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吧 关注:2,975贴子:15,258

认识与存在——《唯识三十论》解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济群法师


1楼2014-04-19 17:34回复
     唯识学理论精深,体系严密,以致许多人对之望而生畏。学习《唯识三十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家在短时间内对唯识宗有概括性的认识。以往,我们对唯识的学习多侧重于“唯识见”,即唯识理论的成立。这就容易使唯识学习导入哲学式的思辨,与修行严重脱离。我认为,对于一个宗派的学习,不仅要重视它的“见”,更应结合“行”。以下所谈的九个问题,不少是以往在弘扬唯识中忽略的,如菩提心、菩萨戒、瑜伽止观等。对于这些问题,将结合我近几年对佛法的思考向大家进行介绍。


    2楼2014-04-19 17:34
    收起回复
      二、三性三无性
        佛法虽以有情为中心,同时也关注有情生存的世界。佛法认为,有情与世界之间是正报与依报的关系,二者息息相关。有情因不能正确认识世界而产生诸多痛苦,乃至流转生死。所以,在佛陀的教法中,时常教导我们应如何正确观察、认识世界。
        佛教的各个宗派,对世界有不同的认识方法。声闻教法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观察世界,中观从二谛认识世界,唯识则从三性透视世界。佛法对世界的认识,包含对世界的分类和归纳。五蕴,是将世界归纳为色、受、想、行、识五种元素;十二处,是将世界归纳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十二种元素;十八界,是将世界归纳为十八种元素,在十二处之外增加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唯识以三性认识世界,不仅是对现象世界的归纳和分类,更带有智慧的审视。世界虽然复杂,但若通过三性观察,一切将变得简单明了。所谓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三性的理论,基本统摄了整个唯识学的理论体系,甚至可以说,统摄着整个大乘佛法。太虚大师曾撰写《佛法总抉择谈》,以三性统摄大乘三大体系教法。《太虚大师年谱》云:“三宗各统摄一切法无遗,然在方便施设言教方面,对于三性各有扩大缩小。般若中最扩大遍计执性而缩小余二性,凡名想所及都摄入遍计执,唯以绝言无得为依他起、圆成实性。故此宗说三性,遍计固遍计,依他、圆成也是遍计。唯识宗最扩大依他起而缩小余二性,以佛果有为无漏及遍计执之所遍计都摄入依他起,唯以能遍计而起的能所执为遍计执,无为体为真如。故此宗说三性,依他固依他,遍计、圆成也是依他。真如宗最扩大圆成实性而缩小余二性,以有为无漏及离执遍计摄入圆成实,归真如无为之主,唯以无明杂染为依他、遍计执相。故此宗说三性,圆成固圆成,遍计、依他也是圆成。”说明了三性与整个大乘佛法的关系。
        遍计所执性,代表着凡夫认识的世界。“遍”即普遍,“计”即分别,但这种分别是虚妄颠倒的分别。产生分别之后,心行随之陷于执著中。因为分别是错误的,故由此产生的执著也是荒谬的。这种遍计所执,使凡夫生活在错觉的影像中。
        遍计所执性非凭空而有,其建立基础为依他起性,这正是唯识学所说的“假必依实”。也就是说,有情的妄执是以因缘假相为依托。其中,包含能缘之心(见分)和所缘境界(相分)两方面,这是形成遍计所执性不可或缺的条件。能缘的心,特指无明、颠倒的心。因为智慧的心能照见诸法实相,不被境界所转。而妄心才能显现妄境,产生妄执,形成凡夫心的妄流相续。
        我们这个世界,是遍计所执性和依他起性的世界。但对一般人来说,根本无法将遍计所执性和依他起性分辨清楚。凡夫的认识都停留于遍计所执性,无法触及依他起性的层面。比如我们将认识投射于一张纸上,所认识的这张纸(遍计所执性)和实际上的纸(依他起性)并非一回事。但一般人总是将之混淆起来,以为自己见到的就是事物真相。
        圆成实性是法的实质,法的共相。但圆成实性并未离开依他起性,必须透过依他起性,才能认识圆成实性。圆成实性与依他起性是不一不异的关系。所谓不一,乃因圆成实性是无差别的,而依他起性是有差别的。所谓不异,则因圆成实性乃依他起性的本质,是共相,并未离开依他起性,故不可在依他起性之外另觅圆成实性。圆成实性是真如、空性,要通过无分别智方可现量证得,非凡夫的语言、思维所能及。
        三性代表着人类认识世界的三个层面:遍计所执性代表有情的妄觉世界,依他起性代表缘起的现象世界,圆成实性代表着世界的本质、真相。三性的思想告诉我们,什么是假有,什么是真实有。其中,遍计所执性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意识的妄觉显现;依他起性是依缘而生的现象世界,这种现象虽然是有,但只是假有;唯圆成实性,才是真实的有。
        因为遍计所执性的关系,所以我们现在看不到依他起性的真相。惟有证得空性之后,再反观依他起的现象,才能真正认识它的如幻如化。《厚严经》有个著名的偈颂:“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引自《成唯识论》卷八)大意为:若非通达真如,是不可能了知缘起的如幻。相反,惟有通达空性,才能了知缘起的虚幻本质。许多停留于闻思正见的学人,虽已在认识上了知依他起相的虚幻,但面对事相时,却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将其视为恒常的存在。必须有了空性体悟,并安住于空性中,才能透视缘起的真相。
        三无性之说是建立在三性基础上。之所以提出三无性,是有针对性的,主要为了解释《般若经》中“一切法无性”的道理。在唯识体系的经论看来,《般若经》所讲的“一切法无性”及“空无自性”是有密意的,决不能仅从字面去理解。对于“一切法无性”的思想,唯识经论通过“三无性”来理解:即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这三无性正是建立在三性的基础上。
        第一、相无性。根据遍计所执性建立,即遍计所执性的体相是没有的。第二、生无性。根据依他起性建立,因一切皆是缘起,所以无生。所“无”的是自然性,相当于中观否定的自性。所谓自然性,即不依赖因缘产生的自性,从依他起性的角度审视,是不存在的。第三、胜义无性,所“无”的仍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否定的“自性”是遍计所执性,而圆成实否定的“自性”,仍是遍计所执性。这就是《般若经》所讲的无自性不否定依他起性。依他起的假相是有,而圆成实的胜义也是有。但要认识依他起性的假有和圆成实性的真实相,必须彻底否定遍计所执性,清除我们认识世界时介入的错误认识和执著,方能通达诸法实相。
        如实了解三性、三无性的思想,能帮助我们通达中道实相,进而认识到,哪些需要了知,哪些需要断除,哪些需要证得。这正是《解深密经》说的所应知、所应断、所应证:遍计所执性是应该了解的,因为它是虚妄的;依他起性是应该断除的,因为它是杂染缘起;圆成实是应该证得的,因为它是诸法实相。


