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况
草潭镇位于东经109°8´,北纬21°3´。草潭镇总面积97平方公里。下辖19个村委会,2008年总人口65650人,其中农业人口60085人。
历史沿革
1951年属第七区,1952年属第十二区,1957年设草潭乡,1958年先后属红星和下六公社,1959年设草潭公社,1983年撤社设区,1986年撤区建镇。2003年下六镇并入。
自然资源
地处雷州半岛西北部,濒临北部湾,呈扁担形,土地平旷,东高西低,海拔5.7~25米之间。多为沙泥土,共有耕地15877亩。海岸线23.5公里,可开发利用养殖的海滩近1万亩,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海水产品有珍珠、对虾、江瑶柱、花蟹、海蜇等。已开发利用海滩涂3420亩,主要养殖对虾、沙虫、和江瑶柱。
经济概况
2000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1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8亿元(渔业总产值1.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9.6%),工业总产值0.23亿元。
2008年全镇完成生产总值54315万元,比2007年增长1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048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5818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449万元。财税收入256万元,增长20.8%,是进入21世纪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国税收入75万元,地税收入1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96元,增长6%。全镇居民存款余额2.71亿元,增长12.2%。
农业
2008年全镇实现农业产值54646万元,增长8.26%,其中种植业产值9838万元,增长7.8%;渔业产值41304万元,增长10.59%;畜牧业产值3613万元,增长8.75%。
工业
2008年,该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工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利用“山洽会”在湛江召开的有利契机,广泛宣传该镇沿海资源优势:风能发电、水产品加工、休闲旅游开发等项目都得到很好的推介。积极争取和引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总投资达1500多万元,2008年引进新项目8个,总投资3050万元,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工业经济呈良好的发展态势。
海洋产业
加强渔业管理,随着海洋渔业资源和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化,进一步调整渔业结构。2008年,该镇淘汰报废渔船8艘,发放补助金52.6万元。举办转产转业渔民培训班4期共250人次,大力发展海洋养殖业,加强滩涂管理,新批滩涂养殖户80户共25120亩,全镇海水养殖面积增加到52000多亩。据统计,2008年该镇渔业产量达到7.3万吨,渔业产值41304万元,其中养殖业产值为16530万元。
第三产业
加快发展信息化、金融服务和连锁经营等现代服务业,大力支持以生猛海鲜为特色的餐饮业发展,形成饮食一条街,积极培育文化、海洋观光等消费热点。全镇各个农贸市场繁荣,新开设1间连锁购物中心,建立1个镇级信息中心和19个村(居)级信息体验站。
全面落实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2008年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认真落实安居工程,投入资金155.6万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54户。打24口深层水井,解决14295名农村饮用苦咸水群众的饮水难问题。基本完成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完成40条村庄规划编制。五保户、特困户和单亲家庭等弱势群体都得到基本生活保障,发放低保金74.4万元。投入资金83万元,扩建镇敬老院1间和建立村级敬老院2间。支持全倒户灾后重建房屋71户共32.7万元。全镇56747人参加2009年度的医疗保险,参合覆盖率达到95.98%;有2581人次住院补偿金额共270万多元,解决了因病致贫的问题。弘扬扶危济困精神,动员全镇干部、群众、学生积极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17万多元。落实粮食综合直补、柴油补贴和能繁母猪补贴资金共2292.4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2008年,由于受“黑格比”台风影响,该镇的基础设施受损非常严重,码头、堤围、道路等很多都受到严重损坏,在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关心支持下,大多已开始修复和重建,投资39万元的开发区堤围路面已铺设完工并通过验收,曲寮围投入资金300多万元,修建了临时堤围200米;渔港码头已完成修复方案的设计,修复工程近日就可全面展开;埠头仔桥已完成桥面的铺设;第一期投资700多万的旧庙海围加固工程开始动工。一级渔港上报基础资料和前期准备工作全部完成。全镇共投入430万元,建设麻罗垌路段、钗仔村委会至茅山村路段、外坡村、甜娘村、柴埠村的硬底化乡道巷道15公里,较好地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
基础设施
渔港内筑起顺岸防浪堤350米,拥有一座长347.9米,宽10米的“丁”字码头,可停泊渔船600多艘。集渔、商、贸于一体,产、供、销于一身,是雷州半岛北部湾畔有名的渔港,被列为省一级渔港。海运可至海南、广西北海、越南等地。渔港的服务设施齐全,加工、保鲜、供销维修等服务行业初具规模,2008年建有自来水塔13座,油库13个,冰厂5间,急冻库3间大型渔网厂2间,手工织网厂36间,机修厂13间,造船厂4间,生产资料供应点20个,海产品收购加工点30档。
历史人物
罗氏兄弟,罗屋村人。兄罗鼎,弟罗海。幼时家贫,无钱求学,劳作之余常到村中私塾偷听,久而久之,遂能背诵《四书》、《五经》,且通晓其义。公元1865年(清同治四年)罗鼎中秀才,29岁考取拔贡,1885年(光绪十一年)中举。公元1889年(光绪十五年)罗海中举。中举后,罗鼎初任罗州诗训,后任遂溪知县;罗海任遂溪县教谕。罗鼎著作甚丰,罗海能诗善画,精于书法,墨迹遍及遂溪、广州湾一带。
