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诗歌吧 关注:1,089贴子:14,368
  • 16回复贴,共1

【知识】大诗人李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你喜欢大诗人李白吗?你对大诗人李白了解多少?


1楼2014-04-15 01:12回复
    ■ 漫游天涯
    这一次李白来到长安,也确实是春风得意,不久他就在紫极宫遇到老诗人贺知章。李白潇洒出尘的风采引起了贺知章的注意,当读到李白的诗作时,贺知章又大赞其诗“可以泣鬼神”,并称呼李白为“谪仙人”。据说,无比兴奋的贺知章,当即解下衣带上的金龟,换酒与李白共饮。进而,贺知章也将李白推荐给朝廷,李白的名声慢慢在京城中传播开来。
    不久,李白便被玄宗召见于金銮殿,命待诏翰林院。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记载此事时说:“(玄宗)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可见,异礼有加,备受宠遇。此时李白终于如司马相如、扬雄一样,以文学才华博得了天子的赏爱。
    此后的日子,李白一面出入宫廷,得帝王优渥,锦衣玉食;另一方面又结交王公大臣,常被贵门邀饮,度过了一段优游快意的时光。这样一些诗句为我们大致勾勒出他这一时期的生活:“幸陪莺荤出鸿都,身骑天龙飞马驹。王公大人赐颜色,金章紫缓来相亲”“待诏承明里,抽毫颂清风。……快意且为乐,列筵坐群公”“入侍瑶池宴,出陪玉荤行”等等。
    李白以诗文为“艺能伎术”而入翰林,在短暂的志得意满之后,却始终停留在文学侍从的位置上,无从施展其“济苍生”“安黎元”“拯物”“解世纷”的平生抱负,每日多以陪驾、应制、娱君取悦于帝王后妃。很快,李白对于御用文人的生活日渐厌倦,开始了在长安“浪迹纵酒”的生活。
    长安城内,酒肆林立,正好满足了李白痛饮狂歌的生活,他常与贺知章、汝阳王、崔宗之等八位嗜酒者畅饮游乐,时人称为“酒中八仙”。多年以后,一位李白的崇拜者来到长安,写下了一首名叫《饮中八仙歌》的诗,他就是杜甫。在这首诗中,杜甫将李白的狂态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本是疏散人”,无法应付官场上的繁文缛节、尔虞我诈,又从不苟且迁就,因而在朝廷内越来越受到排挤。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自知不能为官场所容,遂于三月上书请还旧山。唐玄宗也认为其“非廊庙器”,便赐给他一笔钱财,准其离开了长安。
    在官场中,李白自由浪漫的天性受到束缚,他不得不再次开始人生的一场漫游,以寻求精神的慰藉。
    天宝三年夏天,李白离开京师后,一路东行,来到东都洛阳。在这里,李白与杜甫第一次相遇了。后来,两人相约游梁宋时,又遇上诗人高适。于是,夏秋之间,三人同游于梁宋,或入酒垆,或登吹台,或游梁园,或观孟诸,饮酒赋诗,慷慨怀古。杜甫在《遣怀》一诗中写道:“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三人相见如故,诗酒清狂,过了一段浪漫而潇洒的生活。
    天宝四年(745年)春,李白回到任城,略置田产,日夕沉饮。不久杜甫来东鲁看望李白,两人又一同游于任城一带。政治上的不得志,使得李白日益沉浸于对神仙道教的憧憬之中。
    天宝五年(746年)春天,李白屡有南游之意,因为卧病甚久,直到秋天才启程。临行前,他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一名篇,诗中说:“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吴越的山水又成为他魂牵梦绕的地方。在那里六朝名士流连于山水之间的风流体态,向慕神仙的信道热忱,都与李白此时的志趣不谋而合。他在此诗结尾处说:“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是最具李白特色的一首诗歌,与李白更多的离开长安后的诗作一样,这里虽然已不见了建功立业的打算,但却在一种傲视与愤激中更加传达出一种盛唐的情绪。
    他不仅高喊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还说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他又说过“一生傲岸苦不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他也说过“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等等。他肆意地“笑傲王侯,蔑视世俗,不满现实,指斥人生,饮酒赋诗,纵情欢乐”。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一切都是冲口而出,但却痛快淋漓、天才极致。
    而李白每一次毫无顾忌的尽情抒发,每一次不满的痛快表达,又无一不在反证着盛唐时代精神自由的程度。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所说:“他们要求突破传统的约束和羁勒;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猎取功名富贵,进入社会上层;他们抱负满怀,纵情欢乐,傲岸不驯,恣意反抗。而所有这些,又恰恰只有当他们这个阶级在走上坡路,整个社会处于欣欣向荣并无束缚的历史时期才可能存在。”
    公元746年,李白在时隔20年后,再次来到扬州。虽然这时生活上已不再如年轻时的豪纵,但依然没有停止漂泊的脚步,此后数年,他南下宣城,北游幽州,以令人惊讶的精力,继续漫游在大唐的国土上。


