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别於前朝的是,明代皇室宗亲在琴学著述的同时,常有监制或斫琴之举。「宁、衡、益、潞」四王为其中佼佼。宁、益二王的封地位於明代江西省境内,宁献王朱权一直被认为是明代皇室藩王监制斫琴之先驱,有「飞瀑连珠」传世;到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朱佑槟受封益端王,已过去了至少半个世纪,皇室藩王对於琴学的推广在江西省内已蔚然成风,同时,随着明代中后期,琴派的变化与发展,各个阶层均涌现了大批长於弹琴之人,待到嘉靖甲子(1564年)益王琴「霜天铃铎」的问世,又过去了近一个世纪的时光。
监斫此张「霜天铃铎」的益宣王为明太祖九世孙,朱翊鈏,号潢南,自称「潢南道人」,所斲之琴多为仲尼式。
这张「霜天铃铎」即为代表作:髹黑漆,形制修长,平首,宽肩,内收狭尾,肩起二徽近三徽处,长方形龙池、
凤沼,蚌徽,雁足,龙池上方刻有小篆「霜天铃铎」四字,龙池内纳音两侧刻有「嘉靖甲子一阳之月,益国潢南道人雅制」十六字,凤沼纳音两侧刻有「洪都谌廷用奉命致斵」九字。
现藏於故宫博物院的益王琴「天风环佩」、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韵磬」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的「玉韵」为如今较常被提及的三把传世益王琴,若与此把「霜天铃铎」比较,皆为仲尼式、蚌徽,漆胎色均不相同,形制稍有区别,斫琴年代均在十五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之间,作琴之匠皆为江西名匠谌廷用或涂桂。民间流传的益王琴寥若晨星,基本均为仲尼式。
监斫此张「霜天铃铎」的益宣王为明太祖九世孙,朱翊鈏,号潢南,自称「潢南道人」,所斲之琴多为仲尼式。
这张「霜天铃铎」即为代表作:髹黑漆,形制修长,平首,宽肩,内收狭尾,肩起二徽近三徽处,长方形龙池、
凤沼,蚌徽,雁足,龙池上方刻有小篆「霜天铃铎」四字,龙池内纳音两侧刻有「嘉靖甲子一阳之月,益国潢南道人雅制」十六字,凤沼纳音两侧刻有「洪都谌廷用奉命致斵」九字。
现藏於故宫博物院的益王琴「天风环佩」、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韵磬」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的「玉韵」为如今较常被提及的三把传世益王琴,若与此把「霜天铃铎」比较,皆为仲尼式、蚌徽,漆胎色均不相同,形制稍有区别,斫琴年代均在十五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之间,作琴之匠皆为江西名匠谌廷用或涂桂。民间流传的益王琴寥若晨星,基本均为仲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