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推拿”称为“揉筋骨”似乎更确切一些。因无任是那种推拿流派,使用那类手法,对人体操作时用多大的力,你的作用力必须深透到筋骨处。也只有通过对人体深层组织及筋骨用按揉、滚揉、推揉、点揉等多种复合的手法的操作,才能起到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理筋正骨、弹筋散寒、揉骨除湿、滑利关节、改善肌肉营养、调节人体整体的气血运行的作用。而要想熟练的施展“揉术”,对普通术者来说显然难以做到。熟练的按摩师必定进行过长期艰苦的训练,而这种训练往往是师徒相传,秘而不宣的。正所谓学者多如牛毛,成者凤毛麟角。所谓成者:所发之力必无僵、笨、拙之态势,发力于无形。力之大小是根据操作时的实际需要受“意”的指挥通过呼吸来调节的。各类复合手法的实施与身形的变换及合理的步法密不可分,在某种意义上讲,沉稳、灵活、恰到好处的步法最有利于身形变换,从而最利于:法从手出。据我几十年多方求艺的切身体会认为,虽然中华武术门派众多,但是上乘武学并没有优劣之分。老师常说:千家合一力。将武术中的发力技巧、身法、步法合理的、有机的揉和到具体的推拿术中去,更能充分体现出古人对推拿的要求:持久、有力、柔和、深透、适度。今日我对武术劲力、身法、步法在现代推拿术中的运用略加探讨,借此抛砖引玉,恳请行家斧正。
首先讲一讲手臂各部的一些要求、作用。指法(臂之梢节):有一指禅推法、四指推法、剑指点穴、指尖扣穴法、顶穴法。拳法:有立拳滚法、凤眼拳滚法、竖拳滚揉法,在使用不同的拳法滚动变化中巧用拳锋、拳角、指关节对一些临床对症穴位进行点、揉。掌法:全掌的压法、按法、揉法、推法、拍法、掌指抓拿法、合掌搓法、双掌虎口对搓法等。小臂:滚、压、揉、搓等。肘部(臂之中节):用肘关节进行点、揉、顶、拨为屈肘法。我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在施展各种手法的过程中,除了施用屈肘法外,按摩师都必须使肘关节处在一种似曲非曲、似直非直的状态,因为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最有利于气血在手臂部的运行和劲力在手臂部的传导,能使全身的力量根据需要顺利的通过肩关节(臂之根节),并始终保持通畅地到达手部。腕部:绝大多数的手法在具体的操作中是由腕关节来调整的。腕关节必须完全放松,毫无僵硬的感觉,有时当按摩师运用掌根结合腕关节作滚揉时,也是按摩师放松手、腕、肘、臂休息的时候,这样才能体现出手法的缠绵不断。歌诀:换招发招不许停。再说说肩部:必须沉肩坠肘。将操作之臂微微下压,使手在操作时始终压在被操作的部位上,让被按摩的人体会到皮肉之下,骨髂之上有一种受力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深透力的具体体现。肩部与胸腹部:歌诀:肩沉则气下。沉肩的同时作头部之顶悬能使全身放松,特别是操作者的脏腑能够得到充分的放松,由于整个腹腔内能够充分放松,五脏六腑之间的膜状肌肉即膈膜才能在意的指挥下随呼吸而降升(逆式呼吸),膈膜的升降可催动腹腔内的气血向四肢八节加速运行,从而产生极强而持久的力量。身法:贵在正。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气散乱,气散乱则手法难成。身法忌左右晃动、前后摆动、上下扯动、曲颈虾腰。身法作拗腰(注:腰胯的拧转配合逆式呼吸发出缠丝劲)、沉气而发力于四肢八节,这个力是指缠丝劲加沉坠劲所产生的横力。歌诀: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恰到好处的身形变换,能最大限度的让术者根据具体需要选择性使用多种复合手法。临床上手法的慢而缠绵或快而利落,轻重都必须适度,手法的运转、变化、换招如环之无端循环往复,自然而从容。均匀在推拿过程中显得并不那么突出。头部与颈项,眼的观察离不开项部的扭转和颈椎椎体弧度的变化,而颈部的虚灵顶劲则使颈项有一种放松与伸拉向上的拔劲,术者的头上就好象永远顶着一个看不见的大包袱,而时刻要保持这个包袱的平衡。