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燕赵健康网 网址:http://health.hdt.net.cn/ 时间: 2014-04-27
□ 陈 飞□ 《精神卫生法》实施即将满一年,落实情况如何?记者近日在湖北武汉等地采访时,业内专家表示,医疗机构落实法律关于患者收治程序等要求比较容易,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落实投入和管理责任方面“一年来变化不太大”,而这对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保障患者权益更重要。
体系建设缺人背后是“不挣钱”
武汉市心理医院今年新开了一个50张床的病区,因为运行成本高,院长程五福很担心赔钱,没想到很快就住满了。在程五福看来,这对医院的业务和经济效益是好事,但也反映了精神卫生服务资源不足和基层防治力量薄弱的问题。“如果社区管理和康复跟不上,患者就会过度依赖住院治疗。”程五福说。
截至2013年年底,湖北省有精神卫生医疗机构119家,主要集中在省、市两级,目前还有28个县(市、区)没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和工作人员,约占总数的1/3。而全国还有约2/3的县级地区没有任何精神卫生服务资源。
“湖北将用5年时间消除县级没有精神卫生机构的问题,今年通过培训等措施,先让每个县都有精神科医生。”湖北省卫生计生委疾控处处长柳东如说,近年来该省支持建设了37所精神卫生中心,“硬件逐渐起来了,剩下的问题是缺人”。
为解决服务资源短缺等问题,原卫生部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建立精神科,《精神卫生法》对此也予以明确。记者采访中,一些综合医院院长被问及建精神科的问题时,第一反应是:“不需要,不是有专科医院吗?”一些院长表示建不起来,因为“很难招到精神科医生”。
“缺人的根本原因是精神科不挣钱。”湖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王高华说,“建设精神科需要额外的防护设施等投入,风险大但收费很低。精神科收入只有内科的1/2、外科的1/3。”因此,无论个人选择、人才培养、医院科室建设,都绕开精神科。
患者管理落实规范要靠部门协作
马艳萍是武汉市洪山区珞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精神卫生专干。“目前已经为219位患者建立了健康档案,对其中213人进行了随访。”她说,精神疾病患者年轻人比较多,家长怕别人知道了影响孩子结婚、就业等。“上门访视要有同事或居委会的人跟着,刚开始他们很害怕,时间长了,熟悉了就好了。”马艳萍说,前几天打电话随访一位患者,病情控制得很好,而且找到工作去上班了。“每当听到这些,就觉得很开心。”
武汉市社区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开始于2007年,目前全市近20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均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珞南街辖区居民约有4万人,目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超过97%。来该中心检查指导工作的专家发现,这里患者随访记录、健康档案细致完备,在信息系统中随便找出一位患者,吃什么药、治疗情况如何,马艳萍都非常熟悉。“能看出这里工作很扎实,各种规范真正落到实处了,规范管理率等自然就高。”这位专家说。
该中心主任吴亚平介绍,现在,街道、残联等都有精防协管员,财政拨款多了,公安、社保等部门也很支持。“由社区开转诊单的患者,到精神病医院住院可以减免2000元住院费,这样就鼓励患者加入社区管理体系。”
王高华说,《精神卫生法》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部门协作对解决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庭、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更为重要。
一位基层卫生部门的负责人说,向政府领导汇报精神疾病发病率约18%,领导认为太夸张了,精防机构遇到问题拿出《精神卫生法》来说理,其他部门的人常说“不了解”。一家精神卫生中心负责人说,他们主动联系给社区康复机构开展精神残疾康复培训,经常被拒绝,对方说“很忙,不需要”。
“不能光卫生系统学法,其他部门更需要好好学习落实《精神卫生法》,才能推动精防事业快速发展。”王高华说。(下转第3版)(上接第1版)
社区康复整合资源探索新模式
武昌区紫阳街阳光家园是一个残疾人康复机构,主要照料辖区内的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人。家园位于居民区内,一幢旧居民楼的一层被整个租用重新装修,与小区的院墙围成狭长的院子,有单独的大门进出。
