心态还能够保持平衡吗?我们的人生还能够逍遥起来吗?而《庄子•逍遥游》中的“游”又是什么样境界呢?

                      “游”是个动词,“游”告诉我们,人想体验逍遥,必须要有一种动态系统,也就是说让你的生活更多的灵动,不要让他僵死,要善于打破常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种辩证的关系,真正稳当的东西都在动态之中。比如你想想陀螺,陀螺是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真正抽陀螺抽得好的人,就是让它不停地旋转着,旋转的时候是它的价值,等它一静止,就失衡了,就倒了,所以动态是最好的平衡。我们再说最眼前的例子。大家都会骑自行车,自行车如果静止摆在那儿的时候,得靠车架子才能立住,俩轮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骑起来以后两个轮子就可以行进,为什么呢?因为它在动态中保持了平衡,在静态中做不到。我们今天的人生,有太多人应对整个世界挑战的时候,感到失去心理的平衡,那是因为世界在动,而你不动(于丹心语)。

                      如果整个时代在变迁着,一个人真能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地有自己的取与舍,以一种的清楚的眼界,让自己确定准则,并且以这样一种心游万仞的自由空间,调整自己的生活秩序,永远保持一种动中的平衡,那么你就不会倒,你永远是行进的自行车和旋转着的陀螺,你不会倒。只有你静下来,你才真正倒了。而你倒下来的时候,是没有外力可以拯救的。而在《逍遥游》中,我们看到所有的这一切,你都会体会到跟整个大千世界物序之中的一种交流,这种交流举了很多例子,都是我们眼前事,都是我们眼中有而心中无的,也就是说每个人看见的世界大体相同,但每个人得出的经验与道理却大相径庭,这关系到两点,第一智慧,就是我们能不能从中辩析出启迪的意味,第二是慈悲,我们能不能够以一种善良去提炼所有世界的光芒,折射在一花一叶上给我们启迪。所以你看看,庄子他对于一个葫芦、一棵树、一个小狸猫、一个小鸟他都是抱有慈悲的。他都会自然而然地尊重它先天的物性,从来没有说以一种人为的标准刻意去改变,让它变成一个按人的价值判断有用之事,这就是庄子在他的故事里面又说了这么一个例子。说有的人僵死地按照自己心里的标准,要去卖衣服,卖帽子,这商人想越人蛮荒之地,南越之人,那个地方的人呢,可能没有开化,衣服、帽子这些东西他们都没有见过,我要去那卖的话,生意肯定兴隆。所以就车载斗量,浩浩荡荡,运着好多衣服帽子去了。

                      〔配音〕商人:来啦,来买衣服吧,又漂亮、又新潮的衣帽,帽子多好看啊,又漂亮又新潮的衣帽,快来买!越人:哈、哈、哈


                    15楼2007-12-13 16:42
                    回复
                       于丹《庄子心得》〕04:认识你自己

                         

                        内容简介: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是有效率的,于丹教授认为,只有真正清醒地认知了自己,才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而认识自己,却是一件非常难做到的事。庄子里有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由于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客观事物,于是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而我们又经常会被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所影响,而不能真正认知自己的内心,结果被所谓的潮流而左右,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我们怎样才能像庖丁解牛那样,正确全面地看清世界上的事物?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有自知之明,又怎样才能不受外部评价的影响,而正确地认知自己呢?

                        〔画外音〕我们常常认为,最了解自己的当然是我们自己,但于丹教授却认为,最难认识的恰恰是我们自己,这是为什么呢?《庄子》里有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由于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客观事物,于是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而我们又经常被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所影响,而不能真正认知自己的内心,结果被所谓的潮流而左右,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我们怎样才能像庖丁解牛那样,正解全面地看清世界上的事物呢?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有自知之明?又怎样才能不受外部评价的影响,而正确地认知自己呢?

