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亚斯汉服吧 关注:179贴子:2,869

回复:每天学点汉文化之——高校汉系社团科普小贴士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文化·礼与华夏·宫室格局与礼
  堂:传统房屋的结构中,一般都建在高出地面的台基上。台基是人工夯筑的,既这是为了房屋的坚实,也便于更好的通风采光。台基上有大屋顶覆盖,屋顶下面的部分可以分为南北(前后)两个区。朝南的是前面的部分,用墙(称为“序”)分隔为三个并列的空间,居中的一间最大,称为“堂”。堂是亮的意思,堂朝南的一面没有墙,较敞亮,故名。堂相当于现在的客厅。
  “登堂入室”一词常常用作比喻,把得到老师真传的学生称为“入室弟子”奥是室内最隐秘的地方,“深奥”一词就是从这里来的。“深入堂奥”这个成语则比“登堂入室”更进一步。


164楼2014-10-10 23:54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文化·礼与华夏·宫室格局与礼
      阶:房屋的台基有一定的高度,一定要经由台阶才能上堂。堂前的台阶只有两级,从地面往上走,第三级就是堂上了。堂朝南的一面是正面,左右各有一个台阶,东面的台阶成为东阶,或者阼阶,由于是主人专用的,所以又称为“主阶”;西面的台阶称为西阶,由于是宾客专用的,所以又称为“宾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5楼2014-10-11 23:53
    回复
      2025-05-26 02:57:28
      广告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文化·礼与华夏·宫室格局与礼
        室:房屋台基的后半部分是分隔开来的两个房间,东边的那间成为“房”,西边的那间称为“室”,主人的起居和会客一般都在室内。牖指窗户,户指门。一般也把两扇相阖的门叫做门,单扇的门叫做户。
        主人与客人见面也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双方地位相当,如都是诸侯,则可分庭抗礼,若是在堂上接待客人,主人坐东边,客人坐西边,彼此平等。另一种情况则是彼此身份相差很大,如天子与臣下,双方不能平起平坐,则尊者站堂上,面南而立,地位低者在堂下,面北行礼。相关礼仪在《尚书》里均有记载。


      166楼2014-10-13 22:18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文化·礼与华夏·室内布局与礼
          堂上的后半部分是东房西室,主人家的活动大多在西边室内举行。室内有四个角落,各有专门的名称和用途,重要性也不一样。
          西南的角落叫“奥”,从外面走进室内,这是最深的地方,故尊者居之,也是设卧席之处,为室中最尊之处。
          室的西北角叫“屋漏”。这个名称的由来比较复杂,有学者考证,此处有窗牖,大概是有光漏进来,故名之。
          室的东北角叫“宧”(yí),“宧”是“养”的意思,是放食物的地方,类似于今天放碗柜之类东西的地方。
          室的东南角叫“窔”(yào),在门的后面,是不太重要的地方。《仪礼》说:“比奠,举席扫室,聚诸窔。”是用来陈放大扫除用的扫把之类清洁工具的地方。


        167楼2014-10-13 22:18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门是宾客相见的重要界限,一般情况下主人迎接客人是在门里面,站在门内不出门,送的时候也在这里止步,只有身份尊贵或者关系非常亲密的宾朋,才不受此限,可以在大门外接送。客人离开的时候也是如此,主人在门内就可以了。当然,对于特殊的客人,主人不仅要送出门,还要尽可能地送出一段路。
            进门时宾主的顺序也非常重要。一般而言,先要互相谦让,请对方先进。进入庭院以后,主人要在东边的路上,客人在西边的路上走。走到台阶前面,双方再次互相作揖,然后主人稍微提前一点上堂。到了堂上,再往会客的房间走。走到门口,主人要请客人留步,自己先进屋整理客人的坐席等,其实里面早已经整理好了,但是为了表示尊重,还是要有这样一个仪式,以示郑重。然后出来请客人进去。
            宾主在交往时,一般应该遵循客随主变的原则,客人要服从主人的爱好、习惯。


          168楼2014-10-15 22:39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文化·礼与华夏·行与礼
              行:《释名》说:“两脚进曰行。”相当于今天的“走”,但又可细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走得比较慢,另一种走得比较快。《释名》又说:“徐行曰步。”把慢慢地行走叫做“步”,而小步快行则称为“趋”,正如《释名》所说:“疾行曰趋”。


            169楼2014-10-16 22:44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文化·礼与华夏·走与礼
                走:《释名》说:“疾趋曰走。”“走”比“趋”的速度还要快,相当于现在所说的“跑”。但是,“走”不过是比“趋”更快的一种小跑,而不是指赛跑。赛跑的那种跑,称作“奔”。


              170楼2014-10-17 22:22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文化·礼与华夏·趋与礼
                  趋:礼仪场合之下较多用,有徐趋和疾趋两种。《礼记》说:“帷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帷薄指士大夫的家,未见尊长,尚不需趋,堂上地方有限,不便疾趋,尊长在堂便要徐趋,下堂便可疾趋,手执玉器,亦不能疾趋。


