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亚斯汉服吧 关注:179贴子:2,869

回复:每天学点汉文化之——高校汉系社团科普小贴士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体衣·足衣
(一)袜<?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袜,以布帛作成,也有以皮革制作者。袜一般高尺余,上端有两带,以缚系于足胫。
秦汉时有进门脱鞋的习惯。在屋中,多穿袜行于席上,不仅平时燕居如此,上殿朝会亦然。着鞋上殿,以为殊荣,汉时唯萧何、梁冀、曹操等膺此殊礼。


72楼2014-06-27 00:13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体衣·足衣
    (二)履
    《释名·释衣服》有云:「履,礼也,饰足所以为礼也。」《说文》云:「履,足所依也。」履有许多异称,除了有地缘人群各自习惯称法的原因外,履制的不同当是主要的。《字书》说:「草曰扉(fèi),麻曰屦(jǜ),皮曰履,黄帝臣于则造。」《仪礼·士冠礼》云:「夏用葛,冬皮屦可也。」《诗·魏风·葛屦》云:「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方言》又立一说:「丝作者谓之履,麻作者谓之扉。」
    由此看来,古代鞋的质料,履有麻、皮革、丝帛作之者,屦有麻、葛、皮革作之者,扉有草、麻作之者。大凡说去,履的制工精,而屦、扉粗些。


    73楼2014-06-27 23:10
    回复
      2025-05-26 01:59:10
      广告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体衣·足衣
      履还有单底、复底之分。
      单底的鞋称履。履有三种:
      一种是用皮革制成,也曰「鞜」。其深而大者,谓之「裒」;薄革的小履,谓之「鞮」;以柔皮制作、头尖者,谓之「靸」。一种用丝制成,曰「绵履」,云梦出土的秦简《法律答问》说:「以丝杂织履,履有文,乃为绵履。」一种是用麻制成,也叫「不借」,所谓「不借者,小履也。以麻为之,其贱易得,人各自有,不须假借,因为名也。」也有以草为之者。
      复底的鞋:「舄(xi)」,乃履下有木底者,木底与履底大小相同,实心。「屐」则以木为之,或以帛为面,有的以漆画之,下有两木齿。


      74楼2014-06-28 23:46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xml:namespace>
        华夏衣冠·饰件

        (一)女子饰件:
        头面:笄,簪,钗,步摇,梳篦,花钿,胜,玉梅/雪柳,闹蛾,花冠/凤冠,假髻。
        耳饰:耳玦,耳珰,耳环,耳坠。
        项饰:串饰,项链,项圈,缨络,项锁,霞帔。
        臂饰:手镯,臂钏,戒指,护甲。
        佩饰:包括各种佩挂饰件。如霞帔、帔帛、环佩等。
        妆容:大致可分为「红妆」和「白妆」两类。介绍一些传统的眉样、唇样、面饰等。


        77楼2014-07-01 22:14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文化·华夏节礼与历法节气·天贶节
          天贶节是指农历六月初六,“天贶”原为道教称谓,即“天赐”之意。又称六月六、回娘家节、虫王节、晒书节等等。
          《宋史·真宗纪》曰:“真宗四年,诏以六月六日天书再降日为‘天贶节’。”此节仅限于伪托“天书封祀”,故该节逐渐演变为“六月六”节。有妇女回娘家、晒衣物、器具、书籍的风俗,同时也把小狗、小猫等宠物轰下水洗澡。民间认为六月六日也是虫王生日,是日聚会于虫王庙、土地庙,宰猪羊供奉虫王,祈求免除虫害。


          78楼2014-07-02 20:24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女子饰件·头面
            头面
            笄:用来固定发髻,是根细长钎子,一头锐,一头钝,钝的一头有突出的装饰,称为首部。笄是发簪家族的鼻祖。笄的首部简单朴素。汉族女子的成人礼就叫做「笄礼」。笄是成人礼上初加的发饰。
            簪:在笄的基础上发展来,簪的首部要华丽丰富得多。不过很多时候,簪笄的叫法是通用的。
            钗:在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约出现在西汉晚期。钗的首端为珠翠和金银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连缀著固定发髻的双股或多股长针,常配备成对,使用时安插在双鬓。