      4楼2014-04-19 17:36
      回复
        五、种子,种性
          种子说是探讨万法生起之因。各种宗教、哲学在解释世界现象时,必然关注世界形成的原始因素,即第一因。所谓第一因,须具备两大特点,一是不变的实体,二是能派生他物而不为他所生。关于这个问题,一神教是以神或上帝作为创造世界的第一推动力。而哲学观点有二:唯心论以心为第一因,唯物论以物质为第一因。
          唯识学则认为,万法生起之因,正是种子。在自然界,万物生长皆以种子为因,如稻种、麦种、树种等。人亦不例外,父母种子的结合,才孕育了我们的生命。唯识学所说的种子,却另有所指。所以借用“种子”之名,因为从出生万法的角度来说,它和普通种子确有类似之处。唯识学立足于妄识剖析世界。那么,妄识又是怎样产生并显现这丰富多彩的世界?根源就是妄识中储藏的各类种子。由不同种子的显现,在我们眼前呈现出世间万象。现在的世界,远比过去的时代复杂,原因就在于人心散乱,妄想纷飞。
          一切现象的产生,包括我们每个起心动念,皆以种子为因,并由意识虚妄分别。反省我们自身的心行,所以产生种种恶念,皆因阿赖耶识中具备相应的种子。若阿赖耶识中没有嫉妒、贪婪、嗔恨的种子,那么,无论遭遇什么境界,都不会生起嫉妒等不良情绪。每天,我们会说许多话,做许多事,同样根源于内在种子的现行。由“种子生现行”,而展现不同的生活方式,并在重复过程中使原有心理因素进一步强化。所以,一切心念、情绪和性格,都是通过重复积累而成。有怎样的心念,就会呈现怎样的世界。虽然我们生活在同一空间,但各人眼中的世界又是不同的。当然,人不是机器,每次心理活动的重复都离不开意识参与,并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调整,并非一成不变的简单拷贝。
          种子说和哲学所说的第一因有何不同?种子有六义,首要特征便是“刹那灭”,即刹那之间就会生灭。比如稻种,若恒常不变的话,就无法开花、结果。生命中的种子也同样如此。正因为具有生灭的特征,才会在生命延续中不断变化。与此相反,第一因是恒常不变的。此外,佛教认为生命是无始的,种子和现象之间互为因果。“种子生现行”,是以种子为因,现行为果;而“现行熏习种子”,则以现行为因,种子为果。当然,“种子生现行”和“现行熏种子”是同步进行的,当种子生现行时,种子又因现行的熏习得到一次强化。
          唯识学中,与种子说相关的还有种性学说,这一思想最早出现于《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中,将种性归纳为声闻种性、缘觉种性、菩萨种性、不定种性和无种性五类。也就是说,成就佛道,须有成佛的种子;成为阿罗汉,须有成为阿罗汉的种子。至于无种性,则类似佛经所说的一阐提,善根已断,修行无望。这一说法和早期传入的《涅盘经》思想多少有些冲突。因为《涅盘经》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是,从有情现状来看,确有不同种性之分,也可理解为不同根机。有些慈悲心强盛,是菩萨根机;有些出离心迫切,是声闻根机;也有些恶业极深,善根几乎湮没不见。虽然人的根机千差万别,但从缘起法的角度来看,亦非固定不变。如声闻种性者,若不断给予菩萨道的教化和熏习,久而久之,也可能回小向大,转为菩萨种性。而无种性者,若有因缘听闻佛法,不断熏习,未必没有转变的可能。所以,种性虽然存在,但也不可理解得太机械。


