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一件惊人的事发生了。在巴黎大学的一个物理实验室里,科学家发现,在特定的情况下,如果我们把基本粒子——比如说把电子——同时向相反的方向发射,它们在运动的时候能够彼此互通信息!不管彼此之间的距离多么遥远,不管它们是相隔10厘米还是10亿公里远,它们似乎总是知道相对一方的同伴的运动方式,这体现在当一方受到干扰而改变运动方向时,其同伴也会同时改变方向。这个现象的古怪之处在于,它们之间的通讯联系几乎不需要时间间隔。
这违反了爱因斯坦的理论:没有任何通讯速度能够超过光速,因为一旦超过了光速,就等于是能够打破时间的界限。被我们认为“无生命”的电子竟然也会在距离如此遥远时互通声气,一起运作,这实在像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幻觉。
这个骇人的现象使很多物理学家着迷,他们都试图用复杂的方法来解释这个现象。但是饮誉当代的美国量子物理学家和科学思想家戴维·玻姆抛出了一个大胆却十分直接、简单的想法:此发现意味着客观现实并不存在,尽管宇宙看起来具体而坚实,但其实它只是一个幻象,是一张巨大而细节丰富的全息摄影相片!
投石问路
玻姆如果不是疯子,那么就是个思想革命家!一个伟大的、对现实世界的新观点往往就是在这样看似“妄想”的假设中诞生的。
那么,玻姆凭什么做出如此惊人的假设?就让我们放弃一切成见,谦逊地在事实面前安静坐下,跟着无垠的自然走,否则我们将永远学不到东西。
首先我们得了解什么是全息相片。这是一种用激光做出的三维立体摄影相片,它在显示形象方面有独特优点,全息照的“像”不是物体的“形象”,而是物体的光波。即使物体已经不存在了,但只要照亮这个相片,就能使原始物体“再现”。和普通照相术不同,全息相片贮备着大量的信息,可以一一显现,所以有“一张全息相片的价值等于一千张普通相片”之说。
影像的立体感不是全息唯一的特殊之处,更神奇的是,全息相片每一小部分都包含着整个相片的完整影像。如果我们把一朵玫瑰的全息相片分割成两半,会发现每一半都有整个玫瑰的影像。如果我们把这一半再分为两半,然后再分下去,每一小块相片中都会包含着一个较小的、但是完整的原来影像。只不过这越分越小的相片,其影像逐渐模糊而已。
这种“整体包含于部分中”的观点颇值得玩味。从前,我们总认为要了解任何事物和现象,不论是一根筷子还是一片麦田,最好方式就是把它们分解开,从而研究它们的每个组成部分。但全息理论告诉我们,如果把某个由全息相片式结构组成的事物“解剖”开来,我们不会得到部分,而会得到较小的整体。
事实上,全息理论为我们观察世界引出了一个新的视角,经历一番思考,你会发现,原来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竟是这样的:世界的每个局部似乎都包含了整个世界!例如,将一根磁棒折成几段,每个棒段的南北极特性依然不变,每个小段是它原来整根棒的全息缩影,是整根棒的成比例缩小。再如,一面镜子碎了以后,每一面小的镜片仍然能够被当成镜子使用,每一块镜子的碎片也可以看成整面镜子的全息缩影。
而我们身体里面的每一个细胞都是整个身体的全息。人的受精卵和它发育成的各种细胞相比较,其DNA是相同的。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了这个人全部的遗传信息,所以克隆技术才可以利用一个细胞复制出一个人来。
寻觅大鲨鱼
全息理论给玻姆带来了灵感,也使他有勇气相信:基本粒子能够彼此保持联系,而不管它们之间的距离多远,不是因为它们之间来回发射的信号有多么“神秘”,而是因为它们的分离是一种幻像!在现实下面更深的层次里,这样的粒子并不是分离的两个单独的个体,而是某种更大整体的两个部分。
这是什么意思呢?某一天你来到海洋馆,在容纳了千姿百态的鱼儿的庞大玻璃水箱面前,你驻足观赏,可以一览无余地观看整个水箱里鱼儿的情况。但是现在扫一下你的兴,工作人员把玻璃外面全都罩上铁皮,只是在两个不同的侧面分别开一个小孔。好了,透过这两个小孔你再观察那条离你很近的大家伙,比如一条正在悠然自得游动着的硕大的鲨鱼,你会有什么样的体验?一个孔里,你看到了一条黑色的尾巴,另外那个孔里,你看到的可能是白色的腹部。它们都在移动,但是这两个移动状态在方向和速度上都有着某种协调和默契——当黑色尾巴摆动时,白色腹部也做出了相应的动作;反之亦然。
当鲨鱼游得足够远的时候,它变成一条小鱼,这时从一个孔里你看到水平游动,另一个孔呢?可能是垂直游动。有一点值得提醒:你可是在没有先前那些暗示的前提下进行观察的,那么很明显,你一定会认为这是毫不相关的两个个体。但是当你继续注视这似乎不同的“两条”鱼时,你会越发觉察到两者之间有特定的关系。当“一条鲨鱼”转身时,“另一条”也会做出相应动作;当“一条”面对前方时,“另一条”总是面对侧方。这回你要下结论了:这“两条”鱼一定是在互相沟通传讯,所以才做相对应的运动。
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这“两条”鱼其实只是一条鱼的两个部分。。
。
☞丧心病狂的小尾巴☜
↗欢迎来 中华先行者吧 看看~
--来自大浦洞3型洲际导弹客户端
这违反了爱因斯坦的理论:没有任何通讯速度能够超过光速,因为一旦超过了光速,就等于是能够打破时间的界限。被我们认为“无生命”的电子竟然也会在距离如此遥远时互通声气,一起运作,这实在像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幻觉。
这个骇人的现象使很多物理学家着迷,他们都试图用复杂的方法来解释这个现象。但是饮誉当代的美国量子物理学家和科学思想家戴维·玻姆抛出了一个大胆却十分直接、简单的想法:此发现意味着客观现实并不存在,尽管宇宙看起来具体而坚实,但其实它只是一个幻象,是一张巨大而细节丰富的全息摄影相片!
