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过度背景化
现在社会上,很常见的一个词“拼爹”,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现在甚至在幼儿园,在入学前,老师先要调查的是,孩子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好像现在这个被教育部明文禁止了,但是很多老师还潜伏地在做,而孩子们之间,谈论的也是,我爹是做什么的,我妈是做什么的,抛开社会道德的大旗来说,我仔细体会了一下,这种言论的心理动机是什么,一个人的背景已经把这个人本身给掩盖,对于父母来说,过度在孩子面前证明自己的社会背景,说明他心里很虚,害怕自己在孩子心中不是一个好父母,所以需要这些背景来挡住前面,来隔离孩子跟真实的自己靠近,说到底,就是父母自己心里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父母,而他们又害怕孩子们看到这一点,所以,就努力地编制了一副宏伟的背景,来挡住孩子的视线,很遗憾,孩子天生就是父母的读心器,在孩子们心中非常清楚,他们的父母在做什么。
每个大人都当过孩子,仔细回味一下,应该不难体会到这点,只是孩子们很善良,所以,也就配合父母做了一个好观众,为了显得逼真,一开始,他们往往也会复制父母的言行,在学校或社会上来宣传父母的社会背景,而代价是,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失去真实的自我价值,因为在虚假中呆得太久了,就忘记了原本的真实,同时,社会中,老师和其他跟他一样的同学,会迎合这样一种行为,被华丽的背景所吸引,而忽视真实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内在潜能和特点是什么?在表面上的社会迎合和赞叹下,孩子就会慢慢地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回应式地对父母的背景为荣为傲,我可以想到的一个画面是,盘绕在大树上的藤,生存只能依附在大树上。相反,家庭背景又会成为另一些家庭,发展自卑的土壤,孩子们在父母过度的遮掩中,听到他们心中认为自己不够好的声音,所以善良的孩子也会呼应父母的心声,将自卑的种子种在自己心里,在学校羞于谈及父母,大家也常常看见在学校中,有很多这样一些可怜的人总是被欺负,而这种羞愧,是一种在人群中非常注目的攻击靶,(它弥散着一种信息,解码出来就是,我是一个不够好的人,不值得别人尊重),在这里,我们也暂时抛开社会道德的大旗,来看看他们的内心世界,所以,周围的同学因为都是孩子,非常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个信息,就回应式地来欺负他,让他重复体验到,我不够好。从而加深这样一种畸形的心理动力,这样的孩子以后在社会上常常会不平凡。要么成人后,愤怒地来力争更大的社会背景,或者破坏社会背景(极端的例子是恐怖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