                171楼2014-10-18 23:23
                回复
                  2025-05-26 02:51:28
                  广告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文化·礼与华夏·翔与礼
                    除了步、趋、走、奔之外,在庄重场合还有一种行走姿势叫做“翔”。(嗯……此“翔”非彼“翔”,请和我一样无节操的同学暂时捡起节操)《礼记》说:“行而张拱曰翔”。着广袖衣裳,双手合抱之状,两肘外展,拱手于胸前,衣袖是垂着的,徐徐前行,两袖迎风而动,就像鸟在飞翔的样子,故名。
                    古时候,官员上朝“济济翔翔”,可用此姿势行走,但是有些场合也是不允许的。《礼记》说:“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再有,“室中不翔”。除此之外,“入临不翔”。


                  172楼2014-10-19 23:33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文化·礼与华夏·步法与礼
                      礼仪场合中,对于步法的要求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手中执持了重要器物,贵重或易碎器物,所以走路要“行不举足,车轮曳踵”,双脚如车轮般不离开地慢慢前行,非常稳重,步子之小以至于旁人看不到鞋底,表示特别尊敬。
                      另一种情况就是走台阶上堂。上台阶步法也有三种。第一种叫“连步”,“拾级聚足,连步以上”,前足走上一级,后足跟着踏上这一级,两足齐平,是为“聚足”,如此一级一级走至堂上。韩国人祭孔子,上堂仍是这种方式。第二种为“历阶”,或作“栗阶”,就是登阶过程中不“聚足”,前足踏上第一级,则后足直接踩上第二级台阶,如现在平时登阶一样。过去只有要事的时候才历阶而上。第三种叫“越阶”,就是前足踩上第一级台阶,后足跨上第三级,只有在特别紧急的情况下才会如此。


                    173楼2014-10-20 22:57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文化·礼与华夏·揖拜与礼
                        “揖礼”是汉民族用得最多的形体礼节。揖是平辈之间的礼节,包括“对揖”和“遍揖”。“对揖”是主客双方的礼仪,彼此平等,相对而揖。“遍揖”则可以运用于一人同时面对许多客人,无法与之一一揖拜,则可以朝左中右三个方向各一揖。


                      174楼2014-10-22 00:02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文化·礼与华夏·鞠躬
                        鞠躬是一种把腰弯下来,向对方表示敬意的肢体礼节。受“文革”极“左”思潮的影响,许多人褊狭地认为,礼是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的虚伪的面纱,人际交往并不需要,甚至认为鞠躬就是卑躬屈膝。其实,鞠躬是中国人表达敬意的传统礼节,历代相沿不绝。


                        175楼2014-10-22 23:18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文化·礼与华夏·跪拜
                            自古以来,汉人最传统的坐姿是双膝着地,屁股落在脚后跟上,称为正坐。这种坐姿流传到韩国和日本后,一直保持到今天。
                            跪拜礼便是在此基础之上的一种礼节,也是礼数最重的一种礼节。如果要表示对别人的尊敬,就先把双手放在地上,然后低头碰到地面,这是“叩首”,后来也叫“磕头”。古时候,叩首也算是较普遍的一种礼节,较叩首更加郑重的是稽首,就是叩首后略作停顿。最重的礼叫“再拜稽首”,下跪拱手,手先下地,然后头至地,略作停顿,连作两次。
                            如今的我们,不再席地而坐,也不再行跪拜之礼。然而更多的人由于受到清末西风的吹拂,对于这种传统而充满敬重的礼节怀有的却是一种鄙视和屈辱,甚至有人把这种礼节当做是封建迷信糟粕而大加批判。我们不禁要反思一下,一个连最基本的尊重都不再拥有的民族,到底能有拥有怎样的未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6楼2014-10-26 00:02
                          回复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文化·礼与华夏·式
                              有种礼叫做“式”,先秦时期马车前面有根横杆,称作“轼”,供乘车人手扶。除保持身体平衡功能之外,轼还可以供乘车者跷足远瞻,苏轼取字子瞻正用此义。因轼又有“式”礼。当乘车者驾车返乡,或途中遇到尊者、贤者,都要凭轼垂首,点头示意,表示因车行迅疾,不便行礼,以此表达尊敬之意。
                              反观今日,很多人把车当做身份、地位、财富、权势的象征,有炫耀之意,无敬人之心,横冲直撞,鸣笛不已,除了暴露自己的浅薄无知之外,只会使人厌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7楼2014-10-26 23:28
                            回复
                              2025-05-26 02:45:28
                              广告
                              【每天学点汉文化】
                              华夏文化·礼与华夏·答拜
                                除了吊丧和士见国君两种情况,凡接受对方的拜礼,都必须答拜。大夫或士去见其他国的国君或大夫时,该国的国君或大夫要拜谢对方屈尊前来。初次相见,主人要拜谢客人屈尊前来。大夫对于自己的家臣无论地位多低都要答拜。双方地位相等,答拜之礼应该相同。若先拜者地位低,主人可以用较轻的礼答拜。


                              178楼2014-10-27 23: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