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亚斯汉服吧 关注:179贴子:2,869

回复:每天学点汉文化之——高校汉系社团科普小贴士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首服·巾帻
风雅文士、燕居达人、武将壮士,逸老野叟,皆好束巾或帻,或覆帻戴冠。巾、帻有软裹、硬裹之分,软裹只是用巾裹发,外型不稳定;硬裹则以籐制,外罩布并涂漆,也有以桐木衬之,再裹巾或帻,使其外型固定美观。
帻的作用是戴冠前衬发的,可类比于外服里的衬衣。在巾没有独立衍生成一种首服艺术前,巾帻一般不分家。
明代一般人常用的巾幅名目较多,有些是唐、宋传留下来的,有些是辽、金、元游牧民族流传到中原、保留到明代的,还有一些是明代新创的。例如儒巾、软巾、诸葛巾、东坡巾、山谷巾,都是传统的巾式。老人巾,是明初始兴的巾样,明太祖用手将顶部按之使之前仰后俯,就依样改制之,惟老年人所戴,故称老年巾。将巾、结巾,都是用尺帛裹头,又缀片帛于后,其末端下垂,俗称扎巾。此外还有两仪巾,后垂飞叶两片。万字巾,上阔下狭形如万字。凿子巾,即唐巾去掉带子。凌云巾,因形状诡异被禁用……
(更多资源请登陆百度贴吧:
中国汉服吧http://tieba.baidu.com/p/2605309696
或西亚斯汉服吧http://tieba.baidu.com/p/2998112873


26楼2014-05-12 21:22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首服·巾帻
    仪巾:和方巾类似,不同的是前面一中线,左右两边呈斜坡状,有的后面配有短飘带。

    庄子巾:硬裹巾。又名南华巾。

    纯阳巾:硬裹巾。上高下低,顶部用帛叠成一寸宽的硬褶,叠好后斜覆于前,像一排竹简垂之于后,并有二脚系结于脑后,使其自然垂下,传为吕洞宾所创,即命为纯阳巾。这种巾子也可按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的名,称之为乐天巾。


    31楼2014-05-17 22:49
    回复
      2025-05-26 02:04:03
      广告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首服·巾帻
      折上巾:又名翼善冠。乌纱帽折角向上加「善」字,后名「翼善冠」。与唐代相较,明代「翼善冠」要简化得多,今天我们还能看到的唯一实物,是万历帝朱翊钧的金制翼善冠。全冠用极细的金丝编织而成,上面镶嵌著两条金龙戏珠。

      网巾:网巾编结如渔网,是一种系束发、髻的网罩,多以黑色细绳、马尾、棕丝编织而成。戴网巾,除约发外,又是男子成年的一个标志,一般衬在冠帽内,也可以单独使用,露在外面。


      33楼2014-05-19 22:02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首服·帕头
        帕头,又称袱头,始创于后周武帝,后周以三尺皂绢(皂即黑色)向头后帕发,故称为帕头。唐开元以罗制之,至中后唐始用漆纱裹之。其形式有圆顶、方顶之分,有软裹,硬裹之别。
        软裹帕头主要用罗,绢,外型不定,将巾的两脚系结在头上,另两脚则结于脑后,使之并拢下垂,也可屈盘反搭,行动时两脚飘飘,极符文人才子对翩翩气度的追求。
        硬裹帕头,初用木作「山」,放置在额前使巾衬起,名为「军容头」,再用纱裹之,使其外型平整固定,后来改用籐草或铁丝织成内型,外糊绢或罗,涂以黑漆,将其两脚平伸,亦称硬脚帕头,其外型稳固平整又雅观,至宋代帕头已成为主要的头饰,自天子至王公、列臣及庶民皆可同戴,其形式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五种,以后的官帽亦由此逐渐发展而成。
        (更多资源请登陆百度贴吧:
        中国汉服吧http://tieba.baidu.com/p/2605309696
        或西亚斯汉服吧http://tieba.baidu.com/p/2998112873


        34楼2014-05-20 20:57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首服·帕头
            圆顶直角帕头:硬裹帕头,用「木围头」衬在额前,再用帕巾裹之,也可用籐草作成内型,外糊皂纱,涂漆而成,其两直脚用铁丝织成,外罩漆纱,使其向左右平伸,为朝臣与地方官吏所用,唐,宋,明历代皆有采用。