        7楼2014-04-19 17:37
        回复
          六、菩 萨 行
            通常,对唯识的学习多偏重于“见”的方面。尤其是民国以来,唯识学基本流于哲学式的研究,与修行严重脱节。须知,大乘佛法的核心为菩提心、菩萨行、空性见,缺一不可。
            汉传佛教中,关于“见”的内容非常丰富。唯识学人多以《成唯识论》为核心,探讨三性、八识诸法,阐述唯识无境理论;中观学人则以《中论》、《十二门论》为核心,宣扬二谛、八不,显示缘起性空的中道实相;禅宗学人重视明心见性,“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认为见性后一切迎刃而解。翻看禅宗语录,很少涉及菩提心和菩萨行的内容,认为见性便自然具足佛果的一切功德。那么,抛开菩提心、菩萨行,见性能否成佛?一定是不行的。没有菩提心和菩萨行,就没有大慈大悲的成就,终不能成无上菩提。
            菩萨行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此外还有十度,于六度后增加方便、愿、力、智。从六度而言,“慧”只是其中之一,虽是最重要的一度,所谓“五度如盲,般若如导”,但不可替代前五度的方便行,这正是宗大师在《广论》所说的“如是于余亦当了知,方便、智慧不离之理”。对于成佛来说,方便与慧,缺一不可。
            翻开唯识经论,都有相当篇幅谈到菩萨行的内容。《解深密经·地波罗蜜多品》论及六度、十度的修行,《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对菩萨行有详细介绍,《摄大乘论·彼入因果分》谈到六度修行,《成唯识论》也讲到菩萨行。此外,《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辨中边论》等经论中,也包含着菩萨行的内容。可见,菩萨道的修习绝非只重视般若而已。十地菩萨的修行,就是圆满十度的过程。而菩提资粮的积累到佛陀功德的成就,也是以修习十度(尤其是前六度)为核心。


