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染色吧 关注:143贴子:399

植物染色的前世今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植物染料于中国,远在周朝开始就有历史记载,设有管理染色的官职-染草之官-又称染人。在秦代设有【染色司】、唐宋设有【染院】、明清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机构。从大自然中萃取矿物与植物等染料,将青、黄、赤、白、黑称之为五色,再将五色混合后攫取其它的颜色。以及日本古代染色中有名的『草木染』亦是。在今日崇尚环保自然的风潮中利用自然界之花、草、树木、茎、叶、果实、种子…等进行之植物染的研究与创作融入生活中,有别于化学染料,不会产生有害大自然的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废水,或其它的工业污染。得自植物界的染料,在美丽的颜色中回归自然和环保“草木染”就是使用天然植物染料进行面料染色的技术,是中国传统的织物染色方法,具有天然、环保以及现代工业染织无法表现的艺术性,但是现在却在中国已经失传。现在我们重新复兴这项艺术,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的传统艺术是有很大意义的。人们利用天然有色物质染丝、棉、毛织品等很早就开始了。古书的记载和出土的文物,都说明了我国早在西周时代已经明确分煮。渍、暴、染4个步骤染色,并设"染人"这一官职。我国古代染色是采用天然植物中所含的色素,如染青蓝色的靛蓝。这是一种存在于靛蓝草枝叶中的物质,经发酵后产生可溶性的白色溶液,将织物浸泡在这种溶液中后取出,在空气中氧气的氧化作用下生成不溶于水的青蓝色,它耐日晒水洗和加热。至今我国苗、瑶等少数民族的蜡染工艺,就是先用加热熔化的蜡液在白布上描绘图案,然后放进靛蓝草发酵后的白色溶液中,经空气氧化后用水煮,把蜡脱去而成。这种技艺从汉代已开始,唐代已盛行。现今的靛蓝已用化学方法制成。古埃及人、古印度人也用靛蓝、首草等作染料。据说埃及几千年前包裹木乃伊的青色麻布是用靛蓝染成的。印度人还用一种寄生在不同植物上的胭脂虫体中所含的红色素染色。古希腊罗马人也用另一种动物染料,是一种贝壳类动物,分泌一种液体,暴露在空气中后由黄色经绿色和蓝色,最后变成紫色,是一种名贵的紫色染料。在十九世纪末期从煤块提炼颜料成功之前,染料大部份都来自植物的根、树皮、叶、花、种子或木材。事实上,我们祖先在三千年以前已懂得用植物色素,来染制衣服、器皿、渔具、食物和化妆品。西晋时代的《南方草木状》记载,从苏木提取黄色染料。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列出了20多种颜料的来源、染制和定色的方法。他又指出,古代人类所穿衣服的各种颜色,是根据其社会阶级而定,不能逾越。黄色是最高级,为皇帝专用;青色最低级,是平民衣服的颜色。但因为人数众多,所以青色的染料需求量大。青色的染料,来自“蓝类”植物。《本草纲目》解释所谓五蓝,就是茶蓝、蓼蓝、马蓝、吴蓝和木蓝。其实在分类学上,各是属于不同科属的植物,其中木蓝和马蓝多生于华南。野生植物中,也有多种是含有颜色染料成份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蓝靛、马蓝、薯莨、杨梅和栀子。


