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陶艺作为民间手工艺的一种,在技艺的传授上,和其他门类的工艺一样,是师徒传承,手把手、面对面的古老教习方法。这种方法,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学徒期限一般为三年,长则五年、六年,拜师时有一定的仪式,学徒要下跪,拜师的签订合约有中间介绍人担保,学徒期间师傅供饭不付工资。在这期间师父的风格、工艺习惯、技艺水准都会一一影响弟子的技艺,乃至思想、道德品行。即便是日后成才的工艺大家,在其风格形成的过程中,都能觅他早年的艺术痕迹和行为特征。因此,当我们欣赏、识别紫砂工艺品,特别是鉴识古器时,了解一下制作者的“出身”和技艺形成背景,应该是必要的。
一、历史上的师徒从承情况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紫砂艺人,当推供春。供春是吴颐山的家童,他从艺之初,是陪主人在金沙寺读书时,“窃仿老僧 心匠”,走上创作之路的。他的老师当是“久而逸其名”的金沙寺僧。
时大彬是明代划时代的巨匠,他的徒弟众多:
李仲芳,为时大彬第一高足,世传时大彬壶,亦有仲芳之作而署大彬款的。
徐友泉,多士衡,从时大彬学艺,“因学为壶,变化其式。。。毕智穷工,怡
人心目”。
欧正春,多规花卉果物,式度精研。
邵文金,仿时大彬的汉方壶,绝妙。
以上四人并为大彬弟子。
陈光甫,被时大彬视为入室弟子。
沈君用,名士良,早夭,大彬再传弟子,“壶式上接欧正春一派”。
其后因缺文字计记述,难做推断。
清代名手黄玉麟师从上袁邵湘甫。
程寿珍学艺于邵友廷。
二、民国时期的陶业工厂及师承情况
农业经济社会,手工业的师授徒承,是一师一徒或一师多徒制,远不是今日的学校培训制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师带徒办法也有所改进。1931年(民国二十年)“江苏省公立宜兴职业学校”成立,内设“陶工科”,次年改为“窑业科”。1933年,窑业科与宜兴职业学校脱离,单独建校,称“江苏省宜兴初级陶瓷职业学校”,简称“省宜陶”,招收高小文化以上的学生,校址在今蜀山北厂,并借用陶器工厂为学校的实习工场。首任校长为日本东京帝国工业大学毕业的王世杰。吴云根、朱可心等人曾受聘担任教师兼试验工厂技师,从此改变了一师一徒的传授方法,而是多师多徒的群体授课。
成立于1912年前后的“利用陶业公司”于1921年成立“陶工传习所”,招收20夺命紫砂艺徒,老师由俞国良、邵云儒担任。其教学方式十分严格,经验举行考工比赛,促进学业。
冯桂林是20名艺徒中的杰出者,还有储良、陈汉西等。
汪宝根、吴云根、朱可心的师傅是汪森义。
裴石民拜姐夫江左臣为师。
王寅春的师父是金阿寿。
顾景舟师从祖母邵式(邵大亨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