          8楼2014-04-19 17:38
          回复
            七、瑜伽止观
              唯识学的建立,和瑜伽师的止观经验有关。他们通过修习止观,体悟到万法唯心之理,提出“诸识所缘,唯识所现”。作为唯识学的修行,瑜伽止观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中,专门介绍了大乘瑜伽止观的修习。瑜伽唯识学的根本论典《瑜伽师地论》,则是以瑜伽师的修行次第为线索,建立三乘的修证体系。
              “瑜伽”并非佛教特有的概念,在印度早期的六师外道中就有瑜伽派。唯识宗和“瑜伽”一词有特殊关系,有时甚至以“瑜伽”作为唯识宗的代名词,这主要和《瑜伽师地论》有关。瑜伽,意为相应,即自心与三乘境行果相应。瑜伽师,则是追求解脱、其心能与三乘境行果相应者。地,为修行过程,即三乘修学的次第及位次。
              “止观”是帮助我们与三乘境行果相应的手段。通过闻思经教、如理思惟,我们能获得理论上的正见。但以闻思培养起来的见,只是一种认识,难以抵挡生命固有的习气。惟有通过止观修习,将闻思正见落实于心行,才能转化为摧毁烦恼的心理力量。所以,教下修行多以止观为契入空性的途径。
              止,是将心止于某一境界。凡夫心的最大特点是不稳定,或掉举,或昏沉,或散乱,整日摇摆于各种情绪间。就心行而言,止,能使心念专注于一处。比如光,通常情况下只能用来照明,但以凸透镜聚成一点后,却能引燃火苗。止的力量,生活中随处可见。有些人在工作时极其投入,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这也是一种止。问题是,这种专注虽能使工作效率极大提高,却不会引发智慧。同样的道理,止于烦恼之因,必定招感苦果。若我们专注于嫉妒,或专注于嗔恨,则将引发力量强大的嫉妒和嗔恨。所以说,止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止的内容。
              佛法倡导的止观,目的在于开发内心的觉性,这就必须以正知正念为前提,并非止于任何一处皆可。若止于烦恼,就在不断培养不良习气,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观,更应以佛法正见为指导,惟有如此,才能以此照见五蕴皆空,照见诸法实相。
              我法二执,令我们始终处于不觉的状态,于依他起的相见二分中生起能所执,因而被限制在自己构建的二元世界中。由于执著二元对立的境界,于是引生种种烦恼,并在这些心理推动下不断攀缘所执的境界,使生命在妄流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修行的关键,在于打破能、所执。惟有如此,才能恢复觉性作用。凡夫往往执著“我”是实实在在的,从而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的一切备加珍惜,刻意呵护。那么,如何突破能所执?无论是中观正见还是唯识正见,目的都是摧毁这种遍计所执。佛法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
              没有恒常的自性,我们所有的妄执,都是人为赋予的虚妄分别,并非客观存在的事实。一旦洞察其虚幻本质,执著自然减少,就如成年人不再执著儿时游戏一样,因为我们已了知游戏实质。
              现实中,我们最牵挂的,往往是最在意的。所以,唯识修行有两个层次:一是认识境空,了知境界乃内心迷惑的显现,并非独立于心外。二是认识心空,不但境界是空,心亦了不可得。正如《辨中边论》颂曰:“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我们的心,被限制于根、尘之中,前者为能执,后者为所执。修观,就是以所学正见去观察境界,照见能缘之心和所缘之境的本质。
              心有两个层面,一是能所的层面,一是超越能所的层面。禅宗和大圆满的修法,是让我们直接契入并超越能所的层面。说空,并不是去找空,而是要照破自性见;说无常,也不是去找无常,而是要照破常见。若不能摆脱常见和自性见的误区,心便无法超越能所。过去,我们一直身在牢笼而不自知,反而感觉很踏实。又或者,以为这牢笼坚不可摧,只得老老实实地按其规则生活。事实上,只要找到开启牢笼的机关,束缚我们的一切就会散去。若有一天,能以佛法智慧将妄执照破,心就从中解放出来了。这正是禅宗所说的“灵光独耀,迥脱根尘”。
              一旦迥脱根尘,心便不再粘于五欲尘劳之上。修习止观,是帮助我们培养并保持警觉的心,对心念起落不迎不拒。能做到这一点,尽管情绪来来去去,却无法染污我们的心,就像云彩无法染污虚空一样。此处所说的瑜伽止观,并不纯粹是唯识宗的用心方法。说这些,只是为了让同学们对止观的用心和要领有大概认识。至于具体用心方法,以后可次第修习。