            79楼2014-07-03 20:38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女子饰件·头面
              步摇:也许是在簪的钗基础上发展来的。根据《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也。」可以想像,步摇最动人处正在那起身微步的瞬间。《续汉书·舆服志》记皇后服制:「假结步摇簪珥,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当走动的时候,那白珠桂枝和耳珰随著脚步摇动,化静为动,所谓的「花枝乱颤」大约就是这种意境吧。
              花冠/凤冠:步摇进一步发展,史书上提到一种「步摇冠」,辽宁北票、朝阳等地发现过北朝花蔓状和花树状的冠顶金饰,走动时就能摇动。在步摇冠的基础上,后逐渐演变出更繁丽的花冠、凤冠。凤冠后成了朝廷命妇的专属,寻常人家女子只有在亲迎时可以著戴。


              80楼2014-07-04 21:42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女子饰件·头面
                梳篦:简称栉。持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观念的汉人传统中,梳篦有着别有的感情。既可以梳理发丝,又可作为固定发型的发饰,一直受到青睐。《诗·周颂·良耜》有云:「其崇如墉,其比如栉。」意思是:那些堆积如山的黍稷,被排列得就像栉一样的整齐。是用于祭奠丰收的颂歌。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81楼2014-07-05 20:05
                回复
                  2025-05-26 01:53:10
                  广告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女子饰件·头面
                  珠翠:珠翠通常和金银合制成花朵,连缀于簪钗。汉代傅武仲的《舞赋》有「珠翠的砾而照耀兮,华飞而杂纤罗」的描写。唐人李善在这句话下注释说:「珠翠,珠及翡翠也。」这两种材料都非常昂贵,平常人家女子难得具有,珠翠一度成了贵妇的代名词。北宋时,为了整饬民俗,提倡节俭,在景佑年间曾经将珠翠列为禁物,不准官民之家再用;后来又禁止宫廷妇女使用。一直到了宋末,禁令才渐渐松弛。宋元之际用珠翠的妇女愈益增多,至明清时则再度流行,成为贵族妇女的主要首饰。


                  82楼2014-07-06 19:53
                  回复
                    华夏衣冠·女子饰件·头面
                    方胜:方胜的形状两个菱形叠压相交而成的图形。如《清稗类钞·服饰》所称:「以两斜方形互相联合,谓之方胜。胜本首饰。」从江苏南京明墓出土的文物中,就可以看到双菱相交的金饰品实物,其制以金片作成,中部为四瓣蒂形,菱形的角隅及边缘部分饰以凸出的圆泡和连珠花纹。另外在浙江衢州的一座南宋墓中,也出土有这种方胜实物,其形制与此基本相同,只是材料不是用金,而是采用蓝色玻璃。这样,相叠加的菱形在一起就有了颇有深意的象征——同心。元本《西厢记》中,有「把花笺锦字;叠作个同心方胜儿」之句:《醒世恒言》中也有关于「同心方胜」的描写:「……袖中摸出一条红绫汗巾,结个同心方胜,团做一块,往上掷来。」


                    83楼2014-07-08 22:39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女子饰件·头面
                      玉梅/雪柳:玉梅也称「雪梅」,也是一种应景首饰。它和雪柳、灯球、闹蛾等都是元宵节时所戴的首饰。流行于宋代。宋代,元宵节流行着白色的衣物,玉梅和雪柳都以白绫或白绢做成,玉梅被作为梅树之状;雪柳则呈柳树之形,插在髻中以为装饰。
                      《东京梦华录》在记述元霄节日风俗时称:「市人卖玉梅、夜蛾、蜂儿、雪柳。」《武林旧事》也称:「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


