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岁那年,我随着妈妈回农村老家开始定居。这个时候弟弟依然客居几里之外的姥姥家,而爸爸也因为工作的原因不能和我们团聚。四口之家,三地分居,现在想来着实感伤。
我的血脉在这片村落流淌,祖辈们在这片土地挥洒他们一生的汗水,但是这一切对于我而言,未曾像小说中写的那样,充斥着安全感,甚至是生命的归宿感。纵然现在我是如此热爱那片广袤的土地,而童年时的我感到的只有陌生,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脸庞,甚至空气闻起来都是陌生的味道。军区大院,小伙伴,动物园,娃哈哈,所有的这一切都消失在时间中,而我却浑然不知。
新学期已经开始了一段时间,我只能作为插班生去读一年级,对我而言,那些孩子是陌生的而不友善的,他们看我亦是这般,那些孩子从座位上站起来满脸戏谑的打量着我,我好像是不小心闯入了虎穴的一只受了伤的小兔子,惴惴不安。
他们是排斥我的,村庄的宗族传统依然发挥着它的作用,孩子们按照姓氏、居住区域划分为不同的派别,而我不属于任何派别,或者说我属于我自己的派别,我是如此的孤独和薄弱。我的成绩也很平淡,孙叔叔在后来常常谈起我一年级的时候考过0分,而我全然没有印象,大概我是自动屏蔽了那些回忆。
他们会把我的课本随便的在满教室丢来丢去;会故意在我白色的衬衫上用铅笔偷偷的划上一道;会趁我不注意,拉下我肩膀的裙带。但是最无法让我人受的是他们质疑我的姓氏,你不姓郭,你姓文。姓氏恐怕是那个小小年龄的我在那个陌生环境里寻找归属感的唯一印记,而如今也遭到了质疑。
那一年我是如此孤独和沉默,但是鲁迅先生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极为成功的践履了前半句,那一年我说的话最少,打的架最多,至今手背上都有抓痕。这段过去,也让我留下了泼辣的名声,去年和同村的孩子一起坐车,她还会说,你小时候,无论男生女生没人敢惹你。
那个时候,爸爸刚刚转业,并不顺心,妈妈也总是有做不完的事情,还要奔波于家里和姥姥家,照顾弟弟,想来那几年家里的境况并不如意。家里总是很安静,我胆子还那么小,她去做饭,去厕所,都要默默地跟在身后,甚至晚上睡觉都要牢牢的抱着她的胳臂。我记得她夸我很乖,每天放学后安静的吃饭,也不要看电视,吃过饭打过招呼一个人又去上学,不会像以前那么任性,我大概也是感觉到了不安全,才会那么安静。
来年春天,我开始厌学,用各种借口逃学,但是还是被爸爸发现了。我已经忘记了那一巴掌到底有多疼,我只记得那整整一个下午我躺在床上哭泣着,最后我看到初春的夕阳的余晖照进窗子,那么美。从那以后我每天都会很乖的去上学,每天放学后很安静的搬了大椅子,小板凳在院子里一个人写作业,写完作业就看书,就算是音乐课本,美术课本我都看的那么津津有味,一直到夕阳西下,一直到妈妈从屋里传出“吃饭了”的喊声。我开始爱上那些曲曲折折的汉字,爱上加减法,我开始感受学习的乐趣,如此美妙,如此让我沉醉。
那个时候,我有一只猫,一直花色的猫。它大概是没有名字的,但是每次寻觅不到它,或者叫它吃东西的时候,都会喊“花花”,就会看到它轻盈而调皮的身影。每天放学回到家,无论我做什么都会把它抱在怀里,它咬过我,抓过我,我疼过,哭过,可是它却一直陪着我。现在想想,花花就如百转千回的爱情一般,两个人伤害过,疼痛过,但是彼此一直都在,并不孤独,原来爱情就是在心里养了一只花花。花花让我感到如此的安全,我常常对着它说些小孩子的傻话,它也不会嫌弃我傻,不会嘲笑我学习不好,不会弄脏我的衣服,不会讽刺我不姓郭,它会安静的躺在我的怀里,让我一遍遍的抚摸它光滑的皮毛。花花带给我的永远比爱情美好的多,至少没有背叛,只要我愿意,也不会有生离。