            9楼2014-04-19 17:38
            回复
              八、转  依
                依唯识教理修行,最终是为了实现生命的转依。所以要转依,是因为我们不满于现有的人生状态,看到了生命的种种缺陷。学佛,根本意义是帮助我们改变生命现状,唯识的术语为“转依”。
                转,即转变;依,即生命的依处。生命依托有二,一是阿赖耶识,一是真如。阿赖耶识是染净依,即染、净一切法生起的依止。同时,阿赖耶识还是妄识,以虚妄杂染的力量为生命主流。所以,人生充满着惑业苦。我们不希望继续轮回,继续重复这样的生命,就要转变生命依托,转染成净,转识成智。真如,即空性,是清净无染的。但在凡夫状态中,空性却因无明和妄执呈现出杂染状态。真如是迷悟所依,凡夫为无明所惑,故流转生死。一旦觉悟,方见生命本来面目。大家可能不理解:空性怎会有染、净的层面?其实,空性本无杂染成份,因无明而显现杂染,而杂染的作用和显现也未离开空性。所以,杂染和空性是不一不异的。
                转依,是通过对空性正见的禅修,去除阿赖耶识中的杂染成分,以如实智通达空性。在凡夫位上,生命是以识为主,而在圣者位上,则是以智为主。这就需要通过修行转变有漏识,成就无漏智,所谓转八识成四智。分别是:转第八识成就大圆镜智,转第七识成就平等性智,转第六识成就妙观察智,转前五识成就成所作智。转识成智,须经止观方能完成,这正是佛法与哲学的不共之处。唯识讲到的种子、八识、三性等思想,哲学也多少有所涉及。不过哲学是玄想的产物,无法透过止观落实于心行。因此,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生问题。止观和转依,都是学习唯识的重点所在。