    3楼2014-04-15 01:17
    回复
      以梦为马的诗人李白
      郑博超
      历史上能够名垂千古的人并不多,李白以他的诗而名留史册。
      年轻气盛的时候喜欢“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非凡气势,喜欢“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的淋漓快意,那种率意驰纵、洒脱不拘每读起来都让一颗年轻的心兴奋不已。只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年少时虽然读出了李白诗中的狂放与叛逆,却不能读出狂放深处的愤怒,叛逆背后的理想。古人讲“知其人,读其书,识其事”,所以只有感受到李白报国济世的理想、傲岸不屈的人格与无奈现实的碰撞后,才能真正读懂李白的诗。
      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走入李白的生命历程。
      据史家考证,1300年前,李白出生于地处西部边陲的碎叶城,5岁时,才随父亲迁回祖籍四川。少年时的李白诗文很好,喜好剑术,为人任侠,曾著文自称“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后来游侠的“噬血仇杀”的一面丢弃了,而“豪饮壮游”的一面却成为他人生中不可割弃的一部分。
      李白25岁离开四川,目的不只是游山玩水,他是很有一番抱负的。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夫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游历三峡后,李白顺江东下,登庐山,访金陵,游扬州,经年浪迹于吴越之间;其后北上洛阳,在安陆成亲,过了几年稳定的日子,其间还曾应朋友邀请,同游太原。
      在科举制之前,很多人是通过自己卓越的声誉和才能而被帝王赏识,并发挥了拯救危难、扭转乾坤的巨大作用。比如辅佐周文王成就霸业的吕望,舍身刺秦王的荆轲,三国时的诸葛亮,东晋的谢安等等,这些都是李白诗文中反复引用的典故,李白在他们的身上寻找着自己的理想,也走上了这样一条途径。与当时已趋成熟的科举制相比,这实际上是一条落伍的路子,但是李白矢志不渝地走了下去,一方面展示出其人格的力量,一方面也预示了他悲剧人生的必然性。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李白奉召入长安,时年42岁,接到诏书后仍然欣喜若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到长安后,唐玄宗亲自召见,任他为翰林供奉,以“布衣侍丹墀”。
      但李白不是追逐权势的李白,也不甘于“摧眉折腰事权贵”,而是“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的李白,可惜玄宗只把他当做一个做应命诗文的才子看待。很快,李白蒙谗出京,失望地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二次漫游。这次漫游的范围更广,从陕西经河南至山东,再至燕赵大地,并和杜甫结下了不朽的友谊。安禄山叛乱期间,他避居庐山,常以谢安自喻,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所以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 ,永王起兵讨逆,李白很踊跃地加入了永王的队伍。
      虽然已是56岁的高龄,李白仍满怀希望地认为这是施展自己的政治理想、建立一番不世功业的大好机遇,他的诗中重又流溢出喜悦和憧憬来。但李白对于政治的认识实在是太天真了。仅仅过了一年,永王兵败,李白受到牵累,以垂暮之年流放到遥远的夜郎。流放途中,行至巫山,始遇赦东还。
      在政治漩涡中接连遭受打击的李白,虽然常常在诗文中表达心中的愤懑,但是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仍未泯灭。在人生的最后一阶段,李白渐入凄凉老病的晚境,然而他的诗情酒兴,还是不减当年。临死前一年,李光弼率兵讨伐史朝义的叛乱,李白闻讯请缨,不幸中途因病废弃。
      公元762年,李白死于当涂,享年62岁。关于李白之死,还流传着醉酒捞月堕江而亡的传说。毕竟是诗人,连死都被附会得风雅而浪漫。
      李白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他以豪放、洒脱的诗风影响着后世,同样以豪放、浪漫的形象在后世流传。他的志向不在诗而成于诗,相反,他有着一番安邦定国、拯济苍生的政治理想,而且终其一生遇百折而不回,这也注定了李白悲剧的一生。
      对于这一点,海子的诗为所有富于幻想的悲情诗人做了最诗意的注解: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
      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
      此火为大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4楼2014-04-15 01:18
      回复
        其实,李白一入永王幕,就已经坠入了玄宗和肃宗父子之间,李亨和李璘兄弟之间争权夺利的旋涡之中了。按理说,李白应该对唐初李世民兄弟为了皇位手足相残的故事耳熟能详,对永王分兵袭击吴郡、广陵已引起江南士民的抵抗更是清楚,可他为什么还要趟永王这趟浑水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李白已经被政治欲火烧得利令智昏一叶障目了。自己已经58岁了,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好好过把政治瘾,将来肯定会死不瞑目的。虽然永王名分不正,但大家都在逐鹿中原,鹿死谁手还未可知,安知永王就不是第二个李世民?可能正是怀着这样的投机心理,李白才乐颠颠地下了庐山,准备跟着永王建立一番不世之业。正如玄宗没看上他的“经济之才”只相中了他的诗才一样,永王看中的也只是他的绝妙诗才,只是让他装点一下风雅的门面而已。李白的自作多情换来的却是牢狱之灾,让他这个以谢安自居的王佐之才,徒然陷入惆怅莫名的愤慨当中。

