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离坚白
离坚白是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的继承论,与合同异相对,离坚白即将坚与白两者相分离。
原文:坚、白、石三,可乎?曰:不可。曰:二,可乎?曰:可。曰:何哉?曰:无坚得白,其举也二,无白得坚,其举也二。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得其坚也,无白也。得其白,得其坚,见于不见离,不见离,不相盈,故离。
此论说一开始便设问,把“坚、白、石”三分可以吗?公孙龙认为分开就没什么好讨论了,所以不可,那么二分可以吗?公孙龙认为可以。问为什么?公孙龙回答:石无坚即可得白,如此一来就是二分,石无白即可得坚,如此一来也是二分。接着论证道,眼看不到石之坚,只能看到石之白,因此“无坚”;手摸不到石之白,只能触及石之坚,因此“无白”;看到白时、感觉不到坚,看不到白时、感觉得到坚,看与不看、结果相离,由此推论“石”之中“坚、白”不可并存,故相互分离。
这种论点具体分析了各种感官对于事物的感受方式的特殊性,认为人们感觉接触到的事物的各个属性,都只能是绝对分离的独立体。
11. 父在母先亡
这是一个典型的只有在中国语言条件下才会产生的语言悖论。
父在母先亡,这句话通过不同的断句方式,可以有着完全矛盾的解释。
一个人去算命。算命先生说了一句:父在母先亡。这句话可以解释为:父在,母先亡。也可以解释为:父在母先,亡。、无论这个人的父母谁先亡,算命先生都是准的。若这个人的父母身体还都健康着,则算命先生可以说:我算的是将来的事。
这代表了一系列在中国语言中由断句产生的矛盾解释的情况。
12. 汤武革命
这是一个政治悖论。只有对君主这样的政治家才算是悖论。
《史记 儒林列传》记载:在汉景帝时期,天子的宫廷中,当着汉景帝的面,一个叫做黄生的人和一个叫做辕固生的人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辩论。黄生认为汤武的革命行动是以下犯上的弑君行为。而辕固生认为汤武革命是正义的,不能算作弑君行为。两人刚辩论到一半,汉景帝就果断阻止了这场辩论,因为他敏锐地意识到汤武革命这件事对他而言是一个悖论。
如果他支持黄生的观点,承认汤武是弑君行为,那么大汉朝江山的建立正是因为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才得来的,高祖也是弑君了。如果他支持辕固生的观点,承认汤武革命的正义性,那么,对于他或他的子孙,天下的臣民都有权利起来推翻汉朝了,这又是他绝对不愿面对的事情。
所以最终汉景帝对汤武革命这件事只好采取回避和压制的办法。
http://tieba.baidu.com/p/2964302038?see_l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