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兵法吧 关注:273贴子:5,672

【军事兵法】【个人总结】常见作战方式与战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拉锯战
拉锯战是指双方反复地争夺同一地点,夺而复失,失而复得,战线拉得特别长,对峙时间特别长,消耗也特别多,你来我往不相上下,就像拉锯一样,故称拉锯战。
双方力量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拉锯战是指双方为同一地盘得而复失,失而复得.谁也能争夺到手,但是谁也难盘踞长久!你来我往不相上下,旗鼓相当.这就要伤耗双方大量的兵力和财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来来往往像拉锯一样.故称拉锯战! 用拉锯来形容战争中的一种状态是十分传神的,这种状态就是敌对双方在一定时期内力量处于均衡或相对均衡之中,谁也无法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双方战线在不断变化中,但又都是你进我退,不待你稳定而我又进,双方来来往往,和过去锯大木头时两人拉着锯一来一往相似,故叫这种战争状态为拉锯战。这种战争状态也叫胶着战,粘粘乎乎,磨磨叽叽,谁也不能吃掉对方,谁也不能放弃。


1楼2014-05-02 15:45回复
    持久战,持续时间较长的作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反对国内外敌人斗争中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指导方针。
    持续时间较长的作战。相对于速决战而言。有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持久战。战争中正义的一方,在敌强己弱的情况下,通常在战略上采用持久战的方针,通过长期的作战,逐步削弱敌人,转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最后赢得战争的胜利。战役、战斗的持久战,通常是在特定的情况和需要下进行。历来兵家一般多忌旷日持久的战争,主张速战速决。但也有的主张以持久战疲惫、消耗对方,尔后击败之。持久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反对国内外敌人斗争中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指导方针。