            方顶硬壳帕头:硬裹。用铁丝或籐草编成内型的硬壳,再糊绢或罗,并涂于黑漆,外型方而隆起,左右两脚用铁丝制成,并糊漆纱,向两侧乎伸或上翘,宋代官员、帝王常戴用,其两脚平直而长,左右平伸,长至二尺。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乌纱帽。乌纱帽是明制百官之帽式,名流士绅兼用,只是在脚展上有所变化。


          37楼2014-05-23 21:37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首服·盔帽类
            帽本源于冠、巾。帽与冠的区别在于戴法——帽戴法简便,一般直接覆扣于头上,不需要像冠一样专以衡笄固定;帽与巾的区别在于形制——原始的帽一般先做一个特定形状的模型,再在外表贴覆料,而巾的本义则强调折叠缚裹。不过到了后来,三者在区分上越来越模糊,几乎是殊途同归了。
            (更多资源请登陆百度贴吧:
            中国汉服吧http://tieba.baidu.com/p/2605309696
            或西亚斯汉服吧http://tieba.baidu.com/p/2998112873


            38楼2014-05-24 22:11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首服·盔帽
                帷帽:原属胡装,一般用皂纱制成,宽檐,檐下制有下垂的丝网或薄绢,其长到颈部,以作掩面,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网改短,亦称「浅露」。据记载帷帽为晋代所创。

              胄:秦汉前的战冠。一般为铜制,形上尖下圆,如倒置的盎,以御兵刃,为保护头部需衬帻。用带束结于颈下,胄上多有兽面以作装饰。

              兜鍪:兜鍪形较方而短,有用铁片铸成,也有以厚革制之,在其表缀于铁片,并有护耳,较胄轻便灵活,便于作战,为汉代武将常用。


              40楼2014-05-26 21:37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体衣
                《释名·释衣服》云:「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按裁制方式大致可分为3类:
                上衣下裳制(衣裳类)
                上下连裳制(深衣类)
                上下通裁制(通裁类)
                (一)上衣下裳制
                上衣下裳制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制,为了表示尊重传统,后世最高级别的礼服一直是衣裳制;后世男子的服制由于后来出於行动方便的内在缘由逐渐向一体式发展,而不需要太多活动的女子,则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老的衣裳制——不知道这样的思考有没有道理。
                1.上衣
                衣裳制的「衣」即上衣,礼服上衣一般是交领大袖,女子服装的上衣多为襦、衫、袄、半臂,褂衣等。
                2.下衣
                下衣主要有裙裳和胫衣两类,也包括襜(帷裳)、蔽膝等附属。
                (更多资源请登陆百度贴吧:
                中国汉服吧http://tieba.baidu.com/p/2605309696
                或西亚斯汉服吧http://tieba.baidu.com/p/2998112873


                42楼2014-05-28 21:44
                回复
                  2025-05-26 01:58:03
                  广告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体衣·上衣
                  袄:一般是指有衬里的上衣,如:一面一里两层的夹袄、里面之间加絮料的棉袄。袄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隋代的缺胯袄子用作武官制服,并于唐代传入日本。
                  宋代出现「旋袄」,衣制有些像今天的短大衣,齐膝、对襟,直领下两条窄花边,称「领抹」,前后左右开叉,起舞尤其旋转时,四片裙摆张开旋转,故名旋袄。
                  裲(liǎng)裆:「裆」(dāng),也写作当;又称裲裆、两当。《释名》:「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主要是妇人的贴身衣物,来自于胡服。《仪礼·乡射礼》提到的「韦当」,郑注曰:「直(值)心背之衣曰当。」可见裆类似今天的背心、马甲。但肩部稍宽。
                  (更多资源请登陆百度贴吧:
                  中国汉服吧http://tieba.baidu.com/p/2605309696
                  或西亚斯汉服吧http://tieba.baidu.com/p/2998112873