        李白从浔阳监狱里被暂时取保释放后,自以为已经洗清了罪名,可以重新做人再展宏图了。恰好御史中丞宋若思也十分敬重李白,就把李白留在自己的幕中做事。自作多情的李白以为做政治梦的时机又到了,于是就给宋中丞写了封自荐信,信中,李白说自己“托意在经济”,是“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并且希望朝廷“收其希世之英,以为清朝之宝”,“拜一京之官,献可替否,以光朝列”。但是,这封信非但没起什么作用,反而李白很快就被流放了,于是他只能幽幽地写出“而我谢明主,衔哀投夜郎”和“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这种诗歌,来曲折委婉地表达自己的不满之情。
        759年,因为旱灾,朝廷下令赦免流刑以下的罪犯,李白也在其中。听到这一消息,李白激动万分地写出了一首千古绝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时,他又做起了他的政治美梦,光做梦还不算,李白还想付诸实际行动。761年,朝廷派李光弼东镇临淮,扫清残敌。61岁的李白闻讯竟前去请缨杀敌,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走到半路就被打发回来了。
        至此,李白才意识到自己的政治之梦是彻底没有实现的希望了,而此时离他与世长辞只有一年的时间了。
        “才将命不偶,命与时相背,独立山海间,空老圣明代。”(《赠从弟宣州长昭》)这首诗既是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歌,更是他在政治梦破灭后,对自己一生坎坷政治之路的反思。只是,李白的反思很不彻底,也很肤浅,既没有认识到造成自身悲剧的社会原因,更没有认识到狂热的“政治恋情”才是造成自己一连串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
        李白的一生,可说是做了一辈子的政治梦,但每一次都做不圆。第一次进入长安,连政治之船都没上去;第二次进入长安,虽然上了船,却没进行角色转换,还用文人的一根筋去撞击官场,结果把自己撞了个人仰马翻;第三次居然上错了船,险些遭遇灭顶之灾。天才大诗人,却落了个如此下场,实在可悲可叹。究其原因,除了现实的黑暗无道之外,最主要的恐怕就是李白一点也不懂政治,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聪明的傻子。他稍不如意就爱吟诵的那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最能说明诗人的悲剧本质。要想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就必须“事权贵”,而要想“事权贵”,又必须“摧眉折腰”,“开心颜”是绝对不可能的。而作为文人的李白有的只是傲岸与桀骜,追求的是一种天马行空的自由生活,这样的文人还想去政治之船上乘风破浪,不是天大的笑话吗?命运出现悲剧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实。