□ 陈 飞□ 《精神卫生法》实施即将满一年,落实情况如何?记者近日在湖北武汉等地采访时,业内专家表示,医疗机构落实法律关于患者收治程序等要求比较容易,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落实投入和管理责任方面“一年来变化不太大”,而这对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保障患者权益更重要。
体系建设缺人背后是“不挣钱”
武汉市心理医院今年新开了一个50张床的病区,因为运行成本高,院长程五福很担心赔钱,没想到很快就住满了。在程五福看来,这对医院的业务和经济效益是好事,但也反映了精神卫生服务资源不足和基层防治力量薄弱的问题。“如果社区管理和康复跟不上,患者就会过度依赖住院治疗。”程五福说。
截至2013年年底,湖北省有精神卫生医疗机构119家,主要集中在省、市两级,目前还有28个县(市、区)没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和工作人员,约占总数的1/3。而全国还有约2/3的县级地区没有任何精神卫生服务资源。
“湖北将用5年时间消除县级没有精神卫生机构的问题,今年通过培训等措施,先让每个县都有精神科医生。”湖北省卫生计生委疾控处处长柳东如说,近年来该省支持建设了37所精神卫生中心,“硬件逐渐起来了,剩下的问题是缺人”。
为解决服务资源短缺等问题,原卫生部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建立精神科,《精神卫生法》对此也予以明确。记者采访中,一些综合医院院长被问及建精神科的问题时,第一反应是:“不需要,不是有专科医院吗?”一些院长表示建不起来,因为“很难招到精神科医生”。
“缺人的根本原因是精神科不挣钱。”湖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王高华说,“建设精神科需要额外的防护设施等投入,风险大但收费很低。精神科收入只有内科的1/2、外科的1/3。”因此,无论个人选择、人才培养、医院科室建设,都绕开精神科。
患者管理落实规范要靠部门协作
马艳萍是武汉市洪山区珞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精神卫生专干。“目前已经为219位患者建立了健康档案,对其中213人进行了随访。”她说,精神疾病患者年轻人比较多,家长怕别人知道了影响孩子结婚、就业等。“上门访视要有同事或居委会的人跟着,刚开始他们很害怕,时间长了,熟悉了就好了。”马艳萍说,前几天打电话随访一位患者,病情控制得很好,而且找到工作去上班了。“每当听到这些,就觉得很开心。”
武汉市社区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开始于2007年,目前全市近20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均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珞南街辖区居民约有4万人,目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超过97%。来该中心检查指导工作的专家发现,这里患者随访记录、健康档案细致完备,在信息系统中随便找出一位患者,吃什么药、治疗情况如何,马艳萍都非常熟悉。“能看出这里工作很扎实,各种规范真正落到实处了,规范管理率等自然就高。”这位专家说。
该中心主任吴亚平介绍,现在,街道、残联等都有精防协管员,财政拨款多了,公安、社保等部门也很支持。“由社区开转诊单的患者,到精神病医院住院可以减免2000元住院费,这样就鼓励患者加入社区管理体系。”
王高华说,《精神卫生法》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部门协作对解决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庭、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更为重要。
一位基层卫生部门的负责人说,向政府领导汇报精神疾病发病率约18%,领导认为太夸张了,精防机构遇到问题拿出《精神卫生法》来说理,其他部门的人常说“不了解”。一家精神卫生中心负责人说,他们主动联系给社区康复机构开展精神残疾康复培训,经常被拒绝,对方说“很忙,不需要”。
“不能光卫生系统学法,其他部门更需要好好学习落实《精神卫生法》,才能推动精防事业快速发展。”王高华说。(下转第3版)(上接第1版)
社区康复整合资源探索新模式
武昌区紫阳街阳光家园是一个残疾人康复机构,主要照料辖区内的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人。家园位于居民区内,一幢旧居民楼的一层被整个租用重新装修,与小区的院墙围成狭长的院子,有单独的大门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