              10楼2014-04-19 17:38
              回复
                九、因  明
                  因明是唯识学的方法论。唯识学的理论建构,尤其是《成唯识论》,基本是按严谨的因明公式建立起来。若对因明一窍不通,学习相关论典定会存在困难。
                  因明为逻辑论理学科。形式逻辑有三大流派,分别是印度的因明、古希腊的形式逻辑和中国的墨辩。西方的形式逻辑,是作为认识论出现的,以此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故一切科学研究多以逻辑为基础,由大前提、小前提而得出结论,即通常所说的三段式。如:人都是要死的(大前提),鲁迅是人(小前提),鲁迅是要死的(结论)。问题在于,虽然大前提是建立在大众共同经验的基础上,但人类认识的本身就存在局限,故大前提无法论证,形式逻辑的严谨性也就值得商榷了。墨辩,即墨子的辩论方式。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纵横家,他们游说诸国时,总结了很多思辨方法,墨子就是其中的典型。
                  因明渊源于印度早期六派哲学中的尼夜耶,虽非佛教独有,但真正使因明发扬广大的却是佛教。其后,又随佛教传入中国,乃至世界。早期,因明以五支论理,而陈那论师使用的是宗、因、喻三支,传至法称论师,只剩下宗和因二支。宗,首先提出命题;因,是对命题进行论证;喻,则是用已知证明未知。和三段式相比,顺序正好相反。因明公式是结论在前,宗就相当于三段式的结论。若将前例以因明进行阐述,那就是:宗,鲁迅是要死的;因,他是人,人都是要死的;喻,杜甫是人,杜甫是要死的;李白是人,李白是要死的。宗、因、喻分别有严格限定,如宗有九过,因有十四过,喻有十过。也就是说,成立宗必须远离九种过失,成立因必须远离十四种过失,成立喻必须远离十种过失。
                  因明和形式逻辑虽有相通之处,但因明在论证时会首先抛出命题,命题能否成立,除了因的说明,还有喻作为补充。如前例,喻中会举出很多人,除非举出一个不死的人,对方才能驳倒这一命题。从这个角度说,喻也是一种因,是加强论证的力度。所以,我认为因明比形式逻辑更严谨,因为它不曾预设一个无法论证的大前提。
                  除论证方式的不同,因明和逻辑的区别还体现于各自的作用。形式逻辑是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以人类的共同经验为前提,以现有认知去了解未知世界。而因明完全是为辩论服务的,因为辩论需要相应的游戏规则,否则就会落入诡辩。
                  掌握因明,不仅需要学习理论,更要实际运用。藏传佛教的僧教育,涵盖内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五科。僧人们接受了严格的因明教育,并通过每天的辩经不断训练,为学修、弘法奠定了扎实基础,值得我们借鉴。
                  因明和唯识相关的典型公式,为“真唯识量”。当年,玄奘三藏即将离开印度时,戒日王召开无遮大会,玄奘三藏根据唯识原理提出这一公式:“宗:真故极成色,不离于眼识;因: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喻:犹如眼识。”以此说明,色法不离眼识等。玄奘三藏抛出命题后声称,若有人能在十八天内改动一字,便砍头相谢。结果无人能够应战,从而名闻印度。由此可见,唯识理论系统而又严谨,学通后将受益无穷。
                  以上是唯识学的相关介绍。唯识虽然理论繁琐,名相庞杂,但重点内容不外乎前面介绍的九点。六经十一论所关注的,也始终是这些基本问题。当然,每部经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同样介绍八识,《成唯识论》、《辨中边论》、《摄大乘论》、《唯识三十论》在解说时会有所区别。三性思想也同样,从《瑜伽师地论》、《辨中边论》到《摄大乘论》,都从不同重点对三性进行了阐述。正因为各有侧重,我们才需要学习不同论典,否则一部足矣。总之,学习唯识不要有畏惧心理。复杂与否是相对的,抓住这些要领,也就抓住了唯识学的核心,一旦学通,便能举重若轻。


                11楼2014-04-19 17:39
                回复
                   第二章 关于本论


                  12楼2014-04-19 17:40
                  回复
                    一、作  者
                      《唯识三十论》的作者为世亲菩萨,又译天亲,音译伐苏畔度,在佛教史上地位极高。世亲菩萨早年于有部出家。在当时的印度,大乘佛教并没有独立的僧团。所以,龙树、提婆等大德虽弘扬大乘佛法,却都在部派佛教的僧团出家。有部是部派佛教的重要宗派,在著述方面尤有建树。佛教史上的第四次结集,即由迦湿弥罗的论师们完成,《大毗婆沙论》正是此次结集的重要成果。《大毗婆沙论》共两百卷,以正统的有部思想对阿含经典的义理作了详尽阐述。
                      世亲菩萨于有部出家,后兼学经部理论。因《大毗婆沙论》不外传,世亲菩萨便匿名来到迦湿弥罗学习此论,并以经部思想批判有部论点。世亲菩萨在弘扬小乘的阶段,著述颇丰,有“千部论主”之誉。其中,以《俱舍论》影响最为广泛,时称“聪明论”。此论在中国也影响甚巨,早在南北朝时期,便出现了专事研究并弘扬《俱舍论》的俱舍师。
                      当时的印度,小乘僧团中往往没有大乘经典,在教理学习上非常封闭,难免产生局限,世亲菩萨也因此轻视大乘。无著菩萨便设法度化他,托病令世亲前来探望,并命人在其邻室诵念大乘经典。世亲菩萨听闻大乘思想后,顿觉极为殊胜,于是回小向大,广造论释弘扬大乘。他不仅对弥勒菩萨的《辨中边论》、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十地经》等许多唯识论典作了注解,还造论阐发自己的唯识思想。其中,思想最为成熟的是其晚年所著的《唯识二十论》和《唯识三十论》,尤其是后者,代表了世亲菩萨对唯识学的发展和建树。