        6楼2014-04-15 01:20
        回复
          汪伦的约会
          李国文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的这首《赠汪伦》诗,因为编进了小学语文课本,在中国大地上,几乎无人不知。但是,要问一下,诗中的这位主人公,他的来龙去脉,他的履历行状,恐怕就没人说得上来了。
          只有一个解释,汪伦是一个普通人。
          李白有《过汪氏别业二首》(也作《题泾川汪伦别业二章》),似可参证。但即使这首诗,也没有什么汪伦的细节介绍。只知这位主人,可能很富有,也很好客,因此有条件邀请李白到他家小住。而且他还拥有别墅,在泾川的山清水秀处,正合诗人的雅兴。两人虽然初次见面,“畴昔未识君,知君好贤才”,因此,诗人与汪伦相当投契,一见如故。而且,主人家的高规格接待,也让诗人感动。“我来感意气,捶炰列珍羞”,看来,唐朝的“徽菜”,就相当考究了。
          从诗句“相过醉金罍”,“吴送琼杯”看,李白在汪氏别墅小憩,吃得固然开心,喝得好像更加开心。
          诗题下校注云:“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汪伦善酝,他的家酿美酒,自然是上乘的佳醪,着实令好酒的诗人迷恋陶醉。从两首诗中,“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两次同用“酒酣”一词,我估计是诗人手不释杯的结果,老先生喝高了,来不及推敲,才犯了诗家的重复之忌。由此也证明“李白斗酒诗百篇”的那种米酒,在长安酒肆里出售的,由漂亮的胡姬斟进他杯子里的,大概酒精度较低。如果是二锅头那样的烈性酒,一斗下肚,就该学阮步兵,作三月醉了。
          但这首李白的诗,却使附丽于诗中的汪伦,与诗一齐不朽。正如王勃那篇《滕王阁序》,一句“都督阎公之雅望”,那位洪州牧阎伯屿,便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样,被人吟诵朗读。
          一首好诗,一篇美文,能起到这样的效用,是出乎作者预料的。本是名不见经传的,本是极平凡的汪伦,却在李白的诗中,留下来深情的名声。
          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对汪伦之约,有一段记载:“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
          我特别欣赏“李大笑”这三个字。因为今之“李白”,很难做到大师那样的豁达坦荡。当代作家笔下的贵族化,和当代作家精神的贵族化,碰上袁枚所说的汪伦式的这种老百姓玩笑,究竟有多大的承受力,会不会勃然大怒,会不会扭头就走,真是说不好的。也许因为追求这种贵族化的结果,势必要疏离于那些平常的、平凡的、普普通通的大多数人。同样,这些平常的、平凡的、普普通通的大多数人,不再是文学的忠实读者,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因此,在车载斗量的当代作品中,要想读到李白这样情真意挚的,表现普通人的诗篇,恐怕是很不容易的了。


          9楼2014-04-15 01:23
          回复


            11楼2014-06-06 13:19
            回复
              李白苏轼都曾开过矿


              IP属地:内蒙古12楼2014-06-07 15:22
              收起回复
                长见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12-28 15:57
                收起回复
                  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1-01 08:4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