    2楼2014-05-02 15:46
    回复
      2025-05-09 21:09:07
      广告
      闪击战,由古德里安创建的战争模式。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闪击战三个重要要素:快、奇、集中。
      战略层面
      首先战役组织要做到部队隐蔽集结,以达到突袭的目的。
      其次战役发起后空军对敌战略目标进行空袭,迅速瘫痪敌方;集中使用以坦克为首的装甲机械化兵团突破敌防线,迅速向敌后方纵身目标发展,以达到分割包围战役目标,最终对敌进行歼灭。
      讲求速度
      闪电战的基础是机械化,前提是制空权,在于空,坦,步的协同配合,战术在于一点两面。找到突破点,由炮兵打开缺口,装甲集群进入缺口并发展战果,机动步兵跟进。找到突破口的两翼,空军打开缺口5-10分钟后,装甲集群随后攻击,后面紧随机动步兵。迅速破坏掉敌指挥中心,通讯枢纽,交通枢纽。陷敌于瞎子、聋子的局面,并配合正面部队迅速合围敌主力步兵集团。飞机、坦克和机动步兵速度都很快,火力也够。但前提是 要保有制空权,然而德国后期遇到了拥有空中优势的美国空军,无法使用闪击战。另外此战术对后勤依赖度非常高,一旦汽油和弹药粮食供应不上, 就会被歼灭。(例如战争后期,德军发起的“突出部战役”就遭遇了这种情况。使得德军无功而返,并没有更多的装甲部队去抵抗盟军的攻击)
      战术层面
      由于闪电战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无比的威力,因此在大战结束之后即受英美等军事学者热烈研究,在战术上勾勒出一个详细的面貌现已不是难事。关于战术上的细节,根据各家的说法,综合整理一个对闪电战的全貌概述。“闪击战”大略可略分以下几个阶段:
      集结
      意即在攻击发起前夕,将兵力彻底集中于一个狭窄的正面上。 由于该战术需“形成重点”(Schwerpunktbildung)之故,真正的攻击正面还会比集结面更窄。
      展开
      为了突破后维持必须的冲力,机械化部队将会成梯次纵深部署。
      突破
      使用形成重点后所造成的压倒性优势武力,以决定性的冲击力突穿敌人战线。 突破的任务一般交给战车部队担任,战车部队将以营或连级单位组成“宽椎型”(Breitkeil 倒三角形,德军战车部队最常使用的攻击队形)或者“椎型”(Keil正三角形)进行突破。不过若想保留装甲兵的实力以供往后作战计,亦有将突破任务交由步兵担任,待步兵突穿后装甲兵才由缺口投入,接着机动向敌后挺进以扩张战果的事例。
      突穿
      此阶段是突破之延续。在完成突破之后,装甲部队主力以及其他机械化支援单位会穿越打开的缺口,并进入敌人战线开始向敌后深入。 此时各部队指挥官会在部队先头,以其自身之观察掌握全局并随时将敌情向后回报。突进纵队中除了战车外,尚会编入战斗工兵、装甲步兵以在任何情况下对前进中的战车单位提供支援,他们通常都乘坐在半履带装甲人员车辆上,战斗工兵则携带各种器材甚至架桥装备以克服一切天然或人工障碍物。
      击虚与钻隙
      突破时期结束,开始全速向敌后方做大纵深的突进。这样的做法扬弃了传统的向两翼席卷的战法,不过这算是法国人所创的较快捷的方法。
      一旦通过突破口后,各纵队即成扇形展开,沿着若干向前延伸的平行道路向前分散推进,以避免交通壅塞现象发生。先头通常由侦搜部队组成的前卫尖兵,他们在前方或侧翼上搜索前进,进行寻找开放道路、侦测敌情,并提供预警并抢占如制高点、桥梁等重要战术要点。突进纵队便会依照他们的情报,选择适当、无敌方顾虑的路线前进。面对敌人时,如无须做战斗时则尽量避免,选择绕开,尽可能采取迂回渗透的手段,只有在没有办法的情况才实施战斗。至于绕过的敌人则由后续部队赶上肃清之。由于持续不断的运动,战斗时将以机动炮兵或申请战术空军火力支援攻击。这支深入敌后的机械化大军并不顾虑逐渐延长的暴露侧翼,因为快速的机动将提供他们足够的保护。如非得已,突进部队将不会离开道路做越野运动,因为这会产生不必要的延误。在领先挺进的装甲部队后面则是机械化步兵部队,以填补装甲部队推进后产生的空隙,后面才是徒步运动的一般步兵师。机械化部队的补给车队也沿着同一条交通网以追赶战斗部队。为了要在少数可用的道路上运动上千辆的车辆以维持其攻势的高度动能,因此交通管制亦将格外重要,工作也极端复杂。
      席卷
      这是“闪电战”最后一个阶段。整个突进部队将以敌人的交通线为目标,进行分割并包围遭孤立的敌军主力。 除了1940的敦克尔克包围战是利用英伦海峡进行单翼包围外,几乎二战所有的“闪电战”皆是以两翼进行包围作战。待双钳合围后,剩下的工作就是围歼包围网内的敌人。此工作通常都交由步兵部队担任,装甲部队则从前线补给整合战力后再继续往下一个目标推进。
      闪电战的最大弱点有二:
      与留在后方的敌军部队只要没有被完全消灭,容易向后方发动反攻。
      由于闪电战的快速进军,补给线一夕之间被迅速拉长,一旦补给跟不上,前方部队容易成为强弩之末,攻势停滞,就可能受到反攻。同时,补给部队也容易受到反攻力量攻击。
      如果巷战使用恰当,则可能防御闪电战。


      3楼2014-05-02 15:47
      回复
        堑壕战最基本的战略就是坚守住自己的战壕,并且尝试进攻到敌人后方。这种战略一般都以消耗战,即将敌人的资源和人力消耗干净收场。但是某些雄心勃勃的指挥官还是想要通过一次决定性的战斗来获得胜利。英国军队总司令道格拉斯·海格将军就一直尝试着使用骑兵来突破敌军防线。它的两个主要的堑壕战役,即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和1917年的法兰德斯战役,都在开始之前被认为会很快结束,但是它们都成为了代价巨大的消耗战
        战略
        堑壕战最基本的战略就是坚守住自己的战壕,并且尝试进攻到敌人后方。这种战略一般都以消耗战,即将敌人的资源和人力消耗干净收场。但是某些雄心勃勃的指挥官还是想要通过一次决定性的战斗来获得胜利。英国军队总司令道格拉斯·海格将军就一直尝试着使用骑兵来突破敌军防线。它的两个主要的堑壕战役,即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和1917年的法兰德斯战役,都在开始之前被认为会很快结束,但是它们都成为了代价巨大的消耗战。