                        今天我们来说一个话题:认识你自己。其实这个命题是千古以来一个最难的命题,在西方的神话寓言体系里面,这被表述为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迷。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每天都在问过往的行人一个问题,谁知道这种动物是什么,它在早晨的时候是四条腿,在中午的时候两条腿,在晚上的时候三条腿,那么这个腿不断在变化的动物是什么呢?过来的人答不上来就会被狮身人面像吃掉。那么后来年轻的俄狄浦斯在路过的时候,说出了最终的答案,他说这个动物就是人。那么斯芬克斯大叫了一声,就跑到悬崖跳下去了。

                        这个故事在说明什么呢?说明离我们最近的往往是最难认知的。我们在整个人成长的经验过程中,可以不断地认知天地万物,增长经验,但唯独难以认清我们自己。因为人生的变化呀,是在不经意之间,有太多阶段,比如说早晨,一个孩子当他匍匐着四肢爬行的时候,这是在生命成长之前,那么走到一定的阶段人可以站立起来了,在这个世界上开始有很多很多需要去积累的、需要去建立的、也有了很多内心的惶惑和游离,到了晚年的时候,我们所积累的那此财富、声誉、情感,一切一切负累于心苍老了生命,让我们日渐疲惫就要借助拐杖,又成为了三条腿。这样的一个历程中,哪一个阶段是我们最快乐的呢?哪一个阶段是我们对自己认识最清晰的呢?那一个阶段我们的心中是了无遗撼而充满了温暖富足之感呢?在这个过程中,中西文化体系在以不同的话题不断地追问着。在《庄子》整个这本书中,亦幻亦真,充满了这样的追问。庄子有时候说,自己梦到自己是一只大蝴蝶,但究竟是蝴蝶梦了自己,还是自己转而为蝴蝶,这是说不清楚的。

                        〔画外音〕庄子以庄周梦蝶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什么认识自己最难,就是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事物就会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以己之心,推断所有的事物,就会产生巨大的偏差,这也是使我们难以正确认识自己的第一个障碍。

                        有很多时候,我们人是以自己的标准去推断其它动物,有很多的规则是我们所不知道的。他说比如人要是在潮湿阴冷的地方睡觉,那你醒了以后轻则腰疼,重则是落下半身不遂了,然后他问你觉得泥鳅也是这样的吗?泥鳅住在那儿它就正好,你要让它住人的火炕,那没准就烤成鱼干了。庄子甚至说象丽姬、象毛嫱这都是人间的美女,我们形容美女往往有一个词叫沉鱼落雁之容,说看到她那些大雁就飞散了,鱼就由于羞愧就潜到水底去了。庄子说那些个雁也吓跑了,鱼也都惊逃了,他们真的就觉得这个美女就那么美吗?也许是他们认为丑陋而被吓跑的。所以这就是庄子在《齐物论》里面提出的观点,世界的一切以它自己的角度去观察,永远都有它自己的密码,这个密码是看不破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庄子告诉我们人最难认知的是自己的心。人最难解答的就是自己究竟是谁,你所想要的生活是什么,其它自己的心只有清楚了,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最基本的出发点,才能够去善待他人(于丹心语)。
                      


                      17楼2007-12-13 16:43
                      回复

                          我想一个不能真正认清自己的人,也不会真正认清他人,有的时候你的好意有可能会遭遇恶报,因为你在以自己方式强加于人。庄子讲了不止一个这样的故事。在《至乐篇》里他说,鲁国国君遇到了一只很大的海鸟,突然之间飞来了,国君觉得毕恭毕敬。

                          〔配音〕国君:这是我国最好听的音乐,好听吗?这些肉都是给你吃的,快吃吧;这是鲁国最好的酒,你喝吧,来,干一杯。

                          每天用这样的礼仪在供奉这个海鸟,而这个海鸟目光迷离,神色忧思,不吃一口肉,不喝一口酒,就这样抑郁寡欢,三天就死了。

                          〔配音〕国君:你为什么不吃呢?我什么都给你最好的了。

                          这是为什么呢?庄子的总结说这叫以人养养鸟,而不是以鸟养养鸟,是以人喜欢的那种礼仪对待它,而不是以它自己的心思在对等它,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里头还少吗?其实不要说对朋友对他人,就有很多人对自己深爱的孩子是不是在这样养育着呢?

