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语吧 关注:63贴子:454
  • 6回复贴,共1

粤语形成於古广信——兼谈粤语的文化价值和保护问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粤语形成於古广信”,是我和叶国泉先生合作的《粤语源流考》一文首先提出的。这篇论文曾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上宣读,后发表於《语言研究》1995年第一期。1996年,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等单位在封开举办“岭南文化古都”专家论证会,我在会上宣读了题为《封开粤语全浊塞音声母初探》的论文,会后又发表了《粤语起源地新探》,对这一课题作进一步论证。现在我扼要介绍这些论文的主要观点,同时公布我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


1楼2014-04-19 22:44回复
    封开粤语的全浊塞音:早期粤语活化石
    粤语保存著古代雅言的大量因素,可以通过粤语与《切韵》音系的对照证实。《切韵》是我国最早一部音韵学著作,成 书与隋朝初年,所记录的是南北朝时期读书人的音系,也就是晚期雅言的音系。以《切韵》音系跟今天汉语七大方言进行对照,可以看出,保存这个音系最多最完整 的是粤语。以古代的入声为例,北方的汉语方言由於受游牧民族语言影响,塞音韵尾普遍脱离,因此,现在这一带的人们完全不知道入声是怎麽一回事。其他汉语方 言虽然保存一些入声,却不完整。粤语由於拒绝了“入派三声”这一变化规律,所以保存著古代的全套入声,同鼻音韵尾整齐对应。同时,粤语有9个声调:阴平、 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中入、阳入,其调值与《切韵》音系基本一致。
    在粤语的形成地封开一带,古代雅言音系的因素保存得更为明显。《切韵》音系中有一套全浊塞音声母,这套全浊塞音 声母在汉语大多数方言中已经消失,在今天的粤语广州话亦已无存,却在封开的粤语中保存完整。更令人注意的是:在封开粤语,不仅在《切韵》中属全浊塞音 “并”、“定”、“群”母的字仍然读为全浊,而且在《切韵》中已经念为清塞音“帮”、“端”、“见”母的字也读为全浊塞音。“浊音清化”是汉语声母演变的 一条规律。根据这条规律,全浊塞音声母越发达,其年代便越久远。封开粤语全浊塞音比《切韵》音系发达,说明它保存著比《切韵》成书年代更早的音系,也就是 两汉时期的雅言音系。所以说,它是古代雅言不可多得的活化石,是早期粤语的遗存,是粤语形成於古广信的见证,是岭南文化发祥於广信的佐证。


    3楼2014-04-19 22:48
    回复
      从“沿江分布”看早期粤语的中心
      由於广信地处桂江、贺江与西江汇合之处,扼西江之要冲,沿江向东可抵番禺,溯江向西可抵交趾,向南则可通过北流江、南江等支流抵达郁林合浦诸郡,在以水路为主的年代是个交通枢纽。粤语在这一带形成之后,便凭藉江河而向东、西、南扩展,因此形成了“沿江分布”格局。具体可按流域分为六个次方言区:
      1. 西江—珠江流域由广信沿西江向东至番禺(广州)一带,包括广西梧州、贺州和广东肇庆、佛山、广州、中山、珠海、东莞、深圳等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三国时期,东吴政权将交州州治从广信迁至原南越国的首府番禺。番禺是两千多年不衰的东方大港,其周围的珠江三角洲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发展农业和商品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因而逐步成为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广信到番禺便成为粤语通行的主要区域。这一带的粤语通常称为“广府话”。
      2. 浔江—郁江流域由广信溯西江、浔江、郁江直抵交趾郡,包括广西南宁、崇左、贵港三市及其所属大部分县。交趾郡也是汉族移民较早定居的地方,因而这一带很早就有粤语传入。这一带的粤语次方言跟广府话接近,可以互相通话。
      3.北流江—南流江流域 由广信溯北流江而上,经南流江到合浦郡,包括广西玉林、北海、钦州三市及其所属各县。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后,地处南流江出海口的合浦成为最早的始发港之一,这一带成为岭南早期的商贸要道。随著商贸发展,粤语逐渐通行。这一带的粤语保存古汉语音韵较多,跟封开一带的粤语较为接近。