                  44楼2014-05-31 01:41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体衣·上衣
                    褂(guī)衣:刘熙《释名》:妇人上服曰褂,其下垂者上广下狭如刀圭也。长衣,大袖,交领,右衽,左右身侧在腰以下有连缀的缘饰。清代学者任大椿《深衣释例》曰:「褂乃缕缕下垂如旌旗之有裗,即所谓杂裾也。」郭璞注:「衣缕也。齐人谓之挛。或曰褂,衣之饰。」则褂衣的垂饰为丝质,且如「裗」如「缕」。司马相如《子虚赋》:蜚襳垂髾。《汉书》卷五七《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襳,褂衣之长带也;髾,谓燕尾之属,皆衣上假饰也。」
                    (*诸于:「诸于」,也作「诸衧」,是汉史中一种颇引人注意的服装。西汉宣帝时,为太子选美,王政君因著「绛缘诸于」而入选。诸于一度因「是男服还是女服」而争论不休,认为曾经有过男女通用。也被认为也属于褂衣一类,只是下垂的缘饰不太一样。)
                    (更多资源请登陆百度贴吧:
                    中国汉服吧http://tieba.baidu.com/p/2605309696
                    或西亚斯汉服吧http://tieba.baidu.com/p/2998112873


                    45楼2014-05-31 21:59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体衣·下衣
                      下衣主要有裙裳和胫衣两类,也包括襜(帷裳)、蔽膝等附属。
                      (1)裳/裙
                      裳在《说文》为「常」的异体字:「常,下裙也。」《释名》又说:「裙,下裳也。」常、裙二字互训,其实可以认为:裳一般倾向于统称,而裳往往就是裙。裙,也作「裙」,《释名》中还说:「裙,群也,联接群幅也。」《仪礼·丧服》郑注:「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以七幅布围绕下体,古代布帛幅窄,只有二尺二。七幅计十五尺四寸。古代尺短,即使如此,折合成今尺也有四米多了,所以折裥在两旁,中央部分则方正平整。
                      裙裳,古时男女皆可服用。《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又《幽风·七月》:「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不过,真正发展了裙裳款式的还是女子。
                      宋代和明代早、中期,裙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藉以压裙幅。
                      凤尾裙:有一种名为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色缎,每条色缎上绣出花鸟纹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各种彩条拼合在腰带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因此取名「凤尾裙」。
                      (更多资源请登陆百度贴吧:
                      中国汉服吧http://tieba.baidu.com/p/2605309696
                      或西亚斯汉服吧http://tieba.baidu.com/p/2998112873


                      46楼2014-06-01 00:02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体衣·下衣
                        (2)胫衣
                        「裤」字古代写作裤、褌。
                        裤:《说文》:「裤,胫衣也。」《释名》:「裤,跨也。两股(大腿)各跨别也。」段玉裁说:「裤,今所谓套裤也。」这说明古代的裤子没有裆,只有两个裤筒,套在腿上,上端有绳带以系在腰间。从文献记载来看,秦汉之际的裤子虽然已从胫衣发展到可以遮裹大腿的长裤,但裤裆往往不加缝缀。西汉士儒妇女仍穿无裆的裤。
                        大裤:将士骑马打仗穿全裆的长裤,名为大裤。
                        穷裤/褌:是连裆的,其形制就跟现在的裤子差不多了。《汉书·外戚传》:「虽宫人使令皆为穷裤,多其带。」服虔注:「穷裤有前后裆。」颜师古注:「即今绲裆裤也。」这种裤子通常称为褌(kūn)。《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乃令文君当垆,相如自着犊鼻褌,涤器于市中。」这样看来,犊鼻褌很类似现在的裤衩、短裤。在古代这是贫贱劳作者所穿。司马相如在市场上大穿其犊鼻褌,也是为了显其贫贱以出老丈人卓王孙的丑。
                        裤褶:短小上衣、宽腿裤的装束。在膝盖处系上带收一围,下边裤脚自然散开。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多为武士所着,后来发展成为庶民劳作的装束。


