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吧 关注:62,720贴子:1,284,964
  • 5回复贴,共1

【转载】诗文三国志之《筹笔驿》(by 古庙杉松巢水鹤)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唔~~~,选了四首~~~,8过解读得比较“硬”,理科出身的,汗一下先~~~  :)
—————————————————————


IP属地:北京1楼2007-12-14 22:50回复
    筹笔驿 [唐]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终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小子曰:

    [1]《三国志.诸葛亮传》有条名曰《袁子》的裴注,对诸葛亮进行了多方位评价. 其作者何许人呢? 《袁子》全称是《袁子正论》, 据《隋书经籍志三》: “《袁子正论》十九卷袁准撰”;袁准是曹魏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袁涣之第四子,《魏志.袁涣传》裴注引《袁氏世纪》:“准字孝尼,忠信公正,不耻下问,唯恐人之不胜已。以世事多险,故常恬退而不敢求进。著书十馀万言,论治世之务,为易、周官、诗传,及论五经滞义,圣人之微言,以传於世。此准之自序也。荀绰九州记称准有俊才,泰始中为给事中。”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袁准既是曹魏名臣之后,其生活的时代又贴近诸葛亮龙骧虎视的时代, 所以三国志裴注《袁子》对研究诸葛亮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2]闲话休提, 且看本首筹笔驿题咏的压卷之作. 首联“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令人遐想武侯当年治军之风, 生气奕奕.

    《袁子》曰:“及其(即武侯)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

    《袁子》又曰:亮之行军,安静而坚重;安静则易动,坚重则可以进退。亮法令明,赏罚信,士卒用命,赴险而不顾,此所以能斗也。

    [3]前篇已提及筹笔驿之所在, 《读史方要纪与 卷六十八》: “筹笔驿,在(广元)县北八十里。诸葛武侯出师运筹于此。唐、宋皆因旧名。即今朝天驿也”,因其位置嵌于剑门蜀道上, 故出入秦蜀毕经此地. 颈联“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乃是针对首联之悲愤的转折, 武侯从筹笔出师北伐壮志未酬, 而若干年后,后主终是投降,《后主传》:“后主举家东迁,既至洛阳”,如此说来后主东去洛阳接受安乐公之封,也必途经此筹笔驿, 故此联之强烈对比, 力道已近《离骚》。

    [4]颈联“管乐有才终不忝”,诸葛亮高卧隆中时每自比管仲乐毅,《袁子》曰:“余观彼(即武侯)治国之体,当时既肃整,遗教在后,及其辞意恳切,陈进取之图,忠谋謇謇,义形於主,虽古之管晏,何以加之乎?”;次句“关张无命欲何如”,历来多有歧义,有前辈解曰:“荆州失,益德死, 蜀事终矣”,其实此解不妥, 义山此联之真意, 可以在陈寿《上诸葛亮集表》中找到答案:“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5]义山写此《筹笔驿》之数年前曾谒武侯祠, 当时遥想武侯之《梁甫吟》恨已有余, 今日亲见其抚兵之地, 更有无限余恨. 之所以称此诗为筹笔驿题咏之压卷, 研究《三国志》的老前辈清人何焯论此诗曰:“议论故高, 尤当观其抑扬顿挫处, 使人一唱三叹, 转有余味.” 

    [6]筹笔驿之所在是蜀,陕,陇三省交界处, 因诸葛亮曾在此画地乾坤, 其地民众爱戴武侯乃至于代代不衰. 明人朱孟震曾游历此地,在其《浣水续谈》的笔记中记载:“蜀山民俗皆冠帛巾,相传为诸公服,所深远者,后遂不除。今蜀北、陕南、陇西南民,头缠白帕,为诸葛戴孝也。” 可见诸葛亮事迹之深入人心, 历代士人的筹笔驿题咏和代代相传的民俗是一致的.


    IP属地:北京4楼2007-12-14 22:55
    回复
      2025-05-11 19:47:17
      广告
      “家事误国事”等语,已经被吾批过了~~~ :)

      汗~~~,只是拉过来随便看看,还米有去问授权~~~ orz orz


      IP属地:北京5楼2007-12-14 23:01
      回复
        我怎么觉得我见过这位的ID的?汗!= =
        以及~~`不错,不错~`

        咏史诗实在是难写其极!
        要分辨高下,也极为艰难

        事实上,蜀相 一诗,又好到哪里去了呢?:


        6楼2007-12-14 23:13
        回复
          额~~~

          要见过滴话~~,大概是在吾的博客上,狂跟我抬杠、不眠不休的那位~~~……

          = = ,汗~~~~


          IP属地:北京7楼2007-12-14 23:17
          回复
                野狐谈禅
            取自一个著名的禅宗公案:      百丈禅师每日上堂。常有一老人听法并随众散去。有一日却站着不去。师乃问:“立者何人?”老人云:“我于五百年前曾住此山。有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说不落因果。结果堕在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      师云:“汝但问。”      老人便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   野狐禅
            师云:“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告辞师云:“我已免脱野狐身。住在山后。乞师依亡僧礼烧送。”      次日百丈禅师令众僧到后山找亡僧,众人不解,师带众人在山后大盘石上找到一只已死的黑毛大狐狸。斋后按送亡僧礼火化。      原来,佛教的修因证果,正是因果律的体现。老人以为修行人可以“不落因果”,恰恰陷入了邪见,属于“大妄语”,结果受了“野狐身”之报。又有个瑞岩和尚,整日价自唤“主人公”,复自应诺。宋 无门慧开禅师批评他误把“识神”认为“真心”,是“野狐见解”。(《无门关》)


            9楼2011-05-25 20: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