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对待孩子
23日,吴炎泉将其获得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的5000元奖金全部捐给浦城县“希望工程”,用于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我能获此殊荣,是因为我爱所有的孩子,教学这么多年来,我发现品学兼优的孩子,有不少是贫困孩子,我要把奖金用在他们身上。”吴炎泉享受的是事业带给他的荣誉。
认识吴炎泉的人都说,虽然他一向从严治校,但对学生却充满爱心,积极筹措资金奖学,仅今年就拨出20万元奖励学生,设立学习成绩优秀奖和学习进步奖,有学生566人次获得奖励。
一个周五的傍晚,上自修时间到了,他发现操场丹桂树下站着一位学生,通过交谈,原来是高三(6)班的,名叫叶毅璆,最近父亲病重,家里生活困难,突然的变故,使他无心学习,成绩退步。吴炎泉跟他促膝谈心,鼓励他振作起来,并掏出自己口袋中的300元交给了他。随后,他还带着营养品到他家里慰问他的父亲。叶毅璆十分感动,从那以后奋发努力,高考交出了532分的满意答卷。他说:“是吴校长在我最困惑时给了我力量。”
身教胜过指挥棒
创新,这是贯穿于学校管理工作的一根主线。吴炎泉以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优化管理为手段,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率先推出了年段长聘任制、任课教师“优胜劣汰”、“集备”、“补拐”、“培优”等管理模式,给学校注入了活力,使学校在今年高考取得好成绩,本科上线总数比去年增长21.1%,本科上线人数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这是教育界流行的话,吴炎泉特别注重自己的“身教”作用。师生们都说他是最早来校最迟回家的人。他起早贪黑,带头坚持值班,每天早晨不到7点就到校,晚上要学生宿舍灯熄了才回家,学生宿舍、教师办公室、课堂,常常见到他的身影。
长期超强度的工作,再好的身体也会累垮的。学校老师们经常看见上午挂瓶输液,下午又回校照常忙公务的吴炎泉,当见到吴校长带病坚持工作时,大家都觉得是一种无形的鞭策和激励,更加主动地做好本职工作。
为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开展的“一专多能、互教互学,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活动及优秀中、青年教师评选活动,使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小肖刚走上工作岗位时,便常去听吴炎泉的课,“吴校长课后还手把手地教我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如何处理教材”。在成为吴炎泉的“徒弟”后,小肖老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很快,成为浦城县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如今已走上领导岗位,成为一名农村中学的校长。
自己学生榜上无名
吴炎泉36岁被提拔担任县教育局主管教学的副局长。职务,在吴炎泉眼里,不是权力的象征,只是增加了多作奉献的义务。他坦言从未运用手中的权力,为亲戚、朋友、同学办事。在任副局长期间,他负责学生转学事宜,找他的人很多,可他始终按规定办事,也因为此事得罪了不少亲友。
一次,他70多岁的舅舅从农村到县城找他帮忙,想把孙子转到县城中学就读,吴炎泉知道老人的来意后,热情地招待他,并告诉他“此事不符合条件,办不了”,买了车票送老人回家。为此,他母亲送了他一句:“你这个人做伞遮不住伞柄,太绝情。”
在浦城一中任校长时,学校中级教师进岗竞争相当激烈。他的一位学生各方面都符合条件,有人料想校长的学生肯定进岗了,可名单一公布却“榜上无名”。原来,吴校长劝其主动让位给更符合条件的教师。这件事,让教师们很感动。
一分辛劳一分收获。今年吴炎泉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学校被评为省级“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是光彩的,但它同时又标志着新起点。吴炎泉没有被荣誉所陶醉,他依然那样忙碌。因为,他认为,自己永远是名园丁,应当始终生活在校园的繁花绿叶间!
“教师工作累,但是快乐,我把我的职业当作一项事业。”
“校长工作忙,但有意义,我把我的岗位看作一个坐标。”
这是吴炎泉常说的两句话,在忙碌时他时刻这样自勉……(王树瑜 林侃)
人物档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