                    13楼2014-04-19 17:41
                    回复
                      二、本论的撰作目的
                        如果说无著菩萨是唯识宗的创立者,那么,世亲菩萨便可谓集大成者。因为唯识宗的理论体系正是在其手中不断完善并趋于成熟的。
                        世亲菩萨撰写本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破我法二执,显唯识中道之理,这在《成唯识论》中也有说明。其实,整个佛法的建立是为了破除我法二执。二执如蔽目之叶,使众生看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理,因我执产生烦恼障,又因法执产生所知障。这无始以来的二执、二障,正是有情流转生死的根源。佛法虽有宗派之分,但皆以破除二执为目的。中观讲一切法空,一切法无自性,空的就是我法二执。禅宗祖师的机锋棒喝,夺能夺所,扫荡的也是我法二执。
                        唯识学建构的理论体系,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唯识见,认识世间万有只是心识的显现。除此而外,并无我们所认为的实我实法。在《成唯识论》的开头几卷,广破小乘和外道的种种我法之见。《唯识三十论》更是开宗明义:“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以此破我法执,显唯识理。只有破除我法二执后,才能证得我空、法空的真理,成就菩提涅盘的果位。


                      14楼2014-04-19 17:41
                      回复
                        三、本论的组织结构
                          《唯识三十论》由唯识相、唯识性、唯识位三部分组成。
                          首先是明唯识相,共二十四个偈颂。相就是现象,唯识相主要属于依他起相的范畴,从正面成立唯识。通过对八识的分析,阐述三能变的思想,即八识如何展开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其中又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破我法二执,其次是成立诸法唯识,第三是解答外人疑难。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可以使我们认识到缘起的世界是怎样建立的,从而树立唯识正见,转迷成悟,转识成智。凡夫的思维处于错误惯性中,而这种惯性又来自无始无明。所以,必须依佛法正见分别、思维、抉择,依佛法正见重新审视世界。正见为八正道之首,是契入佛法的唯一门径,能以佛法正见观察世界、人生,取代原有的错误认识,这是学佛必须具备的基础。
                          学习唯识,须在唯识见的指导下修学。当然,唯识见并非趣向真理的唯一途径。有些人文化基础差一点,逻辑思维弱一点,学习唯识理论会有困难。但也不必因此担忧,佛法中任何一宗的正见都可以帮助我们见道。各人根机不同,适合法门也不同,应该寻找适合自己修学的佛法正见,作为破迷开悟的武器。
                          学习唯识相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树立唯识正见。民国以来,唯识宗几乎演变为纯哲学的理论。法相唯识有众多名相,但建立名相是为了排遣名相,故唯识是以建立名相始,排遣名相终。《解深密经》对此有个生动的比喻,即“以楔出楔”:有物堵塞于竹筒内,打入锲子是为了将其打出来,因此打入锲子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众生无始以来为妄执所转,学习唯识,是为了以佛法正见取代原有的错误知见。若进入唯识殿堂之后,沉溺在名相中转来转去,乐此不疲,忘却本来目的,岂非本末倒置?
                          其次是关于“唯识性”。建立唯识是为了扫除遍计所执性,通达圆成实性,这是学习唯识的根本。但很多人往往停留于理论,不知对唯识理论的执著亦成了遍计所执。认识唯识相,既不是为了满足内心好奇,更不是为了获得玄谈素材,而是为了契入唯识性。而唯识性就是真如实性,是三性中的圆成实性。正如《唯识三十论》所言:“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
                          第三是关于“唯识位”。位,是修行的过程和位次。在唯识位的内容中,包含行和果两部分。行,是修行过程;果,是通过修行证得的二转依果。这部分内容,是从唯识相证得唯识性的修行过程。
                          《唯识三十论》主要由这三部分组成。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个偈颂,但文约义丰,正所谓“含万象于一字,约千训于一言”。既是一部唯识学概论,也是唯识学集大成之力作。


