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都吧 关注:35,312贴子:17,015
  • 3回复贴,共1

武则天:建立武周为女皇 定都洛阳称神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武则天(公元624年至公元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唐高宗皇后、武周皇帝(公元690年至公元705年),为巩固武周政权,她曾任用酷吏,大兴冤狱。但她广揽人才,完善各种政治制度,积极发展经济。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14岁的武则天因天生丽质,被唐太宗召入宫中,立为才人。太宗死后,26岁的武则天削发为尼,被送进感业寺。高宗李治为太子时,与武则天关系暧昧。李治做皇帝后,念念不忘武则天,不久即纳入宫中。武则天通过种种手段,使高宗废王皇后,而自己则由昭仪变成皇后。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4-22 18:05回复
    明朝洛阳牡丹的兴盛,一方面源于元朝中期以后牡丹的发展,另一方面还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豫西山区野生牡丹资源丰富,为栽培提供大量种源;二是明代洛阳经济迅速发展,成为河南省采煤、矿冶、棉纺、瓷器业的中心,如明代红洞沟银矿遗址,规模甚大。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4-23 06:15
    回复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园林的发展和牡丹的种植。明朝咏吟洛阳牡丹的诗文不亚于唐宋时期。在《明史》《明史纪事本末》这两本书中,牡丹一词出现了18处——4处讲的是抗倭战争中的朝鲜牡丹峰之战,8处讲的是有关牡丹的衣服,1处讲的是关于紫牡丹的诗,4处讲的是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春二月下诏取洛阳牡丹三十本,还有1处讲的是洛阳龙门镇有个叫“司牡丹”的女子死而复生。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4-23 06:16
      回复
          这说明洛阳牡丹名满天下,皇帝要下诏取之。而在洛阳,以“牡丹”为名的女子很普遍,这反映了牡丹在民间的重大影响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4-23 06: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