草潭镇位于东经109°8´,北纬21°3´。草潭镇总面积97平方公里。下辖19个村委会,2008年总人口65650人,其中农业人口60085人。
历史沿革
1951年属第七区,1952年属第十二区,1957年设草潭乡,1958年先后属红星和下六公社,1959年设草潭公社,1983年撤社设区,1986年撤区建镇。2003年下六镇并入。
自然资源
地处雷州半岛西北部,濒临北部湾,呈扁担形,土地平旷,东高西低,海拔5.7~25米之间。多为沙泥土,共有耕地15877亩。海岸线23.5公里,可开发利用养殖的海滩近1万亩,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海水产品有珍珠、对虾、江瑶柱、花蟹、海蜇等。已开发利用海滩涂3420亩,主要养殖对虾、沙虫、和江瑶柱。
经济概况
2000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1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8亿元(渔业总产值1.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9.6%),工业总产值0.23亿元。
2008年全镇完成生产总值54315万元,比2007年增长1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048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5818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449万元。财税收入256万元,增长20.8%,是进入21世纪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国税收入75万元,地税收入1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96元,增长6%。全镇居民存款余额2.71亿元,增长12.2%。
农业
2008年全镇实现农业产值54646万元,增长8.26%,其中种植业产值9838万元,增长7.8%;渔业产值41304万元,增长10.59%;畜牧业产值3613万元,增长8.75%。
工业
2008年,该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工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利用“山洽会”在湛江召开的有利契机,广泛宣传该镇沿海资源优势:风能发电、水产品加工、休闲旅游开发等项目都得到很好的推介。积极争取和引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总投资达1500多万元,2008年引进新项目8个,总投资3050万元,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工业经济呈良好的发展态势。
海洋产业
加强渔业管理,随着海洋渔业资源和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化,进一步调整渔业结构。2008年,该镇淘汰报废渔船8艘,发放补助金52.6万元。举办转产转业渔民培训班4期共250人次,大力发展海洋养殖业,加强滩涂管理,新批滩涂养殖户80户共25120亩,全镇海水养殖面积增加到52000多亩。据统计,2008年该镇渔业产量达到7.3万吨,渔业产值41304万元,其中养殖业产值为16530万元。
第三产业
加快发展信息化、金融服务和连锁经营等现代服务业,大力支持以生猛海鲜为特色的餐饮业发展,形成饮食一条街,积极培育文化、海洋观光等消费热点。全镇各个农贸市场繁荣,新开设1间连锁购物中心,建立1个镇级信息中心和19个村(居)级信息体验站。
全面落实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2008年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认真落实安居工程,投入资金155.6万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54户。打24口深层水井,解决14295名农村饮用苦咸水群众的饮水难问题。基本完成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完成40条村庄规划编制。五保户、特困户和单亲家庭等弱势群体都得到基本生活保障,发放低保金74.4万元。投入资金83万元,扩建镇敬老院1间和建立村级敬老院2间。支持全倒户灾后重建房屋71户共32.7万元。全镇56747人参加2009年度的医疗保险,参合覆盖率达到95.98%;有2581人次住院补偿金额共270万多元,解决了因病致贫的问题。弘扬扶危济困精神,动员全镇干部、群众、学生积极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17万多元。落实粮食综合直补、柴油补贴和能繁母猪补贴资金共2292.4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2008年,由于受“黑格比”台风影响,该镇的基础设施受损非常严重,码头、堤围、道路等很多都受到严重损坏,在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关心支持下,大多已开始修复和重建,投资39万元的开发区堤围路面已铺设完工并通过验收,曲寮围投入资金300多万元,修建了临时堤围200米;渔港码头已完成修复方案的设计,修复工程近日就可全面展开;埠头仔桥已完成桥面的铺设;第一期投资700多万的旧庙海围加固工程开始动工。一级渔港上报基础资料和前期准备工作全部完成。全镇共投入430万元,建设麻罗垌路段、钗仔村委会至茅山村路段、外坡村、甜娘村、柴埠村的硬底化乡道巷道15公里,较好地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
基础设施
渔港内筑起顺岸防浪堤350米,拥有一座长347.9米,宽10米的“丁”字码头,可停泊渔船600多艘。集渔、商、贸于一体,产、供、销于一身,是雷州半岛北部湾畔有名的渔港,被列为省一级渔港。海运可至海南、广西北海、越南等地。渔港的服务设施齐全,加工、保鲜、供销维修等服务行业初具规模,2008年建有自来水塔13座,油库13个,冰厂5间,急冻库3间大型渔网厂2间,手工织网厂36间,机修厂13间,造船厂4间,生产资料供应点20个,海产品收购加工点30档。
历史人物
罗氏兄弟,罗屋村人。兄罗鼎,弟罗海。幼时家贫,无钱求学,劳作之余常到村中私塾偷听,久而久之,遂能背诵《四书》、《五经》,且通晓其义。公元1865年(清同治四年)罗鼎中秀才,29岁考取拔贡,1885年(光绪十一年)中举。公元1889年(光绪十五年)罗海中举。中举后,罗鼎初任罗州诗训,后任遂溪知县;罗海任遂溪县教谕。罗鼎著作甚丰,罗海能诗善画,精于书法,墨迹遍及遂溪、广州湾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