是年深秋,花花就病了,妈妈把原因归结我常抱着摆弄它。我记得,我用沙发上的小褥子把它包起来,把它放在蜂窝炉的旁边,喂它鸡蛋,用针管喂水。妈妈把它放进背篓里,在夜里带它看兽医,第一天之后,花花就好了很多,精神了好多,我满怀期待它可以好起来,还是和以前一样,可以逗着它玩。但是第二天的时候,妈妈裹着夜色回来,背着背篓,一脸歉意的对我说,小猫死了,药量太大了,它没受得住。我看着它微微的张着嘴,一动不动的躺在背篓里,哭的那么伤心,因为病痛,它变得那么小,几乎和刚来家里的时候一样。走之前,我还给它喂过水,水顺着它的嘴角流了出来,弄湿了小褥子,我还摸过它的毛发,感受到它的体温。如今,它却一动不动,不会在抓我,挠我,也不会发出任何动静,这个世界和花花再也无关。现在想想,若是第一天花花就死去,我大概不会这么难过,只是头晚看到它稍活泼的模样,小小的我就满心的以为它可以好起来,但是转眼间,所有的希望都化为幻灭。即便是这么大了,无法接受的也是希望的幻灭,于我而言这就是在这个和平年代的兵荒马乱。
我给花花挖了一个坑,亲手把它埋了进去,我怕我找不到它,就用树枝插到它的坟前。我又怕野狗把它叼了去,便捡来了零碎的砖头盖在上面。每天放学后,我都要偷偷的去看它,静静的在那里呆一会,那种感觉,孤独而温暖。我也忘了有多久,我不会每天去看它,后来就再也没去过,人总是这般善忘。
后来的后来,我的成绩是全班第一,开始有很多的小伙伴围在我的身边,我开始遗忘我曾经孤独过,开始忘记了花花。后来弟弟也回家了,两个人打打闹闹也热闹了很多。三年级开学后,我就转学,开始远离那片村庄,纵然面临的又是陌生的环境,我却没有那么强烈的孤独,我也很久不再想起花花。
蓝婷雨评:向死而生,是一种态度。如凭栏听雨一般,不去恭维,也不需要别人的恭维。静静的做着自己,渐渐的完善一个世界。

我的血脉在这片村落流淌,祖辈们在这片土地挥洒他们一生的汗水,但是这一切对于我而言,未曾像小说中写的那样,充斥着安全感,甚至是生命的归宿感。纵然现在我是如此热爱那片广袤的土地,而童年时的我感到的只有陌生,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脸庞,甚至空气闻起来都是陌生的味道。军区大院,小伙伴,动物园,娃哈哈,所有的这一切都消失在时间中,而我却浑然不知。
新学期已经开始了一段时间,我只能作为插班生去读一年级,对我而言,那些孩子是陌生的而不友善的,他们看我亦是这般,那些孩子从座位上站起来满脸戏谑的打量着我,我好像是不小心闯入了虎穴的一只受了伤的小兔子,惴惴不安。
他们是排斥我的,村庄的宗族传统依然发挥着它的作用,孩子们按照姓氏、居住区域划分为不同的派别,而我不属于任何派别,或者说我属于我自己的派别,我是如此的孤独和薄弱。我的成绩也很平淡,孙叔叔在后来常常谈起我一年级的时候考过0分,而我全然没有印象,大概我是自动屏蔽了那些回忆。
他们会把我的课本随便的在满教室丢来丢去;会故意在我白色的衬衫上用铅笔偷偷的划上一道;会趁我不注意,拉下我肩膀的裙带。但是最无法让我人受的是他们质疑我的姓氏,你不姓郭,你姓文。姓氏恐怕是那个小小年龄的我在那个陌生环境里寻找归属感的唯一印记,而如今也遭到了质疑。
那一年我是如此孤独和沉默,但是鲁迅先生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极为成功的践履了前半句,那一年我说的话最少,打的架最多,至今手背上都有抓痕。这段过去,也让我留下了泼辣的名声,去年和同村的孩子一起坐车,她还会说,你小时候,无论男生女生没人敢惹你。