投石问路
玻姆如果不是疯子,那么就是个思想革命家!一个伟大的、对现实世界的新观点往往就是在这样看似“妄想”的假设中诞生的。
那么,玻姆凭什么做出如此惊人的假设?就让我们放弃一切成见,谦逊地在事实面前安静坐下,跟着无垠的自然走,否则我们将永远学不到东西。
首先我们得了解什么是全息相片。这是一种用激光做出的三维立体摄影相片,它在显示形象方面有独特优点,全息照的“像”不是物体的“形象”,而是物体的光波。即使物体已经不存在了,但只要照亮这个相片,就能使原始物体“再现”。和普通照相术不同,全息相片贮备着大量的信息,可以一一显现,所以有“一张全息相片的价值等于一千张普通相片”之说。
影像的立体感不是全息唯一的特殊之处,更神奇的是,全息相片每一小部分都包含着整个相片的完整影像。如果我们把一朵玫瑰的全息相片分割成两半,会发现每一半都有整个玫瑰的影像。如果我们把这一半再分为两半,然后再分下去,每一小块相片中都会包含着一个较小的、但是完整的原来影像。只不过这越分越小的相片,其影像逐渐模糊而已。
这种“整体包含于部分中”的观点颇值得玩味。从前,我们总认为要了解任何事物和现象,不论是一根筷子还是一片麦田,最好方式就是把它们分解开,从而研究它们的每个组成部分。但全息理论告诉我们,如果把某个由全息相片式结构组成的事物“解剖”开来,我们不会得到部分,而会得到较小的整体。
事实上,全息理论为我们观察世界引出了一个新的视角,经历一番思考,你会发现,原来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竟是这样的:世界的每个局部似乎都包含了整个世界!例如,将一根磁棒折成几段,每个棒段的南北极特性依然不变,每个小段是它原来整根棒的全息缩影,是整根棒的成比例缩小。再如,一面镜子碎了以后,每一面小的镜片仍然能够被当成镜子使用,每一块镜子的碎片也可以看成整面镜子的全息缩影。
而我们身体里面的每一个细胞都是整个身体的全息。人的受精卵和它发育成的各种细胞相比较,其DNA是相同的。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了这个人全部的遗传信息,所以克隆技术才可以利用一个细胞复制出一个人来。
寻觅大鲨鱼
全息理论给玻姆带来了灵感,也使他有勇气相信:基本粒子能够彼此保持联系,而不管它们之间的距离多远,不是因为它们之间来回发射的信号有多么“神秘”,而是因为它们的分离是一种幻像!在现实下面更深的层次里,这样的粒子并不是分离的两个单独的个体,而是某种更大整体的两个部分。
这是什么意思呢?某一天你来到海洋馆,在容纳了千姿百态的鱼儿的庞大玻璃水箱面前,你驻足观赏,可以一览无余地观看整个水箱里鱼儿的情况。但是现在扫一下你的兴,工作人员把玻璃外面全都罩上铁皮,只是在两个不同的侧面分别开一个小孔。好了,透过这两个小孔你再观察那条离你很近的大家伙,比如一条正在悠然自得游动着的硕大的鲨鱼,你会有什么样的体验?一个孔里,你看到了一条黑色的尾巴,另外那个孔里,你看到的可能是白色的腹部。它们都在移动,但是这两个移动状态在方向和速度上都有着某种协调和默契——当黑色尾巴摆动时,白色腹部也做出了相应的动作;反之亦然。
当鲨鱼游得足够远的时候,它变成一条小鱼,这时从一个孔里你看到水平游动,另一个孔呢?可能是垂直游动。有一点值得提醒:你可是在没有先前那些暗示的前提下进行观察的,那么很明显,你一定会认为这是毫不相关的两个个体。但是当你继续注视这似乎不同的“两条”鱼时,你会越发觉察到两者之间有特定的关系。当“一条鲨鱼”转身时,“另一条”也会做出相应动作;当“一条”面对前方时,“另一条”总是面对侧方。这回你要下结论了:这“两条”鱼一定是在互相沟通传讯,所以才做相对应的运动。
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这“两条”鱼其实只是一条鱼的两个部分。。
。
☞丧心病狂的小尾巴☜
↗欢迎来 中华先行者吧 看看~
--来自大浦洞3型洲际导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