1楼2014-04-25 09:07回复
    国内历史我国是最早使用天然染料染色的国家。早在45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人们就能够利用植物的汁液染色。多个古籍文献中记录了色彩的名称,东汉《说文解字》中有39种色彩名称,明代《天工开物》、《天水冰山录》则记载有57种色彩名称,到了清代的《雪宦绣谱》已出现各类色彩名称共计704种。明清时期,我国天然染料的制备和染色技术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染料除自用外,还大量出口。中国应用天然染料的经验跟随丝绸一同传播到海外各国,产生了久远的影响。人类使用天然染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万年到十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北京山顶洞人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石制项链,已用矿物质颜料染成了红色。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够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色。 居住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的原始部落,能把毛线染成黄、红、褐、蓝等色,织出带有色彩条纹的毛布。西周时代,已经设置了专门负责印染纺织品的专职官吏,称为“染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记录的纺织品与服装的颜色有暗绿、红、黄、白、碧绿、绯红及玄黄等,春秋战国时,已经出现了许多专门染色的染坊,发现了多种植物染料,其中以蓝草最为多用。秦汉时期,人们在染色实践中发现了染色与空白的对比关系,认识了有地控染色面积和染色形状可以形成空白的花纹,于是防染技术开始出现。这一时期,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首先出现了用蜡做防染剂的染花方法。先把蜡溶化成液体,用蜡刀沾取蜡液在白色底料上描绘纹样,然后浸入染料中染色。当时多用靛蓝,又有少量紫色、红色。上染之后,去掉蜡纹即呈现白色花纹,得到了蓝底白花或色底白花的花布。古代称其为“阑干斑布”,现代称之“蜡染花布”。而在汉代,观赏性的蜡染已开始出现了。西南地区蜡染艺术一直沿续下来,至今,贵州、云南、广西等地的蜡染仍然流行。南北朝时期印染艺术较为突出的是纹缬的出现,纹缬也叫“撮缬”、“撮花”、“撮晕缬”,现代称“扎染”。唐代的印染技术全面发展而且成就斐然,这时的纹缬、夹缬、蜡缬都出现了惊人之作。宋明时期的印染艺术已相当全面,色谱也愈加完备。明代官方设有颜料局,掌管颜料。而用于制作染料的植物已达几十种。 清代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印染艺术逐渐形成独特风格,做工精细,蜡纹纹密。利用植物染料,是我国古代染色工艺的主流。自周秦以来的各个时期生产和消费的植物染料数量相当大,明清时期除满足我国自己需要外,开始大量出口,而用红花制成的胭脂绵输到日本的数量更是可观。中国古代用于着色的材料可分为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其中以后者为古代主要的染料。古代先民很早就掌握了多种植物染料的性质,并发明了多种染色技术和被称为“缬”的防染印花技术。各种染料均有其着色原理,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虽然都是色料,但它们的着色原理却是不同的。矿物颜料着色是通过粘和剂使之粘附于织物的表面,但颜色遇水即容易脱落。植物染料则不然,染制时,其色素分子是通过与织物纤维亲合而改变纤维的色彩,所着之色虽经日晒水洗,均不易脱落或很少脱落。我国古代印染不仅颜色多,色泽艳丽,而且色牢度好,不易褪色。古代将青(即蓝色)、赤、黄、白、黑称为五色,也是本色、原色。原色混合得到多次色如绿、紫、粉等色,也称间色。染料来源分为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两大类。《诗经》中有用蓝草、茜草染色的诗歌,可见中国在东周时期使用植物染料已在民间普遍应用。中国古代的一些农业书和工艺书上、都有关于染料和染色法的记载。先秦古籍《考工记》(作者不详)是中国第一部工艺规范和工作标准的汇编。书中“设时之工”记录了中国古代练丝、纺绸、手绘、刺绣导工艺,对织物色彩和纹样都作了详细而完整的叙述;公元533534年贾恩勰着的《齐民要术》中有关于种植染料植物和萃取染料加工过程,如“杀双花法”和“造靛法”所制成的染料可以长期使用。1637年明末宋应星编撰了中国第一都科技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中有关各种染料的制造、练制的化学工艺以及各种染料在织物上的染色法的描写。在“乃服”一章中,总结丝、麻、毛,棉荨织物在纺纱织布的技术,并在“彰施” 一章,记录有关染色技术的应用。


    2楼2014-04-25 09:08
    回复
      植物染色的手工操作,一般都是把纱线或者布多次浸染在植物染料中完成的。


      4楼2014-04-25 09:17
      回复
        公元3000年前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人已掌握了织扬染色的技术。古埃及的尼罗河畔的金字塔的墓壁上红色和红色的染色织物,说明了这一点。约在2500年前,印度已有从茜草提取茜红和蓝草提取靛蓝染棉织品了的记录。茜草的浸渍液,经处理后,可染成红色;蓝草的浸渍液经氧化后,可将织物染成靛蓝。公元前 550年希腊己形成羊毛手工纺织和染色的工作坊,进行生产工作。远古时候纽克里特人制造了昂贵、著名的泰尔紫(Tyriam Purple)一种海螺分秘物经氧化后得到的染料,后来小亚细亚的腓尼基人掌握了制造技术,利用泰尔紫在毛织品上染鲜艳紫蓝色,日后罗马帝国的贵族更以这种颜色染制袍服,作为贵族阶级的象征。公元1371年,欧洲开始才有有关染色、印花的记载资料。也就是说在十九世纪以前,染色和印花所用的染料全部都是天然的动、植、矿物染料。染色工艺还是采用的天然染色。