                          〔画外音〕庄子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世间的一世事物,都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能自以为是的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有时候我们常常会强掉自己的好心,却违背了自然的客观规律,就是我们对自己都没有认识清楚,又如何能认清客观的事物呢?

                          其实原来小的时候,中国传统养孩子有一种方式就是打蜡烛包,说孩子的腿要长得直,生下来就用小被子把这孩子紧紧紧紧地给裹起来,而且怕孩子总是在吸手指,怕那个小手吸起泡来,或者咬破,就给孩子带纱布的小手套,打蜡烛包。但是按照今天最科学的这种抚育科学来讲,孩子的手就是他的第二大脑,如果你包住他的手,固然他不会抠破自己的脸,他也不会咬破自己的手,但是他的认知神经从一开始就是受局限的。所以现在医院里面宁可提倡经常看着孩子,给他剪指甲,也一定不要束缚他,而且这个蜡烛包现在也都散开了。这些从科学上来讲,已经可以解决,但是我们想想有多少家长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给他打了一个精神蜡烛包,总在以成人的世界标准,告诉他,你的腿要想长得直,就必须绑起来,你以后要想出名,要想在社会上建功立业,你从三岁必须弹钢琴,你从四岁必须学美术,你从五岁必须跳芭蕾,如果不这样的话,你六岁上小学,你有什么去跟别人抗衡,而六岁一上学,你必须比别人多报一个奥数班,这样的话你才能像我们这样在社会上竞争,你才能够读了大学,进入成人世界,这样的一种竞技规则。而这些方式是不是给海鸟摆上酒肉的一种方法吗?

                          其实庄子的寓言有多少是作为今天的镜子,我们对自己最亲爱的孩子有时候都不是以他的方式在养育他,都不是以他的快乐时光去还给他,而是用一种成人的标准去进行剥夺,那么这种好意有的时候可能会导致出乎意料的恶果,这种恶果就象庄子在《应帝王》里面写的一个寓言。他说南海之地叫做倐,北海之地叫做忽,这也象他写的南冥北冥一样非常辽阔,非常遥远这样两个地方,他们要是想会面的话,经常在中央这个地方大家相会,中间的这个帝王名字叫浑沌。什么叫浑沌呀,就是长成了一个蒙昧未开的大肉球。浑沌就老迎来送往,好吃好喝的招待着倐跟忽,倐与浑就看着这个浑沌,他们觉得心里很内疚,觉得他什么人间的至乐,都享受不了,所以倐与忽谋报浑沌,两个人为了报恩,就在一起谋划,说人皆有七窍,有了七窍,可以吃,可以喝,可以听,可以看,人间的喜怒悲欢,声色美丽,都可以入得眼目,那么说浑沌没有,怎么办?我们给他凿开吧。整整凿了七天,结果是什么呢?是七日七窍成,而浑沌死,真正凿开的时候浑沌就失去了他的本真,他之所以可以活着,就是因为他的“浑沌”之态,他可以去综观天地,等你把各窍给他分开的时候,他已经远离了他的生命本体。其实这个寓言仅仅是一个寓言吗?所谓人的社会化,就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被社会凿开了我们一窍又一窍,凿到最后呢,我们变成了一个社会标准下的成功人士,但是离我们的赤子之心、“浑沌”之态又有多远呢?(不要因为世俗的标准,而远离了自己的赤子之心。于丹心语)