        5楼2014-05-02 15:49
        回复
          军队依托阵地进行防御或对据守阵地之敌实施进攻的作战形式。包括坚固阵地攻防作战、野战阵地攻防作战、城市阵地攻防作战和海岸、海岛的阵地攻防作战等。阵地战通过防守或夺取阵地实现作战目的。其主要特点是作战线相对稳定,准备充分,各种保障比较严密。
          阵地战作为一种基本的作战形式,是随着新兵器、工程技术的不断发明使用和战争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冷兵器时代,防御者常依托深沟和高垒的城、寨抵御对方的进攻,迫使进攻者长期围城(寨),以填壕、堆山、爬梯和白刃格斗的方法进行强攻。随着筑城手段的发展,阵地攻防逐步运用于野战。火器出现后,阵地防御作战开始将筑城与火力结合起来,依托筑垒要塞或野战阵地,以火力阻止敌方进攻;阵地进攻作战则首先以火力破坏对方防御阵地,大量杀伤其有生力量,尔后利用火力效果接敌冲击。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地战成为主要作战形式。防御者依托由堑壕体系和筑垒地域组成的具有绵亘正面的纵深梯次的防御阵地,以绵密火力和积极的攻势行动挫败对方的进攻;进攻者使用大威力火炮进行火力准备,支援步兵、强击队对防御阵地进行突破,尔后逐步向纵深发展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阵地战的规模和作战样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具有诸军种、兵种合同作战的特点。阵地防御的纵深明显增大,防御体系更加完善,增强了反坦克工事和火力、障碍物配系;在防御实施中,更广泛地进行兵力、火力机动,进一步提高了阵地防御的积极性。阵地进攻通常集中优势兵力、兵器,组成强大的突击集团,选择主要突击方向,在强大的航空兵、炮兵火力支援下,实施连续的多波次的突击;突破对方防御后,快速向纵深推进,广泛实施机动,分割、合围、歼灭防御之敌,达成进攻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阵地攻防作战又有了新的发展。阵地防御普遍建立以支撑点和要点、要地为基础的大纵深、多地带、立体的防御体系,构筑坚固工事,采取隐蔽防护措施,以强大火力和反冲击、反突击抗击攻方各种火力袭击和集群坦克的冲击,粉碎敌方从空中的垂直包围,为转入反攻创造条件。阵地进攻则强调在决定性的方向上,集中优势兵力、兵器,实施宽正面、大纵深、高速度的进攻,不断增强突击力量,在空降兵配合下,向纵深发展胜利。


          8楼2014-05-02 15:56
          回复
            地道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冀中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


            9楼2014-05-02 15:59
            回复
              地雷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山东民兵最重要的作战方法之一,地雷是当时最重要的作战武器。
              地雷战的兴起和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战争,不仅军队要参与,民兵也是全民族抗战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由于当时民兵武器装备极差,几乎没有什么象样的枪支,容易制造的地雷自然就成了民兵打击日军的主要武器。而且,地雷本身也具有较强的杀伤力。在这种条件下,地雷的研制和大规模应用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10楼2014-05-02 16:02
              回复
                信息战是为夺取和保持制信息权而进行的斗争,亦指战场上敌对双方为争取信息的获取权、控制权和使用权,通过利用、破坏敌方和保护己方的信息系统而展开的一系列作战活动。信息战不只是一些能力,它要与网络空间结合以发挥威力。
                21世纪的战争形式将会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数字化部队,数字化战场,非线性作战,全维作战,立体空间作战,信息战争,机器人战士,智能战争......新论颇多。
                冷静观察,这场军事革命狂飙的重心是信息战,实质是推动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的转变。
                信息战也叫指挥控制战,决策控制战。旨在以信息为主要武器,打击敌方的认识系统和信息系统,影响制止或改变敌方决策者的决心,以及由此引发的敌对行为。单就军事意义讲,信息战是指战争双方都企图通过控制信息和情报的流动来把握战场主动权,在情报的支援下,综合运用军事欺骗、作战保密、心理战、电子战和对敌方信息系统的实体摧毁、阻断敌方的信息流,并制造虚假的信息,影响和削弱敌指挥控制能力。同时,确保自己的指挥控制系统免遭敌人类似的破坏。
                信息武器主要具有破坏信息系统和影响人的心理两特点。
                破坏信息系统