步法:身形的变换与手法的实施,离不开训练有素的步法,各种特定、特殊的步型之间的变换,变换的速度、方向、距离直接影响到手法完成的质量。步型有:开步、并步、丁字步、八字步、寒鸡步、高虚步、弓步、半马步、拗步等,步法的运动必须将身体的重心一直控制在两腿之间(注:两条腿各对自身体重担负的重量在四—六之间)。手足的移动都必须轻灵而毫无阻滞,但手足又必须落到实处(注:生根)手法与步法有同样的要求: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手的抹滑往复移位与足部的滑行各种步型的变换是同时进行的,若手法在作定位推拿时,足的位置也很少移动,而手的移动速度、方向、距离受步法控制。歌诀:先看一步走,后看一伸手。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手与足合的境界。歌诀:一静无有不静,一动无有不动。接着说说双臂与身体在推拿时的情况,伸展双臂同时将手臂抬到一个适合于推拿的高度,双臂抱圆,始终保持胸臂间的弧度(注:含胸)。在沉肩的同时将右手(注:力量比较大的手,有人天生左别子就用左手)自然搁置在要推拿的部位上,再稍加一点下沉的压力,受术部位都能体会出一种深透的感觉。当术者站好后身体略向前斜,利用身体的体重通过肩臂向受术部位施加力度,这时手上自然产生一股浑厚的力量,这股力量是由身体体位的无休止的向前倾斜而沿整条膀子传导到手上的,是一种源源不断的力、大小可随时调控的“顶”劲,身体体位的倾斜度在呼吸、拗腰的配合下决定用力的轻重。由于术者是站立位而被术者是卧位或坐位,所以力的传导方向是由上而下的,顶劲加压力产生了深透的作用,在这种轻重可由术者随意调整的深透力的作用下推拿,必然产生出揉“筋骨”而非单单揉皮肉的功效了。
最后说说劲,中华武术特别重视劲的训练,歌诀:一练力气二练胆。而八极门十分强调“顶”的训练,歌诀:“顶、抱、弹、提、挎、缠”。“顶”为诸力之首要,以极“头顶青山”,“浑打顶肘左右翻”等,当右手在顶力的支持下作滚、推、按、揉等复杂的复合手法时,而向下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加压者右手上的左手(常在肌肉丰厚处施用),左手可以边向下压边翻推右手腕,从而才能更好的帮助右手完成推拿任务。若双手同时作抓拿类手法时,也是在身体略向前斜将自身的一部分体重通过双臂传到被术部位后再双臂下沉抓实了,拿起来(不能松劲)反复抓拿,也可边抓拿边移动。而拍法则在悬臂的意念下完全利用双臂本身重量自由下落,在身法、步法的控制下,双掌先后自由下落,而又自然弹起,再下落再弹起,每秒四至六次,弹起的高度一般在3-10cm之间(注:完全不用双臂肌肉的收缩力,更不能将双臂高高抬起,再重重拍下),拍力的轻重视部位而定,可边拍边移动,移动的距离方向受步法控制。由于拍打的力量极易控制,且频率极快给人一种一波一波的冲击力,被拍部位感觉特别舒服,起着温散功能。一个训练有素的按摩师对手法的力度能做到收放自如,对自己手法所能达到的功效更是了如指掌(知其然、而必知其所以然)。他的手法能适应各类人群的不同要求,能通过推拿术去充分体现中医的“温、通、补、泻、汗、和、散、清”有标本兼治的功效。凡推拿适应症无有不效。其保健功能更非同一般。在施术的过程中,能熔“正骨、理筋、活血、开窍、点穴通脉、导引”于一炉,各种复合手法宛转运用之妙非三言两语所能描述。
不可否认,对同一个部位,用同一种手法,因施术者水平的差异,施术后所达到的效果是有一定的差别的,有时差别是很大的。更有不尊中医理法者,仗一身蛮力,想当然的对受术者全身乱推,则受术者气血乱动矣。伤人而不自知。若受术者体质素弱,再招胡推乱扳之误,必痛苦入心,对推拿术即永存恐惧之心。所以按摩师必须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勤修苦练,通过正确的训练方法(各门各派都都有完整的系统的训练方法)去改变自己天生的僵化、笨拙之力,从而产生强有力的亦柔亦刚的劲道,那就算有一点功夫了。若将练成的功夫揉和到推拿术中去,勤加练习,勇于实践,终究会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按摩师的。
