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有一些学者产生了这样的思路:不妨在一些大韵部内再划分出若干小韵部(或称子韵部),便可较准确地反映出不同音韵间的亲疏关系,这样愿意押宽韵(在大韵部内通押)的人跟只习惯于押窄韵(精确到小韵部)的人之间的矛盾就容易调和了。于是广东诗词学会又提出了一套十三韵部含八子韵部的方案,取名为《中华新韵府》:
一、麻花:a、ia、ua
二、波歌:o、uo、e、er
三、街斜:ê、ie、üe
四、衣支:i、-i
1.衣期:i
2.支思:-i
五、姑居:u、ü
1.姑苏:u
2.居趋:ü
六、开怀:ai、uai
七、飞灰:ei、ui
八、高标:ao、iao
九、谋求:ou、iu
十、寒天:an、uan、ian、üan
1.寒山:an、uan
2.先天:ian、üan
十一、人文:en、in、un、ün
十二、江阳:ang、iang、uang
十三、青东:eng、ing、ong、iong
1.庚青:eng、ing
2.东钟:ong、iong
《中华新韵府》推出后受到很多人的赞赏,普遍评价这种韵部划分方法更为合理。与《中华新韵》或《中华今韵》对比,《中华新韵府》的两个变动颇有新意:一是将字数很少不宜单独设立韵部的er,放入了音韵最为接近的e所在韵部;二是将an/uan/ian/üan所在韵部划分为an/uan和ian/üan两个子韵部,因为早有学者通过音位理论的研究,发现ian或üan中的韵身an实际发音已不是[an]而是[aen],所以划分出两个子韵部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但《中华新韵府》也有些争议较大之处,如将u、ü划在一个韵部里。其实这是种复古做法,在中古汉语中u、ü发音十分接近,故《平水韵》将二者混收在“六鱼”或“七虞”韵部里通押。但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ü的发音远离了u,而向着i靠近,故《十三辙》中ü是与i在衣期辙里通押。《中华新韵府》不知出于何考虑竟然不顾现实,放弃《十三辙》中早已得到公认的i、ü通押,而恢复《平水韵》中的u、ü通押,实在是一大败笔。估计作者可能是受粤语等南方口音影响太深的人士,他们那里u、ü确实不分得厉害(如将“读书”念成“读虚”)。但韵书毕竟是要严格以普通话标准读音为基础的,来不得半点方音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