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吧 关注:68贴子:145
  • 3回复贴,共1

走近叶永烈 叶永烈答问(2):转向纪实文学的原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博文转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bc6dd010001yh.html


IP属地:江苏1楼2014-04-10 08:08回复
    读书报:
    什么动力让您一直那么精力充沛地源源不断地写书?您根据什么确定传主?从确定到出版大概要多长时间?
    叶永烈:
    写作,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在我看来,作品是“凝固的时间”、“凝固的生命”。生命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我愿把我的有限的生命凝固在作品之中,奉献给时代,奉献给广大读者。
    作家写作,是要有一定的金钱作为物质上的保证。但是如果仅仅为金钱而写作,这样的写作不会持久的。对于我来说,已经度过了两次“金钱”的考验:一是在十年“文革”,出书没有一分钱稿费,我出了十本书,而且还有好多本书在当时写成了,在“文革”之后出版;二是现在,两个儿子都事业有成,我即使不写一个字,也可以过着不错的生活。我仍天天写作。
    我选择传主,有三原则:一是知名度高而透明度差;二是能够折射一段中国当代重要的历史;三是没人写过(或者即使有人写过,写得浅或者写得不好)。
    还有一个条件是能够采访传主本人。如果传主去世或者传主无法采访,但是能够采访深知传主的人。我不写那种根据资料拼拼凑凑的作品。我强调作者必须掌握笫一手资料。我不写“复述”式的作品,强调作品的原创性——尽管这么一来就得四处奔走,四处采访。
    至于“从确定到出版”的时间,没有定数。另外,我的作品往往因涉及敏感领域而必须报审,人称“报审专业户”。报审常常花费漫长的时间。我的《陈云之路》报审前后达四年之久才终于通过!


    IP属地:江苏3楼2014-04-10 08:10
    回复
      2025-05-30 05:31:08
      广告
      读书报:
      您的报告文学中的人物,有的是科普名人如华罗庚、苏步青等,也有篮球名将、文化名人,更多的是政治人物,读者当然更希望读到这些传记,但是您的采访是否难度很大?您本人的身份给您的采访是否带来一些便利,采访时是否不太被拒绝?
      叶永烈:
      采访科学名人、体育明星、文化名人,一般都不难。政治人物的采访,尤其是政治敏感人物的采访,相当艰难。正因为艰难,我才以为更值得采访。我主要以作家的诚信、以充分的尊重,获得对方的认可。当然,我的“品牌”也起一定作用。其实这“品牌”也是多年以自己的诚信建立起来的。


      IP属地:江苏4楼2014-04-10 08:11
      回复
        读书报:
        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叶永烈目击世界纪实摄影”系列丛书(《叶永烈目击美国》、《叶永烈目击俄罗斯》、《叶永烈目击欧洲》)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同类的摄影作品也有一些,您认为自己的作品有什么独特之处吗?
        叶永烈:
        除了你提到的“叶永烈目击世界纪实摄影”系列丛书之外,还有《叶永烈目击历史》、《叶永烈目击台湾》以及《飞天梦——目击中国载人航天秘史》。
        我的这一系列摄影作品丛书,都有“目击”两字,强调了笫一手,强调了现场感。跟摄影师们的摄影作品集相比,就摄影水平而言,不如他们。但是,我是以一个纪实文学作家锐利的目光看世界,善于捕捉细节,善于用特殊的视角观察政治、历史、人生,则是摄影家们所欠缺的。比如,摄影家们去台湾,不会去拍台湾的车牌。我却拍了那些印着“台湾省”的车牌,因为在我看来,那一个“省”字,就是以生动的细节去反映一个中国的政治原则。


        IP属地:江苏5楼2014-04-10 08: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