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亚斯汉服吧 关注:179贴子:2,868

回复:每天学点汉文化之——高校汉系社团科普小贴士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服制与场合
当代社会中的场合与服制应用
1.礼服类:「仪服」和「盛装」。
  『仪服』,指用于礼仪场合使用的礼服,庄重守礼,行动约束较大,包括婚礼、成人仪式、祭祀、礼送、汉礼(如乡射、乡饮)等。
  推荐款式:男玄端,深衣,女(曲裾)深衣。
  『盛装』:指用于室内外节庆、舞会活动使用的礼服,强调气氛喜庆和色彩绚丽。
  推荐款式:男袍衫、直身类,女襦裙类。色泽配饰亮丽。
2.常服类:「便装」和「轻装」。
  『便装』:在日常生活、燕居、会友、出游中穿用的汉服,相当于现代少数民族日常民族服饰的地位,突出民族特色、款式大方美观、色彩平易自然、行动较方便。
  推荐款式:男深衣、襕衫、盘领袍衫等,女襦裙、比甲褙子等。
  『轻装』:用于体育运动、户外较剧烈活动或者炎夏穿用,轻便耐用。天气较凉时可内中衣,外短装;天气较热时,可不穿中衣,在短装上装上义领或者只穿短装。
  推荐款式:男交领或盘领短衫、中长衫,短袖、长袖视季节定(可配义领);女襦裙(可配义领),短袖、长袖、裙长、裙采用围式或套式可视季节定。


