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联吧 关注:34贴子:191
  • 7回复贴,共1

漫步新韵改革之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里的“韵”,一是指韵书(一种类似字典的专门服务于吟诗作赋的工具书),二是指韵书中各韵部的编排方案(也就是按什么规则将音韵相同或相近的字集中放在一起)。自古以来,这一直是门大学问,是要由皇帝亲自过问的事情——关系到科举取仕的阅卷标准。


1楼2014-04-10 18:23回复
      但不知为什么,元明清以来各代皇朝总是守旧,一部源自宋代用了千余年的《平水韵》无论怎么修订翻版总是基本维持原样,汉字发音(以朝廷推行的官话为准)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韵部编排却依然按古汉语保持原样,结果弄出许多笑话乃至悲剧。有个著名的“该死十三元”笑话(你可到百度上搜搜这句话来详知怎么回事),说的是清朝有个秀才于科举考试时没按皇帝要求限用“十三元”押韵而造成好好诗作被判为不及格的故事。
      这“十三元”是《平水韵》中的一个韵部,该部所列诸字是:
      元原源园猿辕坦烦繁蕃樊翻萱喧冤言轩藩魂浑温孙门尊存蹲敦墩暾屯豚村盆奔论坤昏婚阍痕根恩吞沅媛援爰幡番反埙鸳宛掀昆琨鲲扪荪髡跟垠抡蕴犍袁怨蜿溷昆炖饨臀喷纯
      你看看这个韵部里的字竟然是两种读音(韵母分别为an和un)而不统一,按其写出诗来怎么能押得住韵呢?当然按一千多年前的中古语音来读那就肯定是押得住韵的,但自从宋代中原京畿地区发生大面积胡汉混居并彼此同化的时潮后,一直作为官话标准的北方方言发生重大变化(如一部分韵母为an的字变音为韵母为un了),但老祖宗的韵书却没有跟着改变,以致造成汉字实际读音跟理论读音的脱节。


    2楼2014-04-10 18:25
    回复
      2025-05-20 21:07:11
      广告
        话说近古时代中国的戏曲艺术开始空前繁荣,剧本中的唱词押韵成了大难题,如果按《平水韵》这样的科举专用韵书来押,则很难押准,唱出来极易闹笑话。而且旧韵的韵部划分太细太多,大量汉字被分割到一个个小韵部中划地为牢,找同韵字的难度被人为加大。所以按汉字实际读音来编排韵部、且韵部适当划宽(每部多容些字)以方便用韵,成了两大改革急务。
        于是,元代出了《中原音韵》、明代出了《洪武正韵》、清代出了《词林正韵》,清末民初又开始广泛流传《十三辙》,都按汉字的实际读音大刀阔斧地进行了韵部改革,如《中原音韵》缩为19个韵部、《十三辙》更是缩为13个韵部。不过这些改革除《洪武正韵》为明祖朱元璋钦定但最终弄得虎头蛇尾的夭折之作,其余皆出自民间从未为官方采纳,且多运用于戏剧创作。在正规场合的吟诗作赋,所倡遵的仍然是《平水韵》或其翻版《佩文诗韵》。


      3楼2014-04-10 18:27
      回复
          然而这些先驱者们的实践成果,成为现代新韵诸多改革方案的基础。特别是距今最近的《十三辙》,对后人的影响是最大的。《十三辙》的韵部编排是:
           1、发花辙:a、ua、ia
           2、梭波辙:e、o、uo
           3、乜斜辙:ê(指ye中的韵母e)、ie、üe
           4、衣期辙:i、ü、er、-i(指zi、zhi等中的韵母i)
           5、姑苏辙:u
           6、怀来辙:ai、uai
           7、灰堆辙:ei、ui
           8、遥迢辙:ao、iao
           9、由求辙:ou、iu
          10、言前辙:an、ian、uan、üan
          11、人辰辙:en、un、in、ün
          12、江阳辙:ang、iang、uang
          13、中东辙:eng、ing、ong、iong
          《十三辙》不愧是源自民间戏班子说唱艺术的杰作,其韵部定得非常宽,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优点是最大限度地集结每韵部中的字,同韵字越多就越有利于创作。缺点是有些韵部中的字读音差异偏大,如衣期辙中的五种韵母实际只有i、ü比较相近,与er、-i就相差得较远而押在一起并不和谐;中东辙也是这样,将所有eng与ong通押也不太和谐。


