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的时间了,我在餐厅打了份饭,就在一个不拥挤的角落里坐下来,准备开始我的午餐。突然一抬头,发现坐在我身边的食客是一位非常熟悉的人,他一边用眼睛的余光瞅我,一边狠命地啃食盘中的排骨。我很自然地同他攀谈起来,同时发现他有点紧张,我忽然明白他担心我会分享他的排骨,因为我的菜是再普通不过的豆芽,跟他的排骨实在无法相提并论,一块分享他肯定吃亏,而且会败坏他独自尽情享用美食的兴致。不过,自从非典之后,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尽可能地不与他人分享盘中食物,就算别人主动要与我分享,我也绝不轻易去动别人盘中的菜。所以,我就不动声色,而那位熟人也就在紧张的担忧和尴尬中完成了他的饮食。
“我有美食,与尔分享”,是中国传统吃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表达同甘共苦美意的不可或缺的饮食礼节。这种文化和礼节,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和《易经》中都有记载,历来的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都遵循它。只不过,达官贵人们会主动将盆中食物分盛给客人,而平民百姓就没有这个经济条件,于是便只能一齐举筷奔向同一个菜盘。封建制度终结后,同食一盘菜的文化便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人聚餐光荣传统。不仅如此,吃饭时刻若有不速之客来到,主人也会让不速之客一块用餐,这就是中国人的待客之道。
这样吃饭肯定有重大的卫生安全隐患,筷子入口就会沾染了唾液,插入盘中夹菜时就会将唾液带入盘中,这样每个人夹菜时别人的唾液就会顺便进入自己的口中。更有甚者,为了显示有好或尊敬的礼节,有人会用自己的筷子主动为他人夹菜。先不管为他人夹菜别人是否愿吃或爱吃,单单为他人夹菜本身就将自己的口水直接送入了别人的口中,这不仅让人恶心,而且更加不符合卫生之道。更可恶的是,有些领导为显示亲近下属,会频频为下属夹菜,不仅让人不敢拒绝,而且吃了他的口水后还要说声谢谢,甭提多恶心人了!
除了给人夹菜,最为普通和流行的就是劝人吃菜,不仅要主动劝他人吃菜,而且别人劝时还要感激地跟进。如果是自己心仪的美食,劝别人一起举筷无疑会减少自己享用的数量,可只顾自己吃又会让人觉得不够礼貌,于是中国人大都会很虚伪地劝人吃菜。当然劝别人吃菜不见得自己也要吃,但被劝的人是否喜欢吃或想吃就不得而知,如果被劝的人不吃劝者就会尴尬难堪,如果被劝的人不喜欢或不愿意却假意跟进同样也会非常不舒服。所以劝菜同样是一个不好的习俗,可以说是虚伪与霸道共存,尴尬与烦恼齐飞。
传统的吃饭文化太丑陋了,中国人生活于其间太苦恼了,可为啥就不能化繁为简回归自然呢?既然大家本无心去劝,又何必非劝?既然大家都不舒服于劝菜者的引导,又何必非要接受他人的劝菜?大家都主动诚实一些,不用劝也不用让,各取所需各尽其兴,岂非更加美妙?在非聚餐时间,比如在餐厅偶尔熟人或朋友在一张桌上共食,也不要为了眼馋或表示友好而相互伸筷到别人的盘中,这样不仅会破坏他人的食欲还会增加卫生安全隐患,何苦来哉?百草止水认为,各自守护自己的盘中餐,才是对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护,这应当成为新时代的公共礼节!至于为他人夹菜,就更加没有必要。请问,你愿意吃别人的口水吗?如果你不愿意吃,又何必强求逼人吃你的口水?你愿意违心接受自己不喜欢的菜吗?如果违心接受别人的夹菜很不舒服,你又何必强行让别人接受你的夹菜?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点中国人自始至终就没有做到啊!所以,中国回归非典时期的好习惯——分餐很有必要,聚餐时尽量使用公共餐具朝自己盘中夹放爱吃的食物,坚决杜绝劝菜和为他人夹菜,这样聚餐心情好而且安全卫生,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