                        18楼2007-12-13 16:43
                        回复
                          名传乡里;到人生命垂委这时候才挽救人,怎么挽救他都有后遗症,这人都受损了,但是我却名传天下。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世俗的评判标准,未必真能评价一个人的质量,我们对于自己的评估,只有内心能做出准确的回答(于丹心语)。中国民间是有这样的说法,说有一家主人带着一个小猴和一个小驴在一起生活,这个小猴就很机灵,它就总在房上跳来跳去,那个主人就见了人就夸,说我的小猴太聪明了,后来小驴看它老受表扬,自己也很费劲,有一天终于踩着柴垛艰难地上了屋顶,结果一上屋顶就把主人的瓦给踩破了,结果被主人给拖下来暴打一顿,这个小驴一直就想我终于做了小猴的事情,为什么它要受表扬,而我要挨打呢?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样的境遇,发生在很多很多人的身上,就是我们过分地仿效了他人的行为,我们刻意强调了社会通行的标准,所谓的时尚,所谓的流行,是有一种潮流趋势,让我们迷失自己的心,而趋同于统一的标准,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庄子一直在提醒我们,怎么样可以不流于俗呢?首先认清你内心的愿望,你真正在以你自己生命的方式善你自己吗?在今天可以说在一个媒介充分发达的时代里,流行的标准是很可怕的,流行是一种势力,这就像每一个人都会受广告的干扰,去决定自己购物的方向,流行是一种洗脑,流行可以告诉你,它未必是好的,但是你必须要从众,我们往往有一个概念的混同,认为流行就是时尚,但其实时尚有的时候,是少数人的一种趣味,而流行有时候就象流感一样,它只标志着一种数量,并不代表品质上的高级。在今天的这个时代,也许比庄子的时代,也许更需要这样的火眼金睛,更需要内视反省,更需要摆脱外在的标准,而评价自己的能力,和评价他人的能力,只有确立了这一切,以自己的清明理性,再去善待他人,善待朋友,善待子女,才能够做到不强加而真正尊重,对于每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对每一个年龄的生活方式以他本来的样子,去让他发挥到最好,只有回答了自己是谁,第二个问题才能回答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第三个问题才能回答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去尊敬他人,去协调社会。我想在整个《庄子》一个又一个环环相生的寓言中,如果我们综观起来,站在当下,会解读其中的奥秘,我们都会有一双灵魂的眼睛,都会有一把庖丁的利刃,我们能够看破世间的是是非非,最终获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而完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


                          22楼2007-12-13 16:50
                          回复
                             我们今天远离这个境界已经太远太远了,我们已经有太多的时候习惯于追问,我们一定要穷究义理,其实我看到这样一个小小的寓言,说青蛙看见蜈蚣走路的时候,非常好奇,它看到蜈蚣有那么多条腿走,刷刷刷地在那儿走着,表蛙就一蹦一跳地过去,说你看我就四条腿,我还有个前后的分工,我就弄不明白,你这么多的腿,一个百足之虫,你最先迈的是哪只脚?这句话一问,蜈蚣,啪,就顿在那儿,不会走路了。蜈蚣说你不能再问我这个问题,希望你以后也不要再问任何蜈蚣这个问题,我要一思考这么多脚里先迈哪只脚,我所有的脚都不会动了,我一下就瘫地这儿了。其实这多象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大家理出头绪想一想,我们只有比蜈蚣多,不会比蜈蚣少的,你的生活,你的工作,你的交友,从老人到孩子这一切一切,当它顺理成章成为你的生活时候,我们是不能过多思考的。大家都知道这句话,叫做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们一思考,我们的日子就会象蜈蚣一样,就卡在那儿了,我们就运行不下去了。是因为我们违背了一种顺其自然的真实,所以庄子说有大物者,不可以物《庄子在宥》。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把真正的物质当成物质去役使,不要真正地拘泥于这种物质,一定刻意想要怎么样去做,顺乎自然,这一直是道家至极根本的简单观点。

                              〔画外音〕庄子提倡顺乎自然,但在现实生活中,有那么多的社会标准,摆在我们的面前,人人渴望成功,而世俗的成功标准也许就是名和利的获取,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不被物质利益所诱惑,不为功名成就所拘泥呢?

