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应时,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称为内伤七情。七情做为致病因素,有别于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入人体,而是直接影响有关的脏腑而病,情志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所有疾病的转归起着重要作用。
一、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人体的情志活动,必须以气血作为物质基础,气血来源于脏腑正常的生理活动,而脏腑所以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又必须依赖于气的温煦、推动和血的滋养。如《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个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变化。由此可见,气血是脏腑生理功能所必须的物质基础,而情志活动又是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所以,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的关系非常密切。
二、七情的致病特点
七情致病,是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从而导致各种病证的发生。
(一)影响脏腑气机,七情致病,主要影响脏腑气机,使气血逆乱,导致各种病证的发生。其中主要有: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二)直接伤及内脏。七情过激可直接影响内脏生理功能,而产生各种病理变化,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病理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三)情志波动,可致病情改变情志活动的异常,既然能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而导致疾病的发生,那么,对已患的疾病就必然有所影响,或使病情加重,加速恶化,甚至导致死亡。
人有七情,属于精神活动范畴,包括喜,怒、思、忧、悲,恐、惊等情志情绪的变化。通常情绪的波动一般不会危害人的健康。但强烈的情绪波动,或长期消极情绪能引起过度的或长期的精神紧张,使人的健康受到影响,并可引发一些疾病。
中医认为:七情与人的五脏密切联系,与五脏的生理、病理变化相关联,喜与心、怒与肝、思与脾,忧悲与肺、恐惊与肾—一相对应。七情波动能影响人的阴阳气血平衡和运行。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处于平衡状态,保证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剧烈的情志变化,可以使阴阳平衡失调,影响人的气血正常运行,导致气血功能紊乱。正如《素问·举痛论》指出的:“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中医认为七情分属于五脏,为五脏所主。正常情况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忧)为肺志,恐(惊)为肾志。
情志太过之时,则损伤五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恐惊伤肾。
1.喜。喜为心志,心能表达人的喜悦之情。心能主血,喜悦时人体气血运行加速,面色红润,御寒能力。抗病能力提高,罹患心脑血管病的可能下降;
心主神明,愉悦时,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增强,考试时也能有超常发挥,运动员易破纪录;心其华在面,喜悦时会神采飞扬,面带笑容,喜形于色,热恋中的情侣越发娇美动人或潇洒英俊等;心开窍于舌,高兴时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语言流畅动听等;
由于心与小肠相表里,故人在高兴时也胃口大开,久则心宽体胖等等。
喜伤心。过喜的异常情志可损伤心,常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多汗出,胸闷,头晕,头痛,心前区疼痛,甚至神志错乱,喜笑不休,悲伤欲哭,多疑善虑,惊恐不安等症状,可导致一些精神、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发生,严重者还可危及人的生命,如大喜时造成中风或突然死亡,中医称之为“喜中”。
一、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人体的情志活动,必须以气血作为物质基础,气血来源于脏腑正常的生理活动,而脏腑所以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又必须依赖于气的温煦、推动和血的滋养。如《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个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变化。由此可见,气血是脏腑生理功能所必须的物质基础,而情志活动又是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所以,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的关系非常密切。
二、七情的致病特点
七情致病,是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从而导致各种病证的发生。
(一)影响脏腑气机,七情致病,主要影响脏腑气机,使气血逆乱,导致各种病证的发生。其中主要有: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二)直接伤及内脏。七情过激可直接影响内脏生理功能,而产生各种病理变化,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病理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三)情志波动,可致病情改变情志活动的异常,既然能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而导致疾病的发生,那么,对已患的疾病就必然有所影响,或使病情加重,加速恶化,甚至导致死亡。
人有七情,属于精神活动范畴,包括喜,怒、思、忧、悲,恐、惊等情志情绪的变化。通常情绪的波动一般不会危害人的健康。但强烈的情绪波动,或长期消极情绪能引起过度的或长期的精神紧张,使人的健康受到影响,并可引发一些疾病。
中医认为:七情与人的五脏密切联系,与五脏的生理、病理变化相关联,喜与心、怒与肝、思与脾,忧悲与肺、恐惊与肾—一相对应。七情波动能影响人的阴阳气血平衡和运行。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处于平衡状态,保证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剧烈的情志变化,可以使阴阳平衡失调,影响人的气血正常运行,导致气血功能紊乱。正如《素问·举痛论》指出的:“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中医认为七情分属于五脏,为五脏所主。正常情况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忧)为肺志,恐(惊)为肾志。
情志太过之时,则损伤五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恐惊伤肾。
1.喜。喜为心志,心能表达人的喜悦之情。心能主血,喜悦时人体气血运行加速,面色红润,御寒能力。抗病能力提高,罹患心脑血管病的可能下降;
心主神明,愉悦时,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增强,考试时也能有超常发挥,运动员易破纪录;心其华在面,喜悦时会神采飞扬,面带笑容,喜形于色,热恋中的情侣越发娇美动人或潇洒英俊等;心开窍于舌,高兴时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语言流畅动听等;
由于心与小肠相表里,故人在高兴时也胃口大开,久则心宽体胖等等。
喜伤心。过喜的异常情志可损伤心,常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多汗出,胸闷,头晕,头痛,心前区疼痛,甚至神志错乱,喜笑不休,悲伤欲哭,多疑善虑,惊恐不安等症状,可导致一些精神、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发生,严重者还可危及人的生命,如大喜时造成中风或突然死亡,中医称之为“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