                        50楼2014-06-05 23:01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体衣·上衣下裳之襦裙
                          襦裙
                          襦:短上衣,一般长不过膝。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是古代汉民族的日常衣着之一。亦泛指衣服。 宋苏辙 《蚕麦》诗:“不忧无饼饵,已幸有襦裙。”襦裙由短上衣加长裙组成,即上襦下裙式,套装。
                          襦裙从有实物考证的战国时期开始,终于明末清初的“剃发易服”,是汉族传统服装最基本的形式。其间2000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襦裙是是我国服饰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
                          分类
                          按领子的式样不同,可分为交领襦裙和直领襦裙。
                          按裙腰的高低,可分为中腰襦裙(同齐腰襦裙)、高腰襦裙和齐胸襦裙。
                          PS:襦裙的确有齐胸襦裙,是唐代的,将唐代襦裙称为高腰襦裙有误;高腰襦裙束于胸下。
                          形制
                          襦可分为单襦和复襦,单襦近乎衫,复襦则近袄,区别在于是否夹里。
                          襦的袖子一般较长,窄,明代多见琵琶袖。
                          交领右衽汉服标准的领口式样,外观如字母y形。(右衽指领子系向身体右边。方向不可以相反,左衽为异族或死者的样式。)直领则多配以诃子或抹胸。
                          裙从六幅到十二幅,有各种颜色及繁多的式样。
                          与其它服装形制相比,襦裙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上衣短,下裙长,上下比例体现了黄金分割的要求,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平面裁剪,多缘边,绸带系结;上襦变化主要在领型及门襟上,下裙长至鞋面。大凡衣短则裙长,衣短至腰间,裙长至脚踝骨之下;衣长则裙阔,衣长时,长到臀至膝下,而裙露仅几寸,裙子不必显出特色。襦裙忌讳上下平分秋色,会显得呆板少变化。
                          穿着礼仪
                          襦裙可以单襦穿着,也可内辅以诃子、抹胸等。外衣可以选择半臂、褙子、比甲等,裙外可加帏裳还用加披帛、宫绦装饰等。襦裙是汉服中的常服,适合平日穿着,在古代流行于宫廷和民间。


                          51楼2014-06-08 01:26
                          回复

                            华夏衣冠·体衣·上衣下裳之齐腰襦裙
                            齐腰襦裙为襦裙的一类,裙腰与腰部平齐,故名。齐腰襦裙的上襦可为交领或直领(对襟)。同高腰襦裙相比,齐腰襦裙更为常见。按上襦分,可分为:
                            交领齐腰襦裙、
                            直领齐腰襦裙(对襟齐腰襦裙)。
                            按穿着对象分,可分为女式齐腰襦裙、
                            男式齐腰襦裙。
                            襦裙由短上衣加长裙组成,即上襦下裙式套装。襦裙从有实物考证的战国时期开始,终于明末清初的“剃发易服”,是汉族传统服装最基本的形式。其间2000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襦裙是是我国服饰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
                            襦裙始于汉代。魏晋时期裙腰日高,上衣日短,衣袖日窄;后来又走向另一极端,衣袖加阔到二 三尺。隋代,上襦又时兴小袖。唐代长期穿用小袖短襦和曳地长裙,但盛唐以后,贵族妇女衣着又转向阔大拖遝。裙的式样用四幅连接缝合而成,上窄下宽,下垂至地,不施边缘。裙腰用绢条,两端缝有系带。朝鲜族女子传统的襦裙套装,上襦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带系合;下裙为高腰长裙,少女为统裙式,婚后缠裙式。


                            52楼2014-06-08 01:27
                            回复
                              2025-05-26 01:52:03
                              广告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体衣·上衣下裳之齐胸襦裙
                              齐胸襦裙旧称高腰襦裙,是对隋唐五代时期特有的一种女子襦裙装的称呼。
                              齐胸襦裙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交领齐胸襦裙,
                              一种是对襟齐胸襦裙,
                              一般来说对襟齐胸襦裙的使用范围更加广一点。
                              在古代,一般女子的襦裙装裙子束的都不是很高,而隋唐五代时期出现的一种裙腰束的非常高的襦裙,一些服装史上多称之为高腰襦裙,根据现在人们对它的考证,一般改称之为齐胸襦裙。
                              实际上高腰襦裙和齐胸襦裙也存在着一些区别。高腰襦裙的束带位置在胸以下腰以上。齐胸襦群束带位置则是在胸以上。相同点就是不论高腰还是齐胸均可对襟或交领。
                              齐胸儒裙最早见于南北朝,经历了隋、唐、五代才淡出历史舞台,大约有1000年的历史。唐代之前出土的陶俑,或绘画,多见有背带的款式,发展到唐代,才呈现出我们现在认知中的齐胸襦裙。


                              53楼2014-06-08 23: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