                13楼2014-05-02 16:11
                收起回复
                  2025-05-09 21:03:07
                  广告
                  细菌战亦称“生物战”。是利用细菌或病毒作武器,以毒害人、畜及农作物,造成人工瘟疫的一种灭绝人性的罪行。一九三五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曾先后在我国东北、广州及南京等地建立制造细菌武器的专门机构,并于一九四零年至一九四二年在我国浙江、湖南及江西等地撒布过鼠疫和霍乱等病菌,以致造成这些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15楼2014-05-02 16:19
                  回复
                    白刃战是极为残酷战斗,一般来说双方的伤亡率基本是1:1,这就不仅要求士兵有很好的刺杀技术,而且要有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即稳定的心理素质。


                    16楼2014-05-02 16:22
                    回复
                      遭遇战,是指双方在同一区域突然相遇,还来不及进行兵力部署、弹药分配和战术布置的时候,发生的战斗。往往结果是勇者胜,智者负。因为双方根本来不及对战争进行思考和部署。


                      17楼2014-05-02 16:23
                      回复
                        逐渐消耗敌人战斗力的作战。也指敌对双方得失相当或得不偿失的作战。相对于歼灭战而言,目的是不断削弱敌人力量,以便最后战胜敌人。有战略消耗战和战役战斗消耗战。战役战斗上的歼灭战是达成战略消耗战的主要手段,因为没有战役和战斗的歼灭战,就不能有效地迅速地减杀敌人战略上的优势和主动,也不能有效地迅速地改变自己战略上的劣势和被动。达成战略消耗目的之辅助手段是战役战斗的消耗战。但一般来说,应力求不打得不偿失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
                        主要依靠战役、战斗的歼灭战,并辅以战役、战斗的消耗战,战役、战斗的消耗战,通常是配合歼灭战而进行的,并为歼灭战创造有利条件、阵地防御作战一般是执行消耗战任务的,并力求以较小的代价大量消耗敌人。


                        19楼2014-05-02 16:29
                        回复
                          丛林作战,决定胜负的最主要因素是地域,即战士是否对当地环境绝对熟悉。你要对当地地形地貌以及植被、气候、生物都特别熟悉,因为这些因素会成为你的障碍,也会成为你的帮手。


                          20楼2014-05-02 16:30
                          回复
                            攻坚战是一种战斗的形式,指攻克敌设有坚固防御的要地如城池、关隘、要塞或据点的作战。[1]这些要地往往都是战略基点或重要的战役战术支撑点,事前设有较为完备的防御工事,配属若干防御部队,设定有防御预案,形成较为完整的防御体系。而攻击方往往需要集中优势兵力兵器,通过围困,切断敌补给或援兵通道,形成局部兵力优势,然后寻找敌防御弱点,集中兵力实施攻击,获得突破口,并投入预备队冲入突破口,分割敌防御体系,最终使敌防御体系完全瓦解,同时获得该要地的绝对控制权。


                            21楼2014-05-02 16:32
                            回复
                              2025-05-09 20:57:07
                              广告
                              阻击战
                              防御战斗的一种。目的是阻止敌人的增援或逃跑,以保障主力歼灭敌人;或阻止敌人进攻,掩护主力展开或转移。 陈登科 《风雷》第一部第二章:“在 双堆集 阻击战中,他又以神速的战术,英勇的行动,单枪匹马,冲入敌人的师部


                              23楼2014-05-02 16:35
                              回复