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5年前我采访您的时候是在南京书市上,您的《小灵通三游未来》出版,媒体对您的报道是“搁笔科幻创作15年后,叶永烈‘重操旧业’”。您是“双肩挑人物”,一头挑纪实文学,一头挑科普作品,在您的创作经历中,纪实文学和科普作品分别占多大的比例?您给读者介绍一下您的作品类型吗?比如大致可分为几类,好让读者对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叶永烈:人们以为中国有同名同姓的“两个叶永烈”,一个是写纪实文学的叶永烈,一个是写科普作品的叶永烈。过去,我并不知道在我的创作中“纪实文学和科普作品分别占多大的比例”?在一九九九年的时候,要整理出版我的文集,这才弄清了大概的数字:纪实文学约十分之七,科普作品为十分之三。
我的文学作品中有小说(出版过中短篇小说选以及长篇小说),散文(出版过散文选集),诗(我是从写诗开始的),杂文(出版过多部杂文集。多篇杂文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童话(根据我的长篇童话《哭鼻子大王》改编的六集动画电影曾获一九九五年电影“华表奖),寓言(各种版本的中国寓言选中常有我的作品),剧本,传记,相声(出版过相声选)……当然,主打作品是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的长篇纪实文学。
我的科普作品主要有科幻小说,科学小品,科普读物。我二十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二十一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至今,《十万个为什么》总印数超过一亿册,而取名于《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小灵通”手机用户也将近一亿,这两个“亿”是我丰富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