                              庄子说,在我们的这种以圣贤为规矩、法度这样的价值标准中,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庄子•骈拇》。这句话说得动魄惊心,莫不以物易其性矣,也就是说没有什么不以外在的物质标准,去改变人性情的,他说只有上古三代蒙昧之时,没有这样的一种忧虑,而现在没有什么不是这样改变的。他说人人都在看重自己的一些东西,他说小人则以身殉利,〔配音〕名算老几,利才是最实惠的东西。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为了国,为了家,生命不足惜;而圣人则以身殉天下。听起来好像不一样,小人丢了性命,是为了那一点利,这大家都会不齿,那么如果说到更好的人呢?士如果要是为了一个英名殉祭了生命,大家会觉得他很好,比他更好的士大夫,可能为了一个家族的利益,牺牲了自己,而圣人可以说我为天下牺牲了个人,这叫做崇高。但是对庄子来说,他说这一切是一样的。无非是事业不同,名声各异,但是从以物易性这一点上来讲,都是一样的道理。对庄子来讲,这一切都是不应该的,他认为大家不要因为外在任何物质的目的,去改变了自己的性情,用他的说法,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诱惑和迷惑,而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这两句话也值得我们今天好好的玩味,小迷惑改变的是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变的是人的本性(于丹心语)。

                              今天这个世界迷惑少吗?诱惑少吗?困惑少吗?疑惑少吗?我们充天斥地一个惑字,古来今来,莫过于二十一世纪如此之多,而我们在这个惑里面,小惑就改变了我们的方向,比如说孩子高考,一个可能孩子说我本来的这个志愿我就是要想学物理,我就是对物理的这种奥秘,对天体黑洞感兴趣,后来大人说,学理论科学能学得出来吗?咱们学金融管理吧,以后能挣钱啊。一个文科的孩子说,我就是想当诗人,我就要念中文系,大人说当诗人以后能挣饭吃吗?学法律吧,以后当律师,其实这叫什么,这就叫易其方,也就是说,会为物质的某种目的改变一个心中理想的方向。但这不算大,是小惑;而大惑会易其性,也就是说让一个人做出跟这个生物本性相违背的事情来,比如说这个世界的不忠、不孝、不义,这一切都是因为什么,所谓利令智昏,一个真正的智者是不惑的,但是当利能够令智昏掉,我们心中不再有洞明清澈的智慧,那么一切迷惑会让我们改变本初之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庄子说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东西就是由于我们心中欲壑难平,贪欲太多,不断地附加附加,而最后折损了自己的本性。
                            


                            24楼2007-12-13 16:51
                            回复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他得到了一张天下无双名贵的紫檀木弓,这把弓非常重,很压手,这恰恰是勇士所要的,这个紫檀木,多年的古木,非常的沉实,压在手上非常好用。然后这个人看了半天这个弓,说这个弓是天下最好的良弓,它在使用的时候肯定是最好的,但是它不够华美,太朴素了,怎么办呢?说紫檀木既然有这么大弓柄,所以他就找了一个天下的能工巧匠,说你在这上面给我雕刻整整一幅行猎图,这个巧匠当然尽展他身上的技巧,惟妙惟肖,把整个这个弓柄上画了一幅行猎图,有奔跑的马,有追逐的猎物,有搭弓射箭的人,有天上的太阳,地下的土地,把这个弓雕得到处都是花纹,主人拿到手里说,这个弓现在才真正叫做至极完美,最好的一切都加在它身上。这个时候他搭弓引箭,用力一拉,嘣的一下,弓在他手里断了。恰恰是因为这个木头承载了过多的花纹。我们的生活里,什么叫做舍本而逐末呢?我们有多少时候,就是为了这种表面的纹饰,而失去了生命本初的质地,也就是说为了木头看起来好看,而失去了它成为一柄良弓的可能。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一柄弓,我们本来可能比现在要更好,但是,我们由于是没有看见自己真正生命本初,没有雕琢过时候的原始面貌和心中的愿望,我们就会做出来庄子所说的这种损性而伤命的事情。

                                〔画外音〕贪欲往往折损了人的本性,而使人成为物质的奴隶。于丹教授认为,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如果一个人丢失了自己的本性,在疯狂地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灾难也会随之而至。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不被物质利益所迷惑,保持本性,去获得真正幸福的生活呢?

