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疗法吧 关注:18贴子:98
  • 1回复贴,共1

催眠之声伴随你~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学习是条永无止尽的路,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到临终的那一刻仍然在学习当中,因为死亡的过程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项崭新的学习经验,更何况是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果故步自封、自以为是而终止了学习,那就是浪费了自己的脑袋,是一生中最遗憾的事了。
我并不认识催眠之声伴随你这本大作的作者,但是书中对治疗个案所使用的各种潜移默化的建议,帮助了当事人去除各种错误想法所带来的症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学习经验,值得与读者们共同参考。
由於本书名使用了〔催眠〕为题,在书中也使用一些专有名词,为了有助於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对专有名词有深一步的认知,我非常乐意提供一些个人的浅见。
催眠Hypnos的由来:
〔催眠〕是动物本能的自然现象,就像日常生活中的信仰、吃饭、睡觉一样,因为世界各地文化、环境、背景的不同,名称及使用上也都不一样。
就像单纯的吃饭:中国人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印度与中东地区人用手,不只是用法不同,就连所吃的食物内容也不一样,烹煮方式更是各有所别,如果再进一步研究用筷子的民族,又有许多环境区别,不同环境使用不同材质的筷子;有木头筷子、有竹筷子、象牙筷子、骨头筷子、牛角筷子、银筷子等等复杂的简单问题。
〔催眠〕也不例外,中国对这种现象的名称有上百种之多,西方国家对这种现象的统一原始名称为Hypnos,是古希腊第三代的神,主管快乐与自在之神,也代表最基本的元素之一~睡眠,所以Hypnos也称为〔睡神〕。这又是众人对催眠的误解原因之一,认为催眠等於是睡眠,其实催眠和睡眠除了脑波类似之外(相同机构相反作用),根本风马牛不相干。
1841~1846年间,英国一位外科医师布雷德,詹姆士 (BRAID JAMES),研究动物本能在治疗上之应用,发现了这种治疗心因性疾病所产生的神奇效果(动物自愈能力),非医药领域所能及,所以他把这种现象取名为Hypnos(英文:Hypnosis),经过中文翻译为什麼翻译成〔催眠〕?已不可考。
催眠是无所不在的:
催眠现象的产生是讯息单位的超载。在日常生活当中,讯息单位是无所不在的,讯息单位的来源可以分为;语言、非语言以及接收者的心理三大类。语言的一句话,非语言的一个眼神、一个声音、一个碰触、一首歌、一种气味甚至於天气、时间的变化都会引发催眠现象。
环境中的讯息单位只要被当事人接收与脑子的〔已知〕连结就会产生所谓的催眠现象,从出生到现在存入脑子的已知资料库,无论是正面或负面的已知,其实才是讯息单位最大的来源,直接影响当事人的行为(接收者的心理)。
环境催眠是无法控制的
环境所引发的催眠现象属於非控制范围催眠现象,从各媒体社会新闻报导中时常看到的暴力、杀人、自杀等事件,如果仔细探讨发生原因,可能就是因为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声音或是环境中的某种讯息单位使当事人意识超载引发的催眠现象,使当事人启动了动物的本能性〔攻打〕或〔逃跑〕机构来发泄。
如果讯息单位启动了本能的〔攻打〕机构,在发泄过程中(骂无好口打无好手),受到伤害到的绝对不止是自己,可能还延祸到自己最亲密的人,等发泄完毕以后再后悔或弥补,可能都已经太迟了。因为伤害已经造成事实,这就是一般俗称的失去理性或暂时失去理智,基於人类仍然是动物,因此没有一个人不做会犯错是一项不能改变的定律,相信这种情形一定都曾经发生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如果讯息单位启动了本能的〔逃跑〕机构,想要逃避的想法使脑子传输思想的速度加快,产生焦虑与沮丧,使肌肉紧绷、肾上腺素大量排放,血管受到压迫微血管无法输送养分,长期下来造成免疫系统失调、心脏、血管、肿瘤、癌症疾病,是国内十大死亡原因,这些现代文明所带给我们的疾病问题都和病毒无关,却和每一个人的想法有密切关系。
催眠治疗师也可以称为再教育工作者
催眠师不是医生,所以催眠治疗不是医疗,催眠师不使用任何侵入性药品或仪器,因为每一个人的脑子和身体本身就是一家最大、最好的制药工厂,由催眠师的引导使当事人的精神放松、肌肉放松,脱离现实产生的愉快讯息符号给脑子,启动自己伟大的制药工厂,这些自身排放的贺尔蒙、生长激素等等,可以调适一切生理、增强免疫系统是没有副作用的。
由催眠师产生的催眠现象,完全在催眠师控制的范围之内。催眠师针对当事人症状背后的原因进行疏通、理解或修正,去除没有价值的错误想法,以正面积极的模式取代,使当事人脱离焦虑、沮丧的痛苦,转换成一个快乐与自在的想法。
依当事人的症状情况判断,如有必要情绪发泄,催眠师也会引导当事人做适当的发泄,甚至於让当事人产生一个类似〔梦境〕,在梦境里发泄(年龄回溯或前世疗法之应用 ),这都是催眠治疗的一种技巧应用。
如果适当的称呼催眠师;应该以再教育工作者形容比较恰当。


IP属地:浙江1楼2014-04-17 15:09回复
    (本内容来自徐明催眠研究工作室资料)


    IP属地:浙江2楼2014-04-17 15: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