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年》:华语乐坛如果少了周笔畅绝对是一个很大的遗憾.【转】
刚上超粽,就发现喧喧闹闹都在评价周笔畅的一周年,赞的,骂的,激动的,贬低的,捍卫的,嘲笑的...一片浮躁。
奇怪的是面对一些几乎可以说尖刻的文字,我的心却没有象过去那么激动了。
很平静地点开连接,安静没有剑拔驽张的R&B旋律,哀怨动人的乐声滑出温暖清新的歌声,憩静宁谧又充满波涛起伏的歌声悄悄蔓延,最后“泣声”的运用,那小小的抽泣、哽咽,隐约在空气中,逐渐曼延全身,最后以强气流冲击声带所造成的“破音”更宛如镇一样扎进心房,酸酸的,涩涩的....宛如刚刚喝下一大杯醇烈浓厚的拿铁,难以叙述的满足与感动.
或许现场的演唱上是出现了不少的瑕疵,低音立不稳,高音有些苍白的呐喊,这一首跨度很大歌或许有些超出了周笔畅的极限,可是那种美好的感觉,那种沉迷的意境依然没有改变,因为周笔畅的优势从来就不在音域的跨度.她的优势在于她那磁性浑厚的音色,在于独特的笔失唱腔混音唱法、高低音转换的平滑、真假换声点的模糊、共鸣与气声的融合……唱腔既有传统的演唱技法,又吸收了欧美流行R&B唱法的长处,时而还借鉴美声的技巧,但是其演唱却是完整统一的,青山隐隐归于平淡,若是细心体味,却又是无声处听惊雷。
于是就这样,不知不觉喜欢她已经超过了一周年,但是却感觉很久很久了.
对于欧美音乐有着几乎偏执的喜爱,曾经发誓要把欧美100年来各大音乐流派的代表人物听个遍,或许这个宏观伟愿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圆满,也曾经被一个又一个歌手感动,但迷恋者少之又少.大陆更是没有了,可是感激2005超级女声,送给了我周笔畅.
欧美流行乐坛的唱法发展至今,早已形成一套比较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范例。内地乐坛这里就不想着墨了,那英算是内地乐坛的潮流人物,唱了这么多年,直到加盟emi出《征服》专辑时,才说自己真正才开始唱流行歌曲,其他歌手可想而知。现在内地不少教通俗唱法的教师,本身还是从教美声或是民族唱法转过来的,内地乐坛要在世界上闯出点名堂,还有很多年的路要走。
港台乐坛因特殊的原因,与国外流行乐坛接触较早,特别是受日本乐坛的影响较大,在七十至八十年代,也只有少数比较有悟性的歌手吸收了欧美流行音乐的技巧,在一众歌手中显得出类拔萃,拿邓丽君来说,大家都觉得邓丽君的歌很动听,究其原因除了嗓音外,从唱法上比较,你就会发现跟她同时代的华人歌手与她相比落后太多。
九十年代以后,港台乐坛歌手逐渐意识到唱法先进的重要性,从音乐体裁和唱腔上纷纷向欧美乐坛靠拢。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如何把外来的东西与固有的东西相融合。东方人的嗓子大多具有细腻纯净的特点,与西方人特别是黑人歌手比较宽厚的嗓音不同,一些歌唱技艺直接嫁接过来,表现的效果天差地远;语言问题也不容忽视,汉语讲究字正腔圆,古人对唱曲早已有云“字清为一绝”,与欧美唱法中发浊音甚至有时故意制造模糊的效果,要求上大相径庭;再有就是欣赏习惯,平淡自然是中国传统哲学追求的境界,这些美学原则深深地融入到艺术欣赏的方方面面,拿演唱来说,如果演唱中文歌曲总是听到夸张的换气,刻意地转音,久而久之耳膜会不舒服,更谈不上打动听众了。
而这恰恰成为一些新生代歌手的通病,为显示自己的唱法“与国际接轨”,不讲究歌曲表达的意境,没来由的炫技,结果以技害意。例如神神姐姐过去的中文歌,现在已经好很多了,中西的唱腔有渐渐融合的趋势,所以现在我也越来越看好她的前景.
这也是我喜欢周笔畅那么久的原因,欧美的唱法对华语乐坛来说,绝不能是简单模仿,某些音乐人教学生,给学生定一个国外歌星,让其去模仿,这是很可悲的。学习是应该的,借鉴是可以的,更重要的是要结合东方人自己的特点,把欧美的演唱技艺融入到自己的歌艺中去,成为表达歌曲内涵的一种需要。而周笔畅早早的就过了这个阶段了.
赏流行歌曲,听声为下,听技为中,听境为上。周笔畅对于歌曲了理解,对于音乐的喜爱,歌唱的真诚,意境已经不知不觉深入人心.其中最成功的就是那首解脱,听起来你说不出来,道不明白,却迷恋于某种意境当中.就那首歌而言,拯救华语歌坛绝非戏言
周笔畅的最大优势在于低频泛音幅度和中频泛音幅度的和谐统一,塑造了浑厚,磁性,通透,光泽,具有一种很自然和谐的金属光泽.毒蘑菇,风筝淋漓尽至地体现了这种优势.
而周笔畅最擅长的就是气声与共鸣, 国外一位著名音乐人指出:“谁控制了气息,谁就控制了歌唱。”气息是演唱歌曲的支撑,也是变化的支撑。强弱的变化在于声,虚实的变化则在于气了。声与共鸣的完美融合,周笔畅的声音能够在清晰与模糊间自由流转,如行动流水,绝无滞涩.这一点在别爱我,象爱个朋友中能够管中窥豹.
其次就是颤音与挫音了.应该说,流行歌手中大多都是懂得用颤音的,周笔畅只是比较出色而已。就像是人声的“揉弦”,延长音中如果没有揉弦,效果就会觉得干涩。拖长的尾音是周笔畅的演唱特色之一,因此颤音的运用就十分重要了。动听的颤音来源于原音高和低于原音高四分之一或二分之一之音的来回交替。
如果觉得这样说不够形象,就去听听风筝,后一句拉长的尾音,微微一颤就转为降调,比较生动地表达了歌者的无奈的心绪。在周笔畅的歌曲中,很多颤音的运用早已不仅是声音的技艺,而是表达情绪和拨动心弦的利器了。所以我们才能从周笔畅的歌声中听出如此浓厚的感情,拨动心弦.
最后是真声与假声.。前面说过,周笔畅的音质天生具天然的优势,加上技巧的纯熟运用,这使得真假声之间的界限变得不容易区分。据我看来,周笔畅无需要太多的气息,即实现了圆融清澈的共鸣,在转音之前,气息瞬音关闭,即调整到假声的演唱状态。真假音之音的过渡平滑自如,无迹可循。
初听周笔畅时,总感觉周笔畅虽然唱腔中有变化,但变化在哪里却不容易听出来,其实就是转换技艺的高明,既能模糊换声点,又保持声线的舒缓自然,以免技艺的运用损害了歌曲的意境。到这里,仅拿一首《爱是怀疑》就可说明。
《爱是怀疑》是一首难度不低的歌曲,节奏是比较明快的,特别是后面的华彩部分,这种快节奏歌曲要频繁采用真假声转换本已不易,由周笔畅演绎开来,已经达到真假声的完整统一,浑然一体.
所以在我看来,我不想用一个等级去限定周笔畅,我只能说华语乐坛如果少了周笔畅绝对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作者: 飘过湖面的风 2007-12-13 14:27 回复此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