总之,手法的千变万化是应用之动作,而功夫是施展手法之根本。世上未有手法精而无功夫即可胜任推拿工作的。因为无武术功夫之人对劲力的收发无切身体会,无法运用刚柔有别的劲力、身法、步法去进行推拿如:在擒拿对练的反复喂招中学会正骨手法。也许古人所称道的按摩标准本该如此: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歌诀: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心到意到、气到力到。手法与功夫相辅而行,则手法以功夫而充其实力,功夫以手法而至其应用。功夫与手法可相合而不可相离,合则各极其妙,离则各失其效。
歌诀:学艺不练功,到老不成功。
首先讲一讲手臂各部的一些要求、作用。指法(臂之梢节):有一指禅推法、四指推法、剑指点穴、指尖扣穴法、顶穴法。拳法:有立拳滚法、凤眼拳滚法、竖拳滚揉法,在使用不同的拳法滚动变化中巧用拳锋、拳角、指关节对一些临床对症穴位进行点、揉。掌法:全掌的压法、按法、揉法、推法、拍法、掌指抓拿法、合掌搓法、双掌虎口对搓法等。小臂:滚、压、揉、搓等。肘部(臂之中节):用肘关节进行点、揉、顶、拨为屈肘法。我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在施展各种手法的过程中,除了施用屈肘法外,按摩师都必须使肘关节处在一种似曲非曲、似直非直的状态,因为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最有利于气血在手臂部的运行和劲力在手臂部的传导,能使全身的力量根据需要顺利的通过肩关节(臂之根节),并始终保持通畅地到达手部。腕部:绝大多数的手法在具体的操作中是由腕关节来调整的。腕关节必须完全放松,毫无僵硬的感觉,有时当按摩师运用掌根结合腕关节作滚揉时,也是按摩师放松手、腕、肘、臂休息的时候,这样才能体现出手法的缠绵不断。歌诀:换招发招不许停。再说说肩部:必须沉肩坠肘。将操作之臂微微下压,使手在操作时始终压在被操作的部位上,让被按摩的人体会到皮肉之下,骨髂之上有一种受力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深透力的具体体现。肩部与胸腹部:歌诀:肩沉则气下。沉肩的同时作头部之顶悬能使全身放松,特别是操作者的脏腑能够得到充分的放松,由于整个腹腔内能够充分放松,五脏六腑之间的膜状肌肉即膈膜才能在意的指挥下随呼吸而降升(逆式呼吸),膈膜的升降可催动腹腔内的气血向四肢八节加速运行,从而产生极强而持久的力量。身法:贵在正。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气散乱,气散乱则手法难成。身法忌左右晃动、前后摆动、上下扯动、曲颈虾腰。身法作拗腰(注:腰胯的拧转配合逆式呼吸发出缠丝劲)、沉气而发力于四肢八节,这个力是指缠丝劲加沉坠劲所产生的横力。歌诀: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恰到好处的身形变换,能最大限度的让术者根据具体需要选择性使用多种复合手法。临床上手法的慢而缠绵或快而利落,轻重都必须适度,手法的运转、变化、换招如环之无端循环往复,自然而从容。均匀在推拿过程中显得并不那么突出。头部与颈项,眼的观察离不开项部的扭转和颈椎椎体弧度的变化,而颈部的虚灵顶劲则使颈项有一种放松与伸拉向上的拔劲,术者的头上就好象永远顶着一个看不见的大包袱,而时刻要保持这个包袱的平衡。步法:身形的变换与手法的实施,离不开训练有素的步法,各种特定、特殊的步型之间的变换,变换的速度、方向、距离直接影响到手法完成的质量。步型有:开步、并步、丁字步、八字步、寒鸡步、高虚步、弓步、半马步、拗步等,步法的运动必须将身体的重心一直控制在两腿之间(注:两条腿各对自身体重担负的重量在四—六之间)。手足的移动都必须轻灵而毫无阻滞,但手足又必须落到实处(注:生根)手法与步法有同样的要求: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手的抹滑往复移位与足部的滑行各种步型的变换是同时进行的,若手法在作定位推拿时,足的位置也很少移动,而手的移动速度、方向、距离受步法控制。歌诀:先看一步走,后看一伸手。