那个时候,爸爸刚刚转业,并不顺心,妈妈也总是有做不完的事情,还要奔波于家里和姥姥家,照顾弟弟,想来那几年家里的境况并不如意。家里总是很安静,我胆子还那么小,她去做饭,去厕所,都要默默地跟在身后,甚至晚上睡觉都要牢牢的抱着她的胳臂。我记得她夸我很乖,每天放学后安静的吃饭,也不要看电视,吃过饭打过招呼一个人又去上学,不会像以前那么任性,我大概也是感觉到了不安全,才会那么安静。
来年春天,我开始厌学,用各种借口逃学,但是还是被爸爸发现了。我已经忘记了那一巴掌到底有多疼,我只记得那整整一个下午我躺在床上哭泣着,最后我看到初春的夕阳的余晖照进窗子,那么美。从那以后我每天都会很乖的去上学,每天放学后很安静的搬了大椅子,小板凳在院子里一个人写作业,写完作业就看书,就算是音乐课本,美术课本我都看的那么津津有味,一直到夕阳西下,一直到妈妈从屋里传出“吃饭了”的喊声。我开始爱上那些曲曲折折的汉字,爱上加减法,我开始感受学习的乐趣,如此美妙,如此让我沉醉。
那个时候,我有一只猫,一直花色的猫。它大概是没有名字的,但是每次寻觅不到它,或者叫它吃东西的时候,都会喊“花花”,就会看到它轻盈而调皮的身影。每天放学回到家,无论我做什么都会把它抱在怀里,它咬过我,抓过我,我疼过,哭过,可是它却一直陪着我。现在想想,花花就如百转千回的爱情一般,两个人伤害过,疼痛过,但是彼此一直都在,并不孤独,原来爱情就是在心里养了一只花花。花花让我感到如此的安全,我常常对着它说些小孩子的傻话,它也不会嫌弃我傻,不会嘲笑我学习不好,不会弄脏我的衣服,不会讽刺我不姓郭,它会安静的躺在我的怀里,让我一遍遍的抚摸它光滑的皮毛。花花带给我的永远比爱情美好的多,至少没有背叛,只要我愿意,也不会有生离。
是年深秋,花花就病了,妈妈把原因归结我常抱着摆弄它。我记得,我用沙发上的小褥子把它包起来,把它放在蜂窝炉的旁边,喂它鸡蛋,用针管喂水。妈妈把它放进背篓里,在夜里带它看兽医,第一天之后,花花就好了很多,精神了好多,我满怀期待它可以好起来,还是和以前一样,可以逗着它玩。但是第二天的时候,妈妈裹着夜色回来,背着背篓,一脸歉意的对我说,小猫死了,药量太大了,它没受得住。我看着它微微的张着嘴,一动不动的躺在背篓里,哭的那么伤心,因为病痛,它变得那么小,几乎和刚来家里的时候一样。走之前,我还给它喂过水,水顺着它的嘴角流了出来,弄湿了小褥子,我还摸过它的毛发,感受到它的体温。如今,它却一动不动,不会在抓我,挠我,也不会发出任何动静,这个世界和花花再也无关。现在想想,若是第一天花花就死去,我大概不会这么难过,只是头晚看到它稍活泼的模样,小小的我就满心的以为它可以好起来,但是转眼间,所有的希望都化为幻灭。即便是这么大了,无法接受的也是希望的幻灭,于我而言这就是在这个和平年代的兵荒马乱。
我给花花挖了一个坑,亲手把它埋了进去,我怕我找不到它,就用树枝插到它的坟前。我又怕野狗把它叼了去,便捡来了零碎的砖头盖在上面。每天放学后,我都要偷偷的去看它,静静的在那里呆一会,那种感觉,孤独而温暖。我也忘了有多久,我不会每天去看它,后来就再也没去过,人总是这般善忘。
后来的后来,我的成绩是全班第一,开始有很多的小伙伴围在我的身边,我开始遗忘我曾经孤独过,开始忘记了花花。后来弟弟也回家了,两个人打打闹闹也热闹了很多。三年级开学后,我就转学,开始远离那片村庄,纵然面临的又是陌生的环境,我却没有那么强烈的孤独,我也很久不再想起花花。
蓝婷雨评:向死而生,是一种态度。如凭栏听雨一般,不去恭维,也不需要别人的恭维。静静的做着自己,渐渐的完善一个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