      4楼2014-04-19 22:50
      回复
        4. 南江—鉴江流域 由广信溯南江而上,越过云开山脉到鉴江流域,包括广东云浮、茂名、湛江三市及其所属大部分县(市)。这条通道一直通向雷州半岛南端的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徐闻,因此也是一条商贸要道。鉴江流域古属高凉郡,在南梁、南陈及隋三朝,当地俚人首领冼夫人与太守冯宝共谐连理,奉行汉俚和睦的政策,使汉族移民文化和百越土著文化逐步融合,由广信传入的粤语也就逐步在这一带通行。这一带的粤语吸收了当地土著语言的一些因素,但总的来看,语音与广府话差异不大,可以相互通话。
        以上四个次方言区,都从广信出发,通过水路扩展而形成,其音系也就保持著较大程度的一致性。以下两个次方言区情况就有所不同。
        5. 漠阳江流域包括广东阳江市及其所属阳东、阳西、阳春。其粤语次方言通常称为“两阳话”,声韵母系统跟鉴江流域差不多,有人将它们划为一个“片”(高阳片)。其实,这两种次方言在声韵调组合上有明显的差异,互相之间难以通话。
        6. 潭江流域 包括广东江门市及其所属新会、台山、开平、恩平,这四个市(区)历史上称为“四邑”,其粤语次方言也就称为“四邑话”。通行四邑话的还有鹤山以及珠海市斗门区。四邑地区距离广州并不远,四邑话却是粤语系统中跟广州话差异最大的一种次方言,其原因是潭江与西江在水路上并不相通。这一事实有力地证明,早期粤语的中心不在广州而在广信。
        粤语的中心,事实上也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广信是早期粤语的中心,也是早期岭南文化的中心。


        5楼2014-04-19 22:51
        回复
          弘扬岭南文化必须保护粤语
          199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宣布:从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定为“国际母语日”。该组织公布的《世界濒临消失的语种版图》报告指出:“语言是保存和发展人类有形和无形遗产的最有力的工具。各种促进母语传播的运动,都不仅有助於语言的多样化和多语种的教育,而且能够提高对全世界各语言和文化传统的认识,以此在理解、容忍和对话的基础上,促成世界人民的团结。”
          由此可见,保护母语跟保护文化遗产一样,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课题。
          语言不仅仅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而且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人民在思维模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特有的精神,是这个民族或这个地区传统文化的结晶。广东的地方传统文化通常分为三大组成部分: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所依据的其实就是境内三大汉语方言。粤语不仅是广府地区人民的母语,而且是岭南地区最重要的方言,它不仅蕴藏著广府地区的传统文化,而且保存著大量在中原一带已经消失了的传统文化。离开了粤语,岭南许多文化品种便不复存在。因此,在建设文化大省的过程中,在弘扬岭南文化的过程中,必须重新认识粤语的自身价值,必须加强对粤语的保护。作为粤语形成地的封开,尤其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近年来,不少学者呼吁建立一个国家语言文字博物馆,但一直没有实现。封开作为岭南文化和粤语的发祥地,可以先行一步,在博物馆内建立一个粤语馆,收集、积累本地及周边地区粤语的材料,特别是那些独特的语音现象,例如上面讲过的全浊塞音等,将这些不可多得的古代雅言活化石保存下来,不仅可以作为粤语形成於古广信的见证,而且可以作为岭南文化研究和我国古代语言文化研究的宝贵资料。


          6楼2014-04-19 22:53
          回复
            作者: 罗康宁
            文章来源: 《中国评論学术出版社》(网上开卷 —— 粤语与珠江文化)2004年7月


            7楼2014-04-19 22:54
            回复
              真辛苦,偶尔过来顶下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4-04-20 16: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