                                这像是我们听到过的一个传颂很广的寓言。说一个小狗,它问它的妈妈,说我有一个朋友,跟我打赌,它说你一定要完成一件事,你就能够得到最好的幸福,最大的欢乐。什么事呢?很简单就在你身上,你把自己的尾巴抓着,小狗说我可费劲了,我这一天就跳着蹦着追自己的尾巴,怎么抓就抓不着,他说妈妈是不是我这一辈子就没有快乐可言了?我怎么在自己身上的东西就是抓不着呢?它妈妈就笑了,说其实幸福和快乐就跟你自己的尾巴一样,你无心获得它的时候,你自己往前走,它永远都跟着你,人永远不要和自己已经获得的部分去较劲,尾巴就还在你的身上,它是你身体的一部分,你为什么非要抓住它不可呢?你忘了它吧,你自己往前走,一切会跟随你的。其实这就叫做无心得。所以道家有一种观点,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应该像什么呢?应该像一面镜子,因为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说水什么时候能够照到天地万物,只有一种情况下,就是水是安静的时候。我们想一想,可能在急流中,在大浪中照到自己的影子吗?照不到。因为当我们的心像急流澎湃,像大浪汹涌的时候,世间万物也照不进我们的心底。什么叫做“心养”?我们怎么样去参破世间的至理,我们的心应该像一面镜子,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庄子•天道》。也就是说,这样的心对于世间的万物既不逢迎,也不拒绝,它就是一种坦坦然然地照见而已,他说当我们的心灵保持这样的时候,我们会以一种最清明的状况看见世界,也就看见了自己(于丹心语)。

                                就是大家可以想一想,镜子是什么,从镜子表面来讲,无非也就是一层玻璃,但是镜子和玻璃的区别是什么,就在于它里面还有一层薄薄的水银,所以没有这道水银的玻璃,你只能透过它看见外在的世界,但是有一层水银膜,挡在那里,你就可以通过它照见自己,同时你也可以看见世界。所以其实我们的心里能不能有这么一层水银,让我们眼前的玻璃化为一面镜子,不仅外视世界,而且自视内心,让这样的一方天地之鉴可以照见自己生命的愿望,所以道家其实一直都提倡人心一定要自然,不要有很多刻意的羁绊,和很多很多外在的这种锤炼。《庄子》有一篇叫《马蹄》,他说马这个东西,蹄可以去践霜雪,毛可以去御风寒,它可以在这个世界上,经常蹦蹦跳跳,欢欢畅畅,可以去驰骋,这就是马的本性,马这个东西,你给它很高大的屋子,给它很美好的吃的它都不感兴趣,它所要的就是它自己的一种性情,但是不幸它就遇到了我们人间称为至圣的一个人,叫做伯乐。当伯乐说我善治马,这时候它怎么对待马呢?〔配音〕他修剪马毛,铲削马掌,在马身上烙印,这样一来,马已经死掉十之二三了。然后等到他再进一步要让这些马在一起,能够训练得很好,叫做饥之,渴之,要饿着它,渴着它,要整之,齐之,要让他排列得很整齐,然后还要再去训练它,训练完以后,前面有这个马嚼子,要把它给拴上,后面要有鞭子赶着它,说到这个时候,马已经死伤过半了。所以大家可以看,庄子其它提供了我们一种与众不同的价值判断,当我们站在社会的角度,评价伯乐这样一种能够发现天下骏马的良才的时候,庄子认为伯乐恰恰戕害动物天性最大的凶手,因为他违反了马先天的欢乐,为了使它成为有用之材,而在它的身上,有这么多的刻琢,所以在庄子看来,所有外在的这种刻琢实际上都违反了本初之意,也就是说,每一个生命要求得到尊重,一个生命它本初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你让它自己欢欢乐乐。所以庄子接着说:吾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庄子•骈拇》。我所说的聪,耳聪,不是指他能够听到世间所有的声音,而是自闻而已矣。他能够自己听见自己的声音,能够听到安静的声音,他说我所谓的跟聪相对的是什么,就是明者,说什么是明呢?也非所谓能够闻彼,明彼,能够看见所有的彼,也就是心中的自明。一个人真正的聪与明,都不是看外在的世界,而是静下来听见生命最本初愿望是什么(于丹心语)。


                              25楼2007-12-13 16: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