113楼2014-08-14 21:38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汉家礼仪
      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践行!
      泱泱中华,「礼仪之邦」早已是名存实亡!中华民族在当今世界,早已以国民的肤浅、庸俗和不文明「著称于世」,我们由世界文明礼仪之颠,早已跌落到人类文明礼仪的底层。所有这一切,令华夏历史与文明蒙羞,让中华儿女无颜面对先人。其中的痛彻肺腑之情,难以言表。
      复兴民族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重建伟大的「礼仪之邦」,已经成为亿万华夏儿女共同的心愿。对于一个即将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古老民族来说,此中的重大且深远的意义已经成为起码的社会文化常识,已经无需再加以论证。
      时代呼唤古老中国的重新掘起,重建伟大的「礼仪之邦」,华夏儿女人人有责。
    一、祭礼
      「祭」,《说文》解为「祭,祀也。以手持肉」。「祀」,《说文》曰:「祀,祭无已也」。祭与祀中都出现了「示」字,何为「示」?《说文》,「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有解,「二,古上字。左画为日,右为月,中为星。画纵者取其光下垂也。示,神事也。故凡宗庙社神只皆从示。」《玉篇》「示者,语也。以事告人曰示也。」 上天垂下日月星的光芒,以示人间。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6a766e120b23dd542173a760e108b3df/6bcd2190f603738d08121e54b11bb051f919ecbd.jpg  可见,以手持肉奉于天地先人,便可沟通天人之界、得到神示与护佑。这就是华夏文化中「祭祀」二字最初的涵义。祭为动作之形,祀为动作之神,日月星光的神示是仪式在人们心中映出的景象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4楼2014-08-15 20:12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汉家礼仪·祭礼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华夏历史,是一部祭祀的历史。以礼治国的中国,历代奉若圭皋的至高政治礼典《周礼》开篇即云,「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如何掌天神、人鬼、地示之礼?《周礼》曰,「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吉,善也。吉礼即祭祀之礼。自此,祭礼在华夏五礼中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历代礼典、正史礼乐志无不依正朔周制将祭祀之吉礼列为首位。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将祭祀与战争并列,提到了关系邦国存亡的地位。《论语·述而》,「子之所慎:齐、战、疾」。齐即祭祀斋戒,孔子对于祭是非常慎重的。《礼记》中明确以祭为题的就有三篇,曰「祭法、祭义、祭统」,并《郊特牲》等各篇,从各个角度阐述祭祀之礼的问题。
      祭必华夏,华夏必祭。这是贯穿中国文明历史的最重大的仪式。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5楼2014-08-16 20:51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汉家礼仪·祭礼
          「祭祀」多年来一直被等同于「封建迷信」,顶礼膜拜、封建礼教,近百年来,祭祀就是被抛弃、被批判的对象。官方不会去祭「封建制度的维护者」,民间祭拜祖宗也始终受到「移风易俗」的压力。
          世事就是这样诡异,似乎在一夜之间,祭祀一词的热度急剧飙升,「公祭」成了热门的玩意。往昔的敝履成了灿灿的金靴,被各路官员们穿着轻快地踩在各场公祭的红毯上。身著西装挂著绶带的祭官屁股对着先祖,礼炮响过之后,便开始诵读千篇一律的祭文。礼仪之邦早已不在了,但是文化掘起的口号下,盛世繁华的物质支撑下,躯壳似乎更加鲜亮。有人说,现在中国的公祭比人文先祖还多。的确,有祖宗要祭,没有祖宗找个祖宗也要祭,祭祀成了秀场,祖先成了道具,年复一年地被子孙们扯著胡子玩著时髦的文化游戏。
          此为公祭,私祭也不乐观。不言其它,只看被称为华夏第一大祭日的寒食清明节民间的祭祀乱象便知一二。华夏祭祀历来官民并举、绵延不辍,民间本来深通祭礼之义。很遗憾,几世纪的文明沦落,百余年的自我摧残,已经使民间与礼乐生出厚厚的隔膜。不知祭,不知如何祭,不知祭谁,不知为何而祭,祭义于民间的断裂,是华夏礼乐文明最彻底的流失和沦陷。
          先夏先贤们反覆向后人提示着祭祀的意义。《祭统》说,所谓祭礼,不是外物迫使人那样做,而是发自人的内心。《谷梁传·成公十七年》,「祭者,荐其时也,荐其敬也,荐其美也,非享味也。」《左传》说,「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蕴藻之菜。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 《礼运》郑玄注:「物虽质略,有齐敬之心,则可以荐羞于鬼神,鬼神飨德不飨味也。」朱子在《家礼》中说,「凡祭,主于尽爱敬之诚而已。」
          祭祀看起来复杂,其实非常简单。祭者,唯「爱、思、敬、诚」四字而已。心中有爱、有思,有敬,奉礼以尽爱敬之诚。
          《礼器》说,「割刀之用,鸾刀之贵,反本修古,不忘其初也。」有了锋利的割刀,祭祀时为什么还要用古老的鸾刀?是为慎终追远、不忘先人的生存状态。
          沿用古老的仪式,奉献朴素的祭品,以礼为纸,以敬为笔,以心为砚,以诚为墨,祭祀是示敬,是感怀,是追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为何要焚柴于天?为何要祭酒于地?为何要奉上三牲之俎、八簋之实?为何要荐献水草之菹、陆产之醢?受祭者已逝,并不可能享受祭祀之物,然而为什么华夏文化千年执着于这样的仪式?
          这是热衷于祭祀而茫然不知祭之本义的我们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116楼2014-08-17 23:38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汉家礼仪·祭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与华夏文化中天、地、人的信仰结构吻合,周礼一开始就将祭祀对像分为天神、地祗、人鬼等三类,每类之下再细分为若干等,由此奠定了祭礼敬天、礼地、爱人的三种基本情感指向。
          ●天神祭:
          第一等:祭昊天上帝(天子行祭)
          第二等:祭日月星辰。即日、月、五纬(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十二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二十八宿(东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西白虎:奎、娄、胃、昴、毕、嘴、参/南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北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
          第三等:凡是职有所司、有功于民的列星(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司民、司禄、分野星、房星、灵星、农星、太岁等) (更多资源请登陆百度贴吧:
          中国汉服吧http://tieba.baidu.com/p/2605309696
          或西亚斯汉服吧http://tieba.baidu.com/p/2998112873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7楼2014-08-18 22:39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汉家礼仪·祭礼
              所谓地祗,即大地之神。
            ●地祗祭:
            第一等:社(土地神)、稷(谷神)、五祀(五行之神)、五岳(泰、华、恒、衡、嵩山)
              第二等:山林、川泽、四镇(扬州会稽山、青州沂山、幽州医无闾、冀州霍山)、四渎(江、河、淮、济)、城隍、四方山川、五祀、六宗
              第三等:四方百物(掌管四方百物的各种小神,如春祀户,夏祀灶,中央祀中溜,秋祀门,冬祀行)


            118楼2014-08-19 23:10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汉家礼仪·祭礼
              何为华夏传统祭义?这一献一祭一拜的看似简单的仪式中,融入了华夏先民太多的态度、动机、情感与思考。
              【周礼】
                ·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狸沉祭山林川泽,以辜祭四方百物。以肆献裸享先王,以馈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礿夏享先王,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
              【论语】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里,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里。这是非常重要的祭祀原则。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由别人代祭那就如同不祭祀一样。
              【礼记·礼器/郊特牲/祭法/祭义/祭统】
                ·君子之于礼也.非作而致其情也.
                ——君子行礼,不是故意做作来表达感情。以今天的话说,祭祀不是为了做秀给人看。祭祀秀是违背礼的本义的。
              ·礼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故凶事不诏.朝事以乐.醴酒之用.玄酒之尚.割刀之用.鸾刀之贵.莞簟之安.而槁鞂之设.
                ——礼是让人们返回人的本心,遵从古来的传统,不忘先人的原始状态的。礼记这一段揭示了为什么祭祀现场出现那么多「落伍」的东西,明明有了甘甜的美酒,却要用无味的玄酒(清水);明明有了锋利的割刀,却要用古时的鸾刀;明明有了细软的席子,却要用秸杆编的粗席。通过不断的祭祀仪式,经常让人们从繁华的生活中暂时脱离,回归本心,返本、追怀、静心、反思,这就是祭祀的一大意义。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一切治理人民的措施中,再没有比礼更重要的了。礼有五类,没有比祭礼更重要的了。所谓祭礼,不是外物迫使人那样做,而是出自人的内心。内心有思念亲人的念头,表现在行为上就是祭礼。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充分理解祭祀的意义。


