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君华先生在《深渊与颠峰:论尼采的永恒轮回学说》一书中认为,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区分了三种轮回方式:一是宇宙论的或者超物理学(形而上学)的永恒轮回思想——这是查拉图斯特拉的动物们心中的永恒轮回。第二中是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永恒轮回,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在“绕圈子”,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这就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侏儒心目中的永恒轮回。这两种方式的永恒轮回都认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所有事物都是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和形态在严格地、无量次地重复和轮回。而查拉图斯特拉本人的永恒轮回思想与前两者都不同,查拉图斯特拉打断动物们关于“相同事物”的永恒轮回的“闲扯”和“唠叨”,直截了当地把它们称为“好插科打诨的傻子”和“爱喋喋不休的风琴”,也斥责侏儒:“侏儒!你我势不两立”。如果接受了动物们所谓的所有现存事物都将永远以和目前完全相同的方式而重复和轮回,那么,一切就注定都只是在“绕圈子”,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的,都无法改变任何东西,即使是最微笑的改变也是不可能的。侏儒的永恒轮回也如此。
另一方面,主张所有现存的事物的永恒轮回的人,在尼采之前,早已不计其数:古希腊罗马有毕达哥拉斯、赫拉可利特和斯多葛学派;在古老的印度,这种思想几乎成为所有哲学家共同的信仰。但为什么说查拉图斯特拉是第一个宣传永恒轮回的教师呢?陈君华先生认为永恒轮回学说的“最大重点”在于“对所有的事情以及对每一刻都问一句:‘你是否还希望这样的人生再过一遍以至于千百遍?’”或者说在于“对你将要做的所有事情都扪心自问:‘它是不是我愿意做上无数遍的事?’”显然,如果我们这样问自己,并按照这种“永恒轮回”的要求来选择和规范自己的行为,那么我们就会戒绝所有否定性的行为,因为任何单纯否定性的行为,是不可能要求自我回归的,同时也不可能经受无数遍的自我重复。要求回归自我这种愿望不可能要求自我回归的,同时也不可能经受无数遍的自我重复。要求回归自我这种愿望本身就是一种“肯定”性的力量,而如果“否定”一旦要求无数遍地自我重复,那么,它实际上就已经转化成为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为一种“肯定性的力量”了。正如痛苦作为一种自我的否定,人对它的基本态度是尽量避免和尽快摆脱或消除,所以,它的口号就只能是“消失吧!”,而不可能是“来一次,再来一次!”;相反我们却会一次又一次去主动、积极地追求快乐,并希望自己曾经消失的“快乐”能够再一次降临。所以,只有“快乐”才会被要求“再来一次”。或者说,快乐不再有任何他求,“快乐只是渴望它自己,渴望永恒,渴望轮回,渴望所有的东西都永远一模一样”,而“痛苦”却绝对不会渴望自己,因此也就更加绝对不会渴望自己的轮回和重复,而只会渴望对自身的否定和超越——当然,如果是出于一种更高的“快乐”或更高的“爱”(这种狄俄尼索斯的“快乐”和“爱”是需要痛苦作为自己的“快乐”和“爱”的强化剂的)而主动要求着“痛苦”,那么,这种“痛苦”就不再是一种纯粹的否定,相反在这里它是作为对“快乐”的肯定性力量而出现的,并且它的存在或出现是为了服务于“快乐”这种肯定性的力量的。也就是说查拉图斯特拉或者说尼采本人的永恒轮回思想不同于前两种方式的永恒轮回,这种永恒轮回是首先是“选育”的思想:你是否希望自己当下的生活再来一次、乃至无数次?——对这个问题有两种回答:一种是肯定的,一种是否定的。这就是“永恒轮回”作为“试金石”的分辨功能:做前一种回答的则表明是积极的、肯定的力在发动自己的行为,这种行为是主动性的;做后一种回答的是消极、反动的力在驱使则自己的行为,这种行为是被动的。
另一方面,主张所有现存的事物的永恒轮回的人,在尼采之前,早已不计其数:古希腊罗马有毕达哥拉斯、赫拉可利特和斯多葛学派;在古老的印度,这种思想几乎成为所有哲学家共同的信仰。但为什么说查拉图斯特拉是第一个宣传永恒轮回的教师呢?陈君华先生认为永恒轮回学说的“最大重点”在于“对所有的事情以及对每一刻都问一句:‘你是否还希望这样的人生再过一遍以至于千百遍?’”或者说在于“对你将要做的所有事情都扪心自问:‘它是不是我愿意做上无数遍的事?’”显然,如果我们这样问自己,并按照这种“永恒轮回”的要求来选择和规范自己的行为,那么我们就会戒绝所有否定性的行为,因为任何单纯否定性的行为,是不可能要求自我回归的,同时也不可能经受无数遍的自我重复。要求回归自我这种愿望不可能要求自我回归的,同时也不可能经受无数遍的自我重复。要求回归自我这种愿望本身就是一种“肯定”性的力量,而如果“否定”一旦要求无数遍地自我重复,那么,它实际上就已经转化成为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为一种“肯定性的力量”了。正如痛苦作为一种自我的否定,人对它的基本态度是尽量避免和尽快摆脱或消除,所以,它的口号就只能是“消失吧!”,而不可能是“来一次,再来一次!”;相反我们却会一次又一次去主动、积极地追求快乐,并希望自己曾经消失的“快乐”能够再一次降临。所以,只有“快乐”才会被要求“再来一次”。或者说,快乐不再有任何他求,“快乐只是渴望它自己,渴望永恒,渴望轮回,渴望所有的东西都永远一模一样”,而“痛苦”却绝对不会渴望自己,因此也就更加绝对不会渴望自己的轮回和重复,而只会渴望对自身的否定和超越——当然,如果是出于一种更高的“快乐”或更高的“爱”(这种狄俄尼索斯的“快乐”和“爱”是需要痛苦作为自己的“快乐”和“爱”的强化剂的)而主动要求着“痛苦”,那么,这种“痛苦”就不再是一种纯粹的否定,相反在这里它是作为对“快乐”的肯定性力量而出现的,并且它的存在或出现是为了服务于“快乐”这种肯定性的力量的。也就是说查拉图斯特拉或者说尼采本人的永恒轮回思想不同于前两种方式的永恒轮回,这种永恒轮回是首先是“选育”的思想:你是否希望自己当下的生活再来一次、乃至无数次?——对这个问题有两种回答:一种是肯定的,一种是否定的。这就是“永恒轮回”作为“试金石”的分辨功能:做前一种回答的则表明是积极的、肯定的力在发动自己的行为,这种行为是主动性的;做后一种回答的是消极、反动的力在驱使则自己的行为,这种行为是被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