        5楼2014-04-25 09:28
        回复
          小时候看tvb的一些电视节目也经常可以看到什么坊的,偌大的院子,都是染缸,架子上挂满了植物染色的布料。小时候也没多想,现在想起来,化工染色带来的产量带来的快节奏的生活,也带走了我们的健康和美丽的环境。


          6楼2014-04-25 09:32
          回复
            手工作坊式的植物染缺点就是染色不均匀,不可能存在两件一样的服饰,而且颜色厚重,手感不好,就像浆糊刷在纸上的感觉。光照牢度不好。
            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话,染色均匀,手感好,但是颜色没有化工的鲜艳,光照牢度相比化工的稍微差一点,但也是根据不同植物染料的性质而定。


            9楼2014-04-25 11:02
            回复
              中国的染色起源
              中国的染色活动大约是和丝织品的起源同步的,如果以广义的染色来说的话,可以推溯到洞穴文化发展时期了。那时候的人们利用生火煮食、取暖之后,所余留的木炭就是很好的涂涂抹抹的材料。
                或许可以从甲骨文中,得到中国人使用染料较早的证据。中国汉字的起源一般说来,较有系统及较接近现代汉字的文字,一般都认为是是甲骨文;而甲骨文的字形结构均是以象形为起点,所发展出来的居多。甲骨文的呈现方式是以线条的方式来做象形的表现的手法,这也是汉字重要的特征之一。具体的物体的表达可以藉由物体的特征来获取沟通的普遍性;可是,较抽象的意义沟通则必须寻求其它的表达方式。色彩的表达就是属于较抽象的部份,因为没有具体的形,色彩只是视觉上的感觉而已。因此借物、比喻等的表现模式就开始出现了。如有许多与早期的染丝、染麻有关的字出现,如青、幽、玄字。玄字的甲骨文字体造形就如同两股的纤维相互绞纽在一起的形状,而玄的色彩就是纤维燃烧后的灰黑色相就叫做玄。这些都是借着某些物质的现象来表达的;之所以如此,是借用了物质的现象的普遍性,在大家都知道的基准点上出发的。另外这些与色彩有关的文字中,与染色有关的纟字偏旁的色彩文字是不少的。在说文解字中,与色彩有关的汉字共有75个,其中就有红、紫、绿、素、缁、缇、练、绛、绯、缥、缟、缃、綟、绀、緅、綦、縓、纁等等。虽然这些文字的出现有些是在后来才有的,但在这些字被造出来时,相信在当时已经存在有相当水准的染色技术。


