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核政策今后将坚持五个基本不变
1945年7月16日,人类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爆炸成功。随后,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造成20多万人死亡。
60年悄然逝去,在这期间,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在这期间,“核”对于世界的意义及世界的核环境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了望东方周刊》就世界核环境的变化和中国核政策的未来,专访了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彭光谦少将、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军备控制项目负责人李彬教授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朱锋教授。
从“一家有”到“多家有”,核问题复杂化了
《了望东方周刊》:今年距离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已经60周年。能否概括一下,60年间世界的核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1页:公众如何看是否该向日本扔原子弹第2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3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4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5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6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7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8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9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10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11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12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13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14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15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16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17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18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19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20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21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22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23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
美军曾在长崎投下的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
彭光谦:世界核环境的变化可以分为冷战和冷战后两个阶段来考察。
冷战期间,世界核环境的特点是美苏核竞赛占据主导地位,虽然也有核军控和核裁军,但其目的往往是控制与削弱别人发展核力量而确保自己的核力量。
冷战后,苏联分裂为十几个国家,世界核力量对比进一步失衡,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核大国。俄罗斯虽然继承了苏联的核力量,规模仍然很大,足以毁灭任何对手,但总体实力下降。
目前的世界核环境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越来越多。准核国家、潜在的核国家、核门槛国家越来越多。
第二,核失控的威胁增加。核技术、核材料、核人才、核武器不断流散,核扩散比以前加快。
第三,由于核主体增加,核扩散加快,发生核意外的概率增加了。
第四,恐怖势力运用核武器的可能性上升。
第五,由于某些国家研制小型核武器,使核门槛降低了,核战争的诱因越来越多,不可测性、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
李彬:最明显的变化是由当初美国一家拥有核武器到多家拥有核武器,这是物质性的变化。另外一个层面的变化是,那时人们对核武器的使用后果不了解,现在有了清楚的了解。在道德层面使用核武器的顾忌增加了,国际社会逐渐在形成一种使用核武器的“禁忌”,形成一种道德规范。
朱锋:60年来核武器对世界来说造成的最大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大国的防务能力中战略武器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而核武器现在成为战略武器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成为大国防务中的最重要威慑力量。
第二,核安全的环境发生巨大了变化。一方面核武器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仍然高悬在人类的头上。但另一方面,核武器也改变了战争规律,大国发生全面性战争的可能性变小了。人类先天的和平依然很脆弱,但不得不令人类感到尴尬的是,在核威慑力面前,安全确实在增强。
1945年7月16日,人类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爆炸成功。随后,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造成20多万人死亡。
60年悄然逝去,在这期间,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在这期间,“核”对于世界的意义及世界的核环境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了望东方周刊》就世界核环境的变化和中国核政策的未来,专访了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彭光谦少将、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军备控制项目负责人李彬教授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朱锋教授。
从“一家有”到“多家有”,核问题复杂化了
《了望东方周刊》:今年距离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已经60周年。能否概括一下,60年间世界的核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1页:公众如何看是否该向日本扔原子弹第2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3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4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5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6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7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8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9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10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11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12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13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14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15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16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17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18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19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20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21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22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第23页:原子弹轰炸后的景象
美军曾在长崎投下的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
彭光谦:世界核环境的变化可以分为冷战和冷战后两个阶段来考察。
冷战期间,世界核环境的特点是美苏核竞赛占据主导地位,虽然也有核军控和核裁军,但其目的往往是控制与削弱别人发展核力量而确保自己的核力量。
冷战后,苏联分裂为十几个国家,世界核力量对比进一步失衡,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核大国。俄罗斯虽然继承了苏联的核力量,规模仍然很大,足以毁灭任何对手,但总体实力下降。
目前的世界核环境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越来越多。准核国家、潜在的核国家、核门槛国家越来越多。
第二,核失控的威胁增加。核技术、核材料、核人才、核武器不断流散,核扩散比以前加快。
第三,由于核主体增加,核扩散加快,发生核意外的概率增加了。
第四,恐怖势力运用核武器的可能性上升。
第五,由于某些国家研制小型核武器,使核门槛降低了,核战争的诱因越来越多,不可测性、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
李彬:最明显的变化是由当初美国一家拥有核武器到多家拥有核武器,这是物质性的变化。另外一个层面的变化是,那时人们对核武器的使用后果不了解,现在有了清楚的了解。在道德层面使用核武器的顾忌增加了,国际社会逐渐在形成一种使用核武器的“禁忌”,形成一种道德规范。
朱锋:60年来核武器对世界来说造成的最大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大国的防务能力中战略武器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而核武器现在成为战略武器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成为大国防务中的最重要威慑力量。
第二,核安全的环境发生巨大了变化。一方面核武器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仍然高悬在人类的头上。但另一方面,核武器也改变了战争规律,大国发生全面性战争的可能性变小了。人类先天的和平依然很脆弱,但不得不令人类感到尴尬的是,在核威慑力面前,安全确实在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