              120楼2014-08-21 23:00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汉家礼仪·成人礼
                  华夏民族当然有传统的成人仪礼,男孩子的叫作「冠礼」,女孩子的叫作「笄礼」。先民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举行这一仪式,是要提示行他们: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承担成人的责任、履践美好的德行,才能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
                  首上之服,即首服,总称「冠」。这是广义之「冠」。「冠」还有狭义,指首服中等级较高的一类,是古时贵族的首服。其中,又可细分为「冠、冕、弁」等类型。
                  广义或狭义之「冠」皆是名词,音阴平(一声)。「冠」亦做动词,即「加冠」之意,此时读去声(四声)。加冠(guān,此处是广义之冠)之礼称为冠(guan)礼。故《类篇》说:「男子二十加冠曰冠」。
                  「笄」,音「基」(jī)。笄,《说文》解为:「簪也。从竹,开声」。《篇海》说,「妇人之笄,则今之簪也。本作荓」。笄为一种饰件,用来固定发髻,是根细长钎子,一头锐,一头钝,钝的一头有突出的装饰,称为首部。笄是发簪家族的鼻祖。笄的首部简单朴素。后来的簪、钗等皆是在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加「冠」、加「笄」(又叫「及笄」),成为了汉民族成人之礼的礼仪之名。(为行文方便,以下冠笄之礼也通称「冠礼」。)


                122楼2014-08-24 23:07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汉家礼仪·成人礼
                    冠笄之礼在华夏文化中究竟占有什么样的地位?《礼记》说,「冠者礼之始也」。华夏文化是礼仪的文化,而冠笄之礼就是华夏礼仪的起点。
                    自然,对于「君臣正」之类的「冠义」,我们无须照搬。但是,传统冠礼中仪式的庄重、对责任、志向等积极价值的强调、对成年者的激励,这些积极的诉求已成为值得继承的文化传统。我们现在学习和实践冠礼,就是为了继承这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了让民族传统礼仪对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明、激励青年人的成长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继承传统冠礼对青年人负责、立志、仁义、孝廉等正面激励价值的基础上,在冠(笄)之礼中启发青年人爱国、进步、理性、奋进等应有的精神品格。传统冠笄之礼值得在当代继承和弘扬。
                    冠礼的举行一直延续到宋代;元代的宫廷中没有这一套,民间的汉人家庭倒依然保存着汉礼。明代还是非常的盛行,如《明史》、《明会典》、《明集礼》等史料,都有朝野遵行冠礼的记载。清人入关之后,宫廷内冠礼不行,见于《皇朝通典》。民间则有仍依行《文公家礼》者,有参照《士冠礼》而行者,还有附带放在婚礼之中一并举行者,已经相当的零乱而不受重视。到清末民初,西风东渐,冠礼全亡。如今我们时常为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不懂事而感慨,或者为青少年犯罪率的增高而讶异,其实该感叹、该责备的应该是我们这些做父母、做长辈的人,没有尽到教养子弟的责任,终使家庭教育濒临破产,造成时下年轻人不明是非、不知分寸的行为差失。仔细想想,成人之礼的久废,应该是重要因素之一。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4楼2014-08-26 22:10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汉家礼仪·射礼
                      日本和韩国的所谓「弓道」,其正源是华夏中国的「射礼」。这是一种以射箭、比赛、礼乐、宴饮为载体的中华礼仪,「射」只是表,而「礼」才是其追求的核心价值。当世的人们,只知「弓道」而不知「射礼」,不能不说是文明古国的一大悲哀。
                      射礼有多重要?在记载华夏经典礼仪的《仪礼》中,射礼就是其中之一。《礼记》中也有专门的一篇《射义》阐述这一礼仪的意义。专家指出,春秋时期,诸侯纷争,弓箭愈益成为战争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意味深长的是,正是在这崇尚武力的时代,儒家却将弓箭变成礼乐教化之具,引导社会走向平和,这就是射礼。射礼所追求的,以通过射箭比赛、礼乐配合、谦逊和让、道德自省,以「教民礼让、敦化成俗」。射礼被称为「立德正己之礼」。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5楼2014-08-27 22:25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汉家礼仪·射礼
                        我们现在提倡复兴射礼,意义何在?
                        其一,射礼是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形式,是我们民族气质、性格、思想的重要表达载体,是华夏独特的人文景观。尊重传统,捍卫文化的多样化存在,这些文明复兴的普适性要求同样适用于射礼。
                        其二,射礼中有大量的华夏文明精华积淀,而其糟粕相对较少。射礼倡导人格塑造和人的精神的文明:射礼讲究谦和、礼让、庄重,提倡「发而不中、反求诸己」,重视人的道德自省。射礼本质上是一种健康道德的巧妙导引方式,是华夏先民寓德于射、寓礼于射、寓教于射的珍贵的人文实践成果。
                        其三,射礼中蕴涵有华夏特有的人文体育精神。
                        其四,射礼对国民观念和气质精神的塑造价值。现在的大中学生,普遍性格软弱、气质娇糜、粗俗无礼、疏于进取,国民缺乏健康的进取精神和勇武气质,不能不说与民族生活方式的长期劣质化演变有直接关系。复兴射礼等民族礼仪与人文体育活动,无疑有助于国民气质与性格的重塑。