              10楼2014-04-26 08:42
              回复
                周朝
                在中国虽然很早就出现了以蚕丝制衣的记载,染色的记载却出现的比较慢。到周朝以后就有较明朗与丰富的文献记载,并且在政府机构中,也出现有专司染色的机构。在西周时代,周公旦摄政时期,政府机构中设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官。在天官下,就设有"染人″的职务,专门负责染色的工作;另外在地官下,有设有专管染色材料的收集工作的。如在"周礼″上记载着管理征敛植物染料的〈掌染草〉和负责染丝、染帛的〈染人〉等的官职,影响到秦代也设有〈染色司〉的官职,之后的各朝也都分别设有〈司染署〉,唐代设有〈染院〉,在染院里也设有〈染人〉一职。到了最近的清代是设有〈蓝靛所〉、〈江南织造局〉。
                关于染色的文字记录上,由中国的古籍"诗经″中的〈豳风,七月〉:「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扬,为公子裳。」其意思就是七月伯劳鸟鸣叫,八月时开始忙着纺织,纺的有黑色的、也有黄色的,其中最漂亮的朱色衣裳最给公子穿的。很清楚地道出当时就已经出现了黑色、黄色、朱色的染色技巧,而这些衣服是做给公子们穿的,不是给一般平民穿的。从在这段话里,也可以说明当时对色彩判断,朱色是比黑色与黄色漂亮的,最起码诗经的作者是如此的认为的。其次,在青铜器"颂壶″中,也有一段记载着周王赏赐的文字:「…赤市朱黄」,"周礼″中亦有出现「绿衣素纱」之描述,绿色的与白色的纱布搭配的衣服是贵族专用的礼服色彩;「衮衣赤舄」,就是穿着礼服与红色的鞋子的意思。可以推测穿着如此的华丽的衣服,是不可能是从事种田等需要粗重劳动才能过活的百姓所能够穿的。
                  在"尚书″中亦出现有:「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这里的五彩就是青、黄、赤、白、黑等五个颜色。"诗,郑风,出其门″中亦有:「缟衣綦巾」,「缟衣茹」,綦就是暗绿色的意思,茹就是草的名称,茹是一种可以取得红色的染料植物。在"礼记,祭仪″中,也记载有:「使缫。遂朱绿之,玄黄之,以为黼黻文章」。在当时既然有朱、绿、玄、黄等字的出现,相信也一定有如此的相对应的染料或颜料存在。
                  "礼记″的〈玉藻〉篇中,记载着:「君子狐青裘豹褒,玄绡衣以裼之。」白话的意思为君子穿着有豹皮袖口的青色狐裘,外面加上玄色的绡衣使得青裘若隐若现。在此的玄色是黑中透红的色相,绡是一种轻薄透明的生丝织品。〈玉藻〉篇中,亦有如下的色彩在服饰上的使用记载:「士不衣织。无君者不贰彩,衣正色,裳间色。非列彩不入公门。」在文中出现的正色与间色,根据武敏在其著作"织绣″书中的说法,正色是青、赤、黄、白、黑,间色是指绿、红、碧、紫、留黄(烟色或棕色)。武敏在文中亦说「赤其实即红色」,赤和红分属于正色与间色,又说赤与红是相同的,实在有些矛盾之处。到底染色与服饰上的正色与间色是指何种色相?令人感到困惑。
                在周朝时的黑色、赭色、青色大致上是一般百姓或劳动者所穿着衣服的色彩,一方面这些色彩在活动中较不容易显出脏的感觉;再者,这些色相的染料大都是坚牢度较高,且染色过程不困难,素材取得也较容易。如以烧黑的榛树皮来涂抹即可完成。相对地,而贵族的衣着不必考虑那么多,色彩的使用上则是丰富多了。其中,以朱砂染成的朱红色为最高贵与受欢迎的,因为朱砂的取得较不容易,因此价格也较贵。也因为稀少性,形成特殊的阶层才负担得起,具有阶级的标示作用。其它如较明亮的色彩、较容易弄脏的色彩,如黄色也是贵族喜欢使用的服装色彩之一。


                11楼2014-04-26 08:43
                回复
                  植物染色能应用在哪些方面?


                  12楼2014-04-26 15:50
                  回复
                    很多啊,首先想到了肯定是纺织服装上面,当然也可以做工艺品啊,像刺绣上面的,也有很多设计师想问了解植物染色,还有韩国一些植物染色作坊也做了植物染色的包包,鞋子。


                    13楼2014-04-26 16:06
                    回复


                      14楼2014-04-26 16:10
                      回复
                        我是做房屋设计的,我觉得植物染色的很多东西可以和我们联系起来,让人感觉回归大自然一样。


