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明确的是:扁平化设计并不是为了拍扁而拍扁,它是一种设计理念,色块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
同样的,拟物化也是不应该是为了拟物而拟物,立体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
这个应该争论不多。
本文将主要从拟物/扁平设的出发点讨论他们的时代特点,而不是外在形式,请读者们牢记在心以免不必要的误解。
其次要明确的,也是很有争论的是:拟物和扁平到底是不是对立的?
如果说扁平是一种极端,那另一个极端是什么?虽然这两者的出发点是不同但不完全相反,但似乎除了拟物没有更适合当扁平化的假想敌了,至少从实际流行度变化来看也确实是这样的。当然,我这篇文章也得基于「拟物和扁平是对立的」这个假设来写。不然就没观点,也没下文了。而至于字面上的反义词立体设计/浮雕效果,那又是没人去谈的。
有人说计算器的例子,win8的计算器拍扁了,但也是依然是拟物化,布局和实体计算器一个样,所以拟物和扁平是可以共存。初看是有道理的,但细想的话我觉得这个例子没有说服力。其实数字计算机本身就是个扁平化的计算器。就算不去想实体计算器,按照信息构架从0开始设计一个计算器,很有可能也会是那么类似的结果。更不用说数字计算器光字面上就是个有UI的计算机了,只不过这个UI很简单略复古和现在的UI的概念略有差别而不一定能被我们马上意识到是UI而已。有没有人记得算盘?一个珠子代表一或五的算盘,那估计算是拟物化设计的计算器了。
而至于用色块画个温度计、用色块画个模拟时钟什么的,要我说那本质依然是拟物。而不是所谓共存。
拟物化的没落我们先来看一下为什么有拟物化这个东西:
Jobs对界面设计的一个理想是,任何年龄的人,任何经历的人,都可以在拿到设备后的几分钟内轻松的掌握它的用法。于是apple通过利用人们的日常经验,做出拟物化的界面,从而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以及理解难度,正如《iOS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里提到,
「当你应用中的可视化对象和操作按照现实世界中的对象与操作仿造,用户就能快速领会如何使用它。」
最早最常见的拟物化,或许就是按钮了,突起的表示可以按的,凹陷的表示已经被按了。确实易懂。拟物化在当时那个数码设备尚未十分普及的时代,毫无疑问是效果是不错的。
但是,数码设备的普及+一个万能的手机,成了拟物化没落的起始点。
不再需要降低学习成本前面也说了,在数码设备普及度不高的时代,拟物化是有效果的,我相信对于从未接触过数码设备的老人/小孩应该是尤其效果拔群的。
但是在人人有电脑,人人有智能机,日常和学习/办公都离不开计算机,不会用计算机就像美国人没驾照一样奇怪的信息时代,我们还有必要去那么刻意地降低学习成本生怕用户不会用么?何况大多数软件的市场本身就不把老人/小孩考虑在内。
一个先进的设备得通过模仿古老的东西让用户快速理解,是时代过渡中的一个不得已。在未来人眼中,一个温度计的app要特地设计成实体温度计的样子,一定傻/蛋疼透了。
更进一步的,拟物≠高效,刻意的在交互上拟物,有时候反而降低了效率。随着数码的普及,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是在变的,后面的「数码渗入生活」章节会提到。
失效当一个数码设备可以完成听音乐、写东西、看地图、打电话等一切任务的时候,传统的东西必然会失去竞争力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那时候,就算想拟物也没东西可以给你拟了。
图标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代表「保存」的3.5英寸软盘、代表「留言」的磁带、书签……有些人年轻人甚至连话筒也不认识,认为所谓电话,就是iphone这样的一块金属。
@负二 说的(画个平的/立体的)闹钟在未来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没人知道长者两个大耳朵的钟就是闹钟。我最后一次见到闹钟还是在迪斯尼动画里。
在这样的趋势下,拟物化就算依然奏效,也得谨慎选择了。
拟物化的滥用事实上很多拟物化设计并没有遵从拟物化设计的初衷。不给记事软件加封皮会影响用户理解吗?日历程序有个翻页动画帮助了用户理解程序用法吗?……
「所以一个使用玻璃温度计图片的天气app就是拟物化:玻璃在原来(现实中的温度计)是必要的,而在新设计中变为完全的装饰。」
~ Sacha Greif
「在现实世界中,当一个按钮按下,你能感受到它的弹性和弹力,但是在手机或者屏幕上,有物理上反馈的先天不足。你的意识知道物理性的存在而拟物化没有。所以至少对我来说,它事实上没有达到预期和让我失望的时刻。」
连Wikipedia也说:
「一个产品的设计元素模仿其在原始产品设计中是必要功能,但是在新的设计中变为装饰的设计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