                      85楼2014-07-10 23:19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女子饰件·头面
                        假髻:《仪礼·士昏礼》中关于嫁妇的衣妆,提到的「次」就是一种假髻。古时高大的假髻,必有支撑假髻的工具,在四川宝兴瓦西沟东汉墓人架头部出土一件长12.5厘米、宽10.4厘米呈独脚钗状的铁饰件,上端以两股细铁条横弯成弧形,外有细铁丝缠绕,可能就是一件假髻支撑器。


                        87楼2014-07-12 20:38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2.耳饰
                          华夏衣冠文化很重视耳饰,耳饰的始祖应该是充耳了,最早是男女共用的。后来,在此基础发展了耳丁、耳珰、耳环、耳坠等样式,男子不再佩戴,成了女子独有的装饰。不过,充耳的尊严之意却一直保留下来。男子免冠跣足以示谢罪,对女子来说,褪掉耳饰则有着相同的涵义。周宣王因一度沉溺安逸、荒疏国政,他的姜后自褪簪珥长跪于永巷,以劝政其夫君。此举后,周宣王果然励精图治,开创了周室的中兴局面。


                          89楼2014-07-14 20:44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女子饰件·耳饰
                            瑱:这才是真正的华夏原创耳饰。因为鉴于汉族「不毁伤发肤」的理念,汉族最早是没有穿耳孔的传统的。
                            《说文》:「瑱,以玉充耳者。」又说:「珥,瑱也。」瑱最早是男女共用的,对于女子来说叫做「簪珥」,男子的瑱则多称为「充耳」「纩」。男子的充耳悬在冠的两侧,自有它的礼义,详见后;女子的「瑱」,《诗经·鄘风·君子偕老》在刻画卫夫人宣姜时写道:「鬒发如云,不屑鬄也,玉之瑱也,像之揥也。」直到汉代,皇后、嫔妃和公主还没有穿耳孔的习惯,只是将悬有瑱的丝绳系于发簪之首,插簪于发髻,悬于耳际,故名「簪珥」。
                            《长沙发掘报告》记录西汉后期的玉瑱:白色、无光泽,蕈形,一端较大,一端较小,中腰内凹;洛阳烧沟汉墓出土琉璃瑱和骨瑱十九件,有十二件是上小下大腰细如喇叭形,中间穿一孔的。色有深蓝、浅蓝、绿等,半透明。另有七件中部如喇叭形而上端成锥状,下端成珠状,身上无孔,无色透明像玻璃。



                            90楼2014-07-14 23:50
                            回复
                              2025-05-26 01:47:10
                              广告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女子饰件·耳饰
                              瑱:这才是真正的华夏原创耳饰。因为鉴于汉族「不毁伤发肤」的理念,汉族最早是没有穿耳孔的传统的。
                              《说文》:「瑱,以玉充耳者。」又说:「珥,瑱也。」瑱最早是男女共用的,对于女子来说叫做「簪珥」,男子的瑱则多称为「充耳」「纩」。男子的充耳悬在冠的两侧,自有它的礼义,详见后;女子的「瑱」,《诗经·鄘风·君子偕老》在刻画卫夫人宣姜时写道:「鬒发如云,不屑鬄也,玉之瑱也,像之揥也。」直到汉代,皇后、嫔妃和公主还没有穿耳孔的习惯,只是将悬有瑱的丝绳系于发簪之首,插簪于发髻,悬于耳际,故名「簪珥」。
                              《长沙发掘报告》记录西汉后期的玉瑱:白色、无光泽,蕈形,一端较大,一端较小,中腰内凹;洛阳烧沟汉墓出土琉璃瑱和骨瑱十九件,有十二件是上小下大腰细如喇叭形,中间穿一孔的。色有深蓝、浅蓝、绿等,半透明。另有七件中部如喇叭形而上端成锥状,下端成珠状,身上无孔,无色透明像玻璃。



                              91楼2014-07-15 22: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