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1,284贴子:6,150,355
  • 12回复贴,共1
想了近一年,觉得自己应该重拾对书籍的兴趣,重拾记录所思的习惯。可是因为严重的拖延症—或者直白的说是懒,便一再搁置,至今也没有行动起来,以致去年一年的阅读量还比不上高中时一个星期。
直至上周末,收到好友的邮件,从她的字里行间又看到那些一起奋斗过的日子,看到曾经失败却依然觉得值得的坚持,在一场百感交集的大哭过后,好像又有了重新出发的能量。于是决定用发帖这种相对公开的方式记录自己读书所感,私心里认为这样可以监督自己,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按照常态预计这贴不会有太多人关注,若是很快沉了就当作我一个人的在线笔记,而如果有幸被人关注,愿各位看得开心!同时作为本吧的新人,请各位多多关照^_^


IP属地:云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4-04-25 00:03回复
    最爱看笔记帖子,全是读书的精华所在
    --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红照,*******。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4-25 00:04
    收起回复
      自己来预告一下,今天太晚了,第一篇明天发,最近在读的—芮成钢《虚实之间》。


      IP属地:云南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4-04-25 00:08
      收起回复
        楼主加油,期待了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4-25 00:09
        收起回复
          真相离我们有多远
          ——读芮成钢《虚实之间》
          《虚实之间》,这是一本结合作者特殊阅历的思考录,全书共38个篇目,内容包含了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社会现象等多个方面。作者的文笔是简练流畅的,加之内容涉及我们普通人不曾窥探的另个世界(各国高层政要和经济大腕的世界),让我的好奇心得到了很大的满足,所以在读的时候轻松愉快,毫无迟滞。但在准备写这篇读书笔记的时候,我却迟迟不能下笔,一直在想:书中固然有这么多的内容与信息,但对于所观察到的现象,作者本身都已经给予了深度解读,如果不去依赖他的思考成果,那我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豁然开朗是为什么,我最终得到了什么?
          幸得一篇网络文章提点了我,文章是冠名骆家辉的《我回到根之国结果发现根腐烂了》,文中以前任美驻华大使骆家辉的语气批判了芮成钢等媒体人及国内两家主旋律媒体,表示自己怀着“一片赤诚”回到根之国,却发现自己在美国保持的“良好习惯”在中国成了另类,成了芮成钢等“没有智商”的媒体人抨击的焦点。
          当我首次看到这篇文章时,我毫不迟疑地否定了它的真实性(实际上仔细去读也不难发现该文的文笔粗糙和文中众多常识性错误,但为了谨慎起见我还是查证了某些内容是否属实),这种笃信正可归咎于我最近正在读《虚实之间》,书中已提到过芮成钢和骆家辉以商量过的玩笑作为开场白却被有心人无限放大的事。更重要的是,作者在书中一直试图传达的某个观点深得我心——用自己的头脑思考。
          正如书中两次提到的,基辛格所说:“如果你掌握我所掌握的一切信息,你会完全同意我的观点。”让我暂时忽略这句话中因为基辛格作为伟人及上位者的自信所导致的过分绝对,至少这句话说明了一个问题——很多时候,非理性的热评甚至可以盖过正义的声浪,是因为人群所获得的信息不足以涵盖真相。
          这便是我在本书中收获的最大思考——真相离我们有多远。换句话说:我们自己对于真相的渴求是否达到了愿意多方面获取信息的程度,是否达到了愿意超越大众声音保持自我思考的地步。
          大众的盲目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国外的心理学家亦对此有所探讨,然我国人的大众心理又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在当代的表现中不乏以下几项:不信任政府、敌视强势者、崇拜奢侈品、价值观较单一等。我不能说自己可以免俗,已然脱离这个群体,不过我认为自己在改变这种固有心理上的发展是好的,尤其是在读过《虚实之间》以后,面对不在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更愿意多收集各方面的资讯,多听听自己心里的声音。
          基于以上原因,《虚实之间》于我确实可算是一本非常有用的好书,何况本书还附带了提供较高层次所获得的资讯这一福利。


          IP属地:云南6楼2014-04-25 21: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