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手与足合的境界。歌诀:一静无有不静,一动无有不动。接着说说双臂与身体在推拿时的情况,伸展双臂同时将手臂抬到一个适合于推拿的高度,双臂抱圆,始终保持胸臂间的弧度(注:含胸)。在沉肩的同时将右手(注:力量比较大的手,有人天生左别子就用左手)自然搁置在要推拿的部位上,再稍加一点下沉的压力,受术部位都能体会出一种深透的感觉。当术者站好后身体略向前斜,利用身体的体重通过肩臂向受术部位施加力度,这时手上自然产生一股浑厚的力量,这股力量是由身体体位的无休止的向前倾斜而沿整条膀子传导到手上的,是一种源源不断的力、大小可随时调控的“顶”劲,身体体位的倾斜度在呼吸、拗腰的配合下决定用力的轻重。由于术者是站立位而被术者是卧位或坐位,所以力的传导方向是由上而下的,顶劲加压力产生了深透的作用,在这种轻重可由术者随意调整的深透力的作用下推拿,必然产生出揉“筋骨”而非单单揉皮肉的功效了。
最后说说劲,中华武术特别重视劲的训练,歌诀:一练力气二练胆。而八极门十分强调“顶”的训练,歌诀:“顶、抱、弹、提、挎、缠”。“顶”为诸力之首要,以极“头顶青山”,“浑打顶肘左右翻”等,当右手在顶力的支持下作滚、推、按、揉等复杂的复合手法时,而向下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加压者右手上的左手(常在肌肉丰厚处施用),左手可以边向下压边翻推右手腕,从而才能更好的帮助右手完成推拿任务。若双手同时作抓拿类手法时,也是在身体略向前斜将自身的一部分体重通过双臂传到被术部位后再双臂下沉抓实了,拿起来(不能松劲)反复抓拿,也可边抓拿边移动。而拍法则在悬臂的意念下完全利用双臂本身重量自由下落,在身法、步法的控制下,双掌先后自由下落,而又自然弹起,再下落再弹起,每秒四至六次,弹起的高度一般在3-10cm之间(注:完全不用双臂肌肉的收缩力,更不能将双臂高高抬起,再重重拍下),拍力的轻重视部位而定,可边拍边移动,移动的距离方向受步法控制。由于拍打的力量极易控制,且频率极快给人一种一波一波的冲击力,被拍部位感觉特别舒服,起着温散功能。一个训练有素的按摩师对手法的力度能做到收放自如,对自己手法所能达到的功效更是了如指掌(知其然、而必知其所以然)。他的手法能适应各类人群的不同要求,能通过推拿术去充分体现中医的“温、通、补、泻、汗、和、散、清”有标本兼治的功效。凡推拿适应症无有不效。其保健功能更非同一般。在施术的过程中,能熔“正骨、理筋、活血、开窍、点穴通脉、导引”于一炉,各种复合手法宛转运用之妙非三言两语所能描述。
不可否认,对同一个部位,用同一种手法,因施术者水平的差异,施术后所达到的效果是有一定的差别的,有时差别是很大的。更有不尊中医理法者,仗一身蛮力,想当然的对受术者全身乱推,则受术者气血乱动矣。伤人而不自知。若受术者体质素弱,再招胡推乱扳之误,必痛苦入心,对推拿术即永存恐惧之心。所以按摩师必须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勤修苦练,通过正确的训练方法(各门各派都都有完整的系统的训练方法)去改变自己天生的僵化、笨拙之力,从而产生强有力的亦柔亦刚的劲道,那就算有一点功夫了。若将练成的功夫揉和到推拿术中去,勤加练习,勇于实践,终究会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按摩师的。
总之,手法的千变万化是应用之动作,而功夫是施展手法之根本。世上未有手法精而无功夫即可胜任推拿工作的。因为无武术功夫之人对劲力的收发无切身体会,无法运用刚柔有别的劲力、身法、步法去进行推拿如:在擒拿对练的反复喂招中学会正骨手法。也许古人所称道的按摩标准本该如此: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歌诀: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心到意到、气到力到。手法与功夫相辅而行,则手法以功夫而充其实力,功夫以手法而至其应用。功夫与手法可相合而不可相离,合则各极其妙,离则各失其效。
歌诀:学艺不练功,到老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