                        15楼2014-04-26 16:24
                        回复
                          春秋战国时期
                          关于春秋战国时代的染色的使用状态,可以从"荀子″的〈劝学〉、〈王制〉、〈正论〉中,所提到的色彩相关叙述,了解到当时的色彩使用状况一二。如荀子讲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意思就是说:青的颜色是从叫做蓝这种植物所提炼出来的,却比蓝的植物还要青;后来逐渐引伸到比喻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也提到许多的染料与色彩,如紫草、空青、赭色、涅色等。紫草是染紫色、空青是青色、赭色是红色的意思、涅色则是黑色。"礼记″里的〈玉藻篇〉中,有如下的记载:「玄冠朱组缨,天子之冠也,玄冠丹组缨,诸侯之斋冠也。」从此句话中,可以知道天子的帽子与诸侯帽子的色彩是不同的,在礼记的时代就已经利用色彩作为朝廷官阶的管理符征。其次,也可以知道朱与丹之色彩是不一样的,按照国语大辞典的解释:朱是指深红色,丹是赤铁矿、赤色也。也有出现「用朱色涂物。(春秋)『丹桓宫楹』」,也就是词典中出现的丹是和朱色是有混摇的情形,而在礼记中出现的服饰制度中的朱与丹是不一样的色相的。在"周礼″中的〈夏官〉也有记载着当时掌管天子的衮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等五冕,冕就是帽子。帽子的颜色都是「玄冕朱里」外表是玄色,里子是朱色。并且使用五彩的缫,诸侯则是使用三彩缫。帽子是以「玉笄朱纮」系住,纮是系帽子的带子的意思,朱红就是红色的帽带。可见朱色是天子专用的色彩。另外,"礼记″中的〈深衣篇〉里「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彩者。」的深衣之色相,根据周锡保在其所著的"中国古代服饰史″一书中的解释,深衣是指白色的布衣服之意思。白色的衣服也是一般人民穿着中的吉服,诸侯贵族夜间穿着的次等衣服。
                            《考工记》与《天工开物》当中,也可以发现留存有确切的染色记录。如"考工记″中就记载着:「设色之工五」。此处的意思是说与染色的工作分成五种,这五种就是画、缋、钟、筐、等。画就是在成品上画图案,缋与画同是施彩的工作,钟就是管染色,筐就是印花工,就是练丝帛的工匠。"考工记″中记载着:「画缋之事,染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龙,鸟兽蛇,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凡画缋之事,后素功。」后素功的意思,是指在上彩画完才画白色的背纹衬托。筐的印花作法是利用浆料增加稠度以作为隔离染料的作法,可重复印制,形成反复的图案。在实际的染色方法的记载上,如「钟氏染羽。以朱湛丹秫,三月而炽之,淳而渍之。三入为纁,五入为緅,七入为缁。」朱湛的湛字是厚重的意思,丹秫的秫是指黏稠的意思;经过三个月后就到达最佳的状态,再放入浸泡。三入、五入、七入就是指浸泡的意思,反应出当然的染色技术,如要取得较深的、较鲜艳的色相的话,就须透过反复的染色过程来完成。在文中出现的緅是指带黑色,也就是接近黑色;而缁是指黑色的意思。
                            关于实际的染色方法,考工记中亦多所记载,其中也出现有媒染剂的记录。如「以涅染缁」,缁就是黑色的意思;涅的意思,根据汉末高诱注:「涅,矾石也。」涅就是现在的矾石的意思,石矾又称为青矾、皂矾、绿矾,是含硫酸亚铁的矿石。现在一般的明矾是硫酸钾铝,溶于水时,是呈现酸性。矾石的作用是让许多植物性染料产生黑色沈淀,只要反复浸染其可得到黑色,这也是中国古代染黑色的方法之一。至于「三入为纁,五入为緅,七入为缁」中之纁为大红色的意思,緅为深青透红,缁则是黑色的意思。当时的红色染料多使用茜草,茜草根中含有染色的主要色素茜素与茜紫素。茜素是多色性染料,不使用媒染剂时,是出现浅黄色,浸过明矾媒染剂后,才会出现红色。一样的染料出现两种不同的色相,而且是差异极大的色相。在染料中的红花也会出现黄色与红色之色相,一般拿来泡茶喝的洛神花所出现的色相,则是差异极大的蓝色与红色。蓝草一般都是被使用来染蓝色的染料,事实上在染料中也隐藏着红色的色素在内,也可以染红色。染红或染蓝等的色相变化与媒染剂也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媒染剂的使用也可以说是关系着色相出现的证明。媒染剂除了绿矾、明矾之外,也使用椿木灰;战国时的齐的紫草也是透过椿木灰的媒染的红色染料。另外,还有乌梅、碱等等,可以被用来当作媒染剂。近年,陆续出土的许多遗物中,不乏战国时期的丝织品。丝织品有些是以丝的本色出现的,有些是有经过染色的,如三色锦。虽然经过长久的岁月,在破脆的纤维间,还是可以发现深棕、浅棕、棕红、绛红、朱红、橘红、浅黄、金黄、土黄、槐黄、湘绿、钴蓝等的色相。


                          16楼2014-04-26 16:39
                          回复


                            17楼2014-04-28 09:20
                            回复


                              18楼2014-04-28 09: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