        4楼2014-04-10 18:30
        回复
            中华诗词学会在其会刊《中华诗词》上经一段时期的征询意见,在“十三辙”的基础上公布出一套改进方案,将韵部划分为十四个,取名为《中华新韵》:
            一麻:a、ia、ua
            二波:e、o、uo
            三皆:ê、ie、üe
            四开:ai、uai
            五微:ei、ui
            六豪:ao、iao
            七尤:ou、iu
            八寒:an、ian、uan、üan
            九文:en、in、un、ün
            十唐:ang、iang、uang
            十一庚:eng、ing、ong、iong
            十二齐:i、ü、er
            十三支:-i
            十四姑:u
            对比《中华新韵》和《十三辙》,可见只是将那个明显不太合理的超大韵部“衣期辙”分拆为“十二齐”和“十三支”两个韵部,而对“十一庚”中的通押情况仍存在较大争议。


          5楼2014-04-10 18:32
          回复
              另有一些学者产生了这样的思路:不妨在一些大韵部内再划分出若干小韵部(或称子韵部),便可较准确地反映出不同音韵间的亲疏关系,这样愿意押宽韵(在大韵部内通押)的人跟只习惯于押窄韵(精确到小韵部)的人之间的矛盾就容易调和了。于是广东诗词学会又提出了一套十三韵部含八子韵部的方案,取名为《中华新韵府》:
              一、麻花:a、ia、ua
              二、波歌:o、uo、e、er
              三、街斜:ê、ie、üe
              四、衣支:i、-i
                1.衣期:i
                2.支思:-i
              五、姑居:u、ü
                1.姑苏:u
                2.居趋:ü
              六、开怀:ai、uai
              七、飞灰:ei、ui
              八、高标:ao、iao
              九、谋求:ou、iu
              十、寒天:an、uan、ian、üan
                1.寒山:an、uan
                2.先天:ian、üan
              十一、人文:en、in、un、ün
              十二、江阳:ang、iang、uang
              十三、青东:eng、ing、ong、iong
                1.庚青:eng、ing
                2.东钟:ong、iong
              《中华新韵府》推出后受到很多人的赞赏,普遍评价这种韵部划分方法更为合理。与《中华新韵》或《中华今韵》对比,《中华新韵府》的两个变动颇有新意:一是将字数很少不宜单独设立韵部的er,放入了音韵最为接近的e所在韵部;二是将an/uan/ian/üan所在韵部划分为an/uan和ian/üan两个子韵部,因为早有学者通过音位理论的研究,发现ian或üan中的韵身an实际发音已不是[an]而是[aen],所以划分出两个子韵部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但《中华新韵府》也有些争议较大之处,如将u、ü划在一个韵部里。其实这是种复古做法,在中古汉语中u、ü发音十分接近,故《平水韵》将二者混收在“六鱼”或“七虞”韵部里通押。但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ü的发音远离了u,而向着i靠近,故《十三辙》中ü是与i在衣期辙里通押。《中华新韵府》不知出于何考虑竟然不顾现实,放弃《十三辙》中早已得到公认的i、ü通押,而恢复《平水韵》中的u、ü通押,实在是一大败笔。估计作者可能是受粤语等南方口音影响太深的人士,他们那里u、ü确实不分得厉害(如将“读书”念成“读虚”)。但韵书毕竟是要严格以普通话标准读音为基础的,来不得半点方音影响。


            7楼2014-04-10 18:38
            回复
                目前全国形成了以《诗韵新编》为代表的细韵部注通韵方式、以《中华新韵府》为代表的粗韵部挂子韵部方式、以《中华新韵》为代表的纯粗韵部方式等三大新韵改革流派。但尚无一种流派能具有压倒性优势、更无一种具体方案能被绝大多数人所诚服接受,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瑕疵乃至严重弊病。
                要产生一种最符合现代汉语标准的音韵改革方案,就必须更深入细致地、更科学地去做好汉语言学及其音韵学方面的学术研究,而不能凭想当然意气用事,闭门造车那么容易地弄出一个又一个方案来。方案多了就成“战国”时代,谁也都有来头、谁也不服谁,弄得大家都无所适从。
                笔者最近也在做这种研究工作,想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案,但首先是去钻研语音学基础理论,到处搜集各韵母的国际音标发音,通过纯客观的技术指标来判定各音韵间的亲缘关系和相近程度,这样划出的韵部和子韵部才能更为准确地反映出现代汉语的实际情况。笔者的研究结果将在下一篇音韵研究文章里阐述。


              10楼2014-04-10 18:4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