                      126楼2014-08-28 21:32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汉家礼仪·昏礼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汉族婚礼基本仪程
                        婚礼结构: 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
                        完整的婚礼仪节:
                        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

                        正婚礼【亲迎→妇至成礼→合卺→餕余设衽】

                        婚后礼(成妇礼)【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
                        三书:后世谈婚论嫁,「六礼」常常和「三书」一起搭配出现,「三书」非周制昏礼的内容:
                        聘书:即订亲之书,男女双方缔造。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即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信(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7楼2014-08-30 23:04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汉家礼仪·投壶礼
                            投壶是从先秦延续至清末的汉民族传统礼仪和宴饮游戏,投壶礼来源于射礼。由于庭院不够宽阔,不足以张侯置鹄;或者由于宾客众多,不足以备弓比藕;或者有的宾客的确不会射箭,故而以投壶代替弯弓,以乐嘉宾,以习礼仪。
                            现在来讲,追求人与人的相互礼让与虔敬,提倡以君子之风相处相争,同时起到愉悦身心、丰富礼宴娱乐的作用,这正是我们提倡重温投壶的原因所在。


                          129楼2014-09-01 22:04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汉家礼仪·投壶礼
                            复兴投壶,并不只是为了追求一种古典礼仪和游戏的复原。追求人与人的相互礼让与虔敬,提倡以君子之风相处相争,同时起到愉悦身心、丰富礼宴娱乐的作用,这正是我们提倡重温投壶的原因所在。


                            130楼2014-09-02 21:46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衣冠·汉家礼仪·节日
                              汉民族传统节日表
                              汉民族15个主要节日:
                                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
                              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
                              ●正月
                              初一:春节(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正旦、正朔)
                              立春节(于立春日)
                              初七:人日节
                              初八:谷日节
                              初九:天日节
                              初十:地日节
                              十五:元宵节(上元节、灯节)
                              二十:天穿节
                              廿五:填仓节
                              晦日:正月晦
                              ●二月
                              初一:中和节(太阳生日)
                              初二:春龙节(龙抬头、龙头节、土地会、春社日/属春秋两社日之一)
                              十二:花朝节(花神节、百花之神生日)
                              十五:扑蝶会
                              十九:观音诞
                              春分节(于春分日)
                              ●三月
                              初三:上巳节(女儿节)
                              寒食节(冬至日后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二日)
                              清明节(于清明日)
                              ●四月
                              初八:浴佛节(释迦牟尼诞辰)
                              立夏节(于立夏日)
                              十八:碧霞元君节
                              ●五月
                              初五:端午节(端节、端五、端阳、重午、蒲节、天中节)
                              十三:雨节(关公磨刀日)
                              二十:分龙节
                              夏至节(朝节,于夏至日)
                              ●六月
                              初六:天贶节(六月六、晒虫节、虫王节、回娘家节)
                              十九:观音会
                              廿四:观莲节(莲花生日)
                              ●七月
                              初七:七夕节(乞巧节)
                              十四:秋日拔禊
                              十五:中元节(盂兰盆节、鬼节、瓜节)
                              廿九:地葬节
                              ●八月
                              初一:天灸日(天医节)
                              十五:中秋节
                              ●九月
                              初九:重阳节
                              十九:观音会
                              ●十月
                              初一:寒衣节(授衣节、冥阴节)
                              十五:下元节(下元水官节)
                              ●十一月
                              冬至节(于冬至日)
                              ●腊月
                              初七:驱傩日
                              初八:腊八节
                              十六:尾牙节
                              廿三:祭灶日(小年)
                              除夕


                              131楼2014-09-03 22: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