                        15楼2014-04-19 17:41
                        回复
                           第三章 正论


                          17楼2014-04-19 17:42
                          回复
                             1标宗


                            18楼2014-04-19 17:43
                            回复
                              总说三能变识
                                “所变”为相见二分,有所变,必然就有能变。那么,能变的识是什么?究竟有哪些识是能变?颂曰:“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唯识学的早期经典,如《辨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摄大乘论》,都属于一能变的思想。也就是说,八识中惟有第八阿赖耶识是能变,前七识都是能缘,是第八阿赖耶识变现的。
                                 世亲菩萨则提出三能变的思想,这一理论不仅出现于《唯识三十论》,在他对《辨中边论》所作的注释中,也持同样观点。《辨中边论》有新旧两种译本,真谛译本名《中边分别论》,属于一能变的思想,世称旧译;玄奘译本属于三能变的思想,世称新译。从整个唯识学来说,对于能变的问题,主要分歧就体现于这两种思想。
                                按照“三能变”的思想,八识都是能变。“此能变唯三”,是说能变的识有三类八种,三类即异熟识、思量识、了别境识,八种则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新译唯识思想仅有八识,而旧译讲到九识,在八识外又提出无垢识。
                                第一类为异熟能变,即第八识。此识作为生命的果报体,在有情招感果报的过程中承担直接责任,相当于一家之主或企业法定代表人。因为其余的识无力承担如此责任,故此识又名真异熟。此外还有异熟生,即异熟识派生的部分。当第八识投胎后,会衍生出前六识及相关的一些活动。
                                异熟有三重含义。首先是变异而熟,异熟代表着一种果报,但果报必须有因才能感得,故第八识又名种子识。因的成熟,需要缘来推动。若只是将种子储藏在仓库,没有外在条件去成就它,也不可能生长。只有将种子埋在地里,辅以阳光雨露,才会生根、发芽、感果。所谓变异,是由外在因缘的刺激,使种子发生变化,从而转化成熟。其次是异时而熟,所谓异时,即造因和感果不在同一时间,须假以时日才能完成。第三是异类而熟,即因和果在性质上有所不同,所谓“因是善恶,果唯无记”。虽然因有善恶区别,但果报体却无善恶之分。在人生旅程中,有些人始终穷困潦倒,命运多舛,也有些人一生富贵荣华,诸事顺遂。虽然这是由前生造作的善恶业力所致,但不能因此衡量他们今生的善恶。现状说明的,只是一个人的过去。所以,判断某人的善恶不能看其生存环境如何,关键要看他现在做了什么。具此三义称为异熟。第八识是真异熟,是有情生命的总报体,因而称为异熟能变。
                                第二类是思量能变,即第七末那识。末那为梵语,汉译为意,思量义。每个识都有思量义,为什么唯独将第七识称为末那识呢?因为第七识具有“恒审思量”的特征。在八个识中,第八识是恒而非审,虽然无始以来相续不断,但不具有思维分别的作用。而第六意识虽具有分别思考的能力,却审而非恒,因为意识不是恒常的,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间断。惟有第七识,才同时具有恒和审两个特征。末那识和第六意识具有特别的关系,一方面是第六意识生起的俱有依,同时又作为前六识的染净依,影响着前六识的活动。凡夫的行为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著相,一是以自我为中心,这种染污的心行正是根源于第七识。
                                第三类为了别能变,也就是前六识。前六识能对事物进行了别,其共同特点为粗了别。在我们的生命中,虽然第七识和第八识随时都在产生影响,但作用是潜在而微细的,非意识所能感知。而前六识对事物进行的判断是粗显的,正因为粗显,我们才有感觉。也就是说,凡是我们能感知的,几乎都是